口腔癌皮肤转移是什么?口腔癌皮肤转移怎么办?口腔癌皮肤转移症状有哪些?

小儿腹部肿瘤(abdominal tumor in children)不容易发现,可表现为长期发热,淋巴结肿大,疼痛等,腹部包块一般发现时都比较巨大。小儿恶性腹部肿瘤如果治疗不及时,有可能致死。常见疾病常见的小儿腹部肿瘤包括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肝血管内皮瘤、卵巢肿瘤、肾癌、肾盂癌、胃肠道肿瘤、脾脏肿瘤等。

概述

广义的口腔癌包括唇癌、口内癌和口咽癌;狭义的口腔癌是指口内癌,其范围以唇内内侧黏膜为其前界,后界为咽环,即以硬腭、软腭的分界线为上缘,沿两侧舌腭弓向下,并以舌的轮廓乳头线为下缘所形成的环形入口,其中包含颊黏膜、上下颌牙龈、舌活动部、口底以及磨牙后区。口腔癌皮肤转移是口腔癌局部晚期的表现之一。

全球口腔癌的每年新发病例数约为 274000 例,约占恶性肿瘤的 2.5%,约占头颈部恶性肿瘤的 24%,国内尚缺乏发病率的有效统计数据。90% 的口腔癌于 45 岁后发病,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其中鳞癌注性别差异最明显(男女比例约为 3~4∶1),腺癌差异最小(男女比例约为 1.02∶1)。

口腔癌皮肤转移途径包括直接侵犯转移、淋巴管转移和血行转移。口腔癌皮肤转移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酗酒,长期食用槟榔,人乳头状瘤病毒,口腔中残根、残冠及不良修复体对口腔黏膜长期刺激以及诊治延误等。

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根据肿瘤大小、侵袭深度、区域淋巴结及有无远处转移将口腔癌分为 0~Ⅳ 期,其中,面部皮肤受侵袭属于中等局部晚期及以上分期。

口腔癌早期表现为口腔黏膜破溃或肿块,累积皮肤后会出现皮肤破溃、感染、出血等症状。

对于适宜手术的患者,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对于不适宜手术(如患者身体条件不允许、患者拒绝手术以及因肿瘤体积或范围过大而无法切除)的患者需要接受化疗联合放疗。治疗关键在于完全彻底切除肿瘤原发灶及颈部淋巴结,同时对术后缺损的组织进行修复。口腔癌皮肤转移的 5 年生存率为 20%~60%。

本病可通过戒烟限酒、不吃槟榔、保持口腔卫生等方式进行预防。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可以在常规的牙科检查时进行筛查,尽可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症状

口腔癌早期表现为口腔黏膜破溃或肿块,累及皮肤后会出现皮肤破溃、感染、出血等症状。

口腔癌皮肤转移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口腔癌皮肤转移的常见症状包括:

口腔黏膜溃疡:口腔黏膜溃疡可在白斑或红斑等基础上出现,溃疡增大后中央坏死形成凹陷,边缘隆起如菜花样,并伴有出血、感染。

肿块:口腔癌早期可以表现为口腔黏膜的小硬块,随着疾病发展,小硬块逐渐增大,常合并溃疡。

面部皮肤受累:出现皮肤破溃、感染、出血。

颈部淋巴结肿大:颈部可触摸到肿大的淋巴结,极少数口腔癌以颈部淋巴结肿大为首要表现。

口腔癌皮肤转移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舌肌受累:肿瘤侵及舌深部肌肉,会出现流涎、口臭、说话及吞咽困难注。

牙龈受累:出现牙龈肿块、溃疡,易引起牙出血、牙齿松动,易被误诊为牙周炎而延误早期治疗。

骨、肌肉组织受累:出现骨痛,甚至病理性骨折(在某些疾病如肿瘤的基础上出现的骨折),以及张口受限、牙关紧闭等肌肉功能障碍。

病因

口腔癌皮肤转移途径包括直接侵犯转移、淋巴管转移和血行转移。口腔癌皮肤转移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酗酒、长期食用槟榔、人乳头状瘤病毒、口腔中残根、残冠及不良修复体对口腔黏膜长期刺激及诊治延误等。

口腔癌皮肤转移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直接侵犯转移:这是口腔癌面部皮肤转移最常见的方式,颊黏膜癌最常见,颊黏膜癌可穿透颊肌,向面部皮肤转移,造成皮肤破溃穿孔。

淋巴管转移和血行转移:这些是其他肿瘤皮肤转移常见的途径,口腔癌中少见,晚期口腔癌可沿淋巴系统注转移到颈部淋巴结,多个淋巴结融合成巨大的颈部肿块,可侵犯局部皮肤,出现破溃、感染、出血等症状。

哪些人容易患口腔癌皮肤转移?

有如下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该病: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如烟雾缭绕的环境)在口腔癌的发病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遗传易感性:口腔癌与遗传因素(如 TBX5 基因)相关。

有如下可改变的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该病:

烟草:吸烟者(包括长期吸鼻烟者)患口腔癌的危险增加。

酒精:严重酗酒者(乙醇 100 克/天)患口腔癌的危险增加,甚至使用含酒精的漱口液也会增加患口腔癌的危险。

槟榔:长期食用槟榔者患口腔癌的危险性增加。

病毒:人乳头状瘤病毒(HPV)与口腔癌的发病有关,口腔癌患者中 HPV 检测阳性率高达 31%,HPV 有致癌作用。

口腔残根、残冠和不良修复体:由于长期刺激口腔黏膜,引起创伤性溃疡,可发生恶变。

营养:缺乏铁、维生素 A、维生素 C、维生素 E 会导致口腔癌发病风险增加。

诊疗延误:口腔癌早期易误诊为口腔溃疡、牙周炎,诊疗延误导致口腔癌病情进展,出现皮肤转移。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不易愈合或反复的口腔溃疡;

口腔肿物;

牙龈周围肿物及出血;

颈部淋巴结肿大;

牙关紧闭、张口困难;

面部皮肤破溃、感染及出血。

建议就诊科室

口腔颌面外科或头颈外科

肿瘤科

放疗科

医生如何诊断口腔癌皮肤转移?

当医生怀疑是口腔癌皮肤转移时,会通过 CT注 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来辅助诊断,并通过肿块活检的病理结果来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CT 或 PET-CT 检查:可评估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情况,为口腔癌的分期及治疗决策提供依据。

病理活检:病理活检是诊断口腔癌皮肤转移最准确的检查。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您有什么不舒服?

口腔溃疡或肿物发现多长时间了?有没变化?

有没有张口困难、流口水、牙出血、牙齿松动的症状?

做过什么检查吗?

有吸烟、酗酒、食用槟榔习惯吗?

口腔中有无牙齿残根、残冠及不良修复体?

平时挑不挑食?喜欢吃蔬菜水果吗?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该病怎么治疗?效果怎么样?

手术切除后还需要接受其他治疗吗?

手术有什么并发症吗?手术会影响外观吗?

治疗费用高吗?哪些费用在医保范畴内?

饮食及生活习惯有没有什么要注意的?

治疗

目前,手术切除肿瘤是本病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不适宜手术的患者需要接受化疗联合放疗。

药物治疗

化学药物治疗:对于不适宜手术的患者,放疗联合顺铂注化疗是最常见的治疗模式,用以控制晚期肿瘤的生长。

靶向治疗:对于复发转移的口腔癌患者,靶向药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药顺铂的治疗有效率优于单纯化疗药。

手术治疗

根治性切除:手术是治疗口腔癌的主要治疗手段,除完整切除肿瘤病灶外,必要时还应切除颈部淋巴结。

口腔癌术后的修复手术:通过修复、关闭手术切除的软组织(指人体的皮肤、皮下组织、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滑膜囊,神经、血管等)的创面,为手术后功能及外观的恢复提供一定条件。

其他治疗方法

放射治疗:对于不宜使用顺铂或高龄(年龄>70 岁)的患者,可给予单纯放疗,可减轻局部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及时接受治疗,随着病情发展,肿瘤逐渐增大,甚至出现局部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失去手术的机会。口腔癌皮肤转移的 5 年生存率 20%~60%。

若接受正规治疗,可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日常注意

术后需要定期复查随访,有症状时要及时就诊,警惕复发。无法手术的患者需要定期进行疗效评估,监测治疗的不良反应,同时要改善不良的生活习惯。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术后注意事项:应注意手术伤口敷料卫生,避免创口感染。如伤口有渗出,应及时请医护人员更换敷料,不可自行换药;伤口敷料不要沾水;不能自行移去伤口敷料查看伤口。

饮食(术后版):术后 1 周内以流食为主,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清淡饮食为主,减轻对口腔黏膜刺激。当手术创面大而无法进食时,医生可能会给予静脉营养,在恢复正常进食后,饮食要注意多摄入优质动物蛋白质(如猪瘦肉、牛羊肉)、补充维生素(如蔬菜、水果),这有助于术后身体恢复和伤口愈合。

饮食(非手术版):放化疗期间容易出现恶心注、呕吐,饮食以清淡为主,避免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以免加重恶心、呕吐反应。

定期复查:

术后第 1~2 年内每 2~4 个月进行口腔检查、原发灶及颈部的影像学检查(超声、CT),对于颈部放疗的患者,每 6~12 个月复查甲状腺功能;第 3~5 年每 3~6 个月进行以上检查;5 年以上每年进行以上检查。

针对吸烟患者,每年复查胸部 CT。

有症状要及时医院就诊,怀疑肿瘤复发转移的患者要进行 PET-CT 检查。

不适宜手术的晚期患者常规每 2 个治疗周期(约 2 个月)进行治疗效果评估,医生会根据治疗效果及耐受程度调整治疗方案。

生活习惯:戒烟限酒、停止食用槟榔、注重口腔卫生及护理(修补或拔除残根、残冠及不良修复体)等。

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对于可改变的危险因素,预防方式如下:

戒烟及避免二手烟(又称被动吸烟,是指吸入由吸烟者呼出的烟草烟雾所形成的混合烟雾)吸入;

戒酒及避免使用酒精含量高的漱口水等用品;

不吃槟榔;

注重口腔卫生及护理(修补或拔除残根、残冠及不良修复体);

多吃蔬菜及水果,补充维生素。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药品

生脉饮的功效与作用-生脉饮说明书

2023-8-3 4:34:42

疾病

心包囊肿是什么?心包囊肿怎么办?心包囊肿症状有哪些?

2023-7-22 16:4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