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软骨瘤(Chondroma)是一种软骨源性、由透明软骨组织构成的良性骨肿瘤。病变可发生在骨骼的骨髓腔内,称为内生软骨瘤,该类型临床较多见;也可形成在骨表面,称为骨膜软骨瘤,该类型较少见。此外,还有更为少见的先天性、多发性软骨瘤,例如多发内生软骨瘤病(Ollier 病),此外软骨营养障碍-血管瘤综合征(Maffucci 综合征)除了多发性软骨瘤以外,还可伴有软组织血管瘤。软骨瘤患者必须及时确诊,接受相应的治疗,以免发生癌变形成软骨肉瘤[1][2]。
软骨瘤细胞发生异常增殖可能与基因突变有关,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绝大多数患者可能是偶然因素诱发突变,少数患者则是非遗传性的先天基因缺陷。
与软骨瘤发病危险具有一定相关性的临床因素包括:年龄不低于 30 岁的年轻人群。
软骨瘤的典型症状是骨骼的无痛性肿块或畸形,有时患处易发生骨折,并导致剧烈疼痛。软骨瘤如果未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存在癌变风险,可能形成软骨肉瘤。
如果发生软骨瘤相关症状,尤其是不明原因的骨骼肿块、畸形,应该马上前往医院接受诊治。
临床医生通过询问病史,观察临床体征和症状,结合各项影像学检查,一般可作出初步诊断。最后,还需要获取患者的病变组织,在显微镜下进行病理活检确诊。
软骨瘤以手术治疗为主,根据具体类型和病情的严重程度,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可采取刮除或切除病灶,以及植骨术,通常疗效良好。若疑似癌变或出现复发,则需要将瘤段组织整体切除,必要时可行截肢术。
多发性软骨瘤癌变风险较高,需要密切观察病情进展情况,及时处置有明显症状的病变。
患者需要充分了解疾病知识,积极配合治疗,坚持定期复诊。
由于软骨瘤的具体致病机制未知,因此目前无法做到有效预防。
症状
软骨瘤有哪些症状和体征?
软骨瘤的典型症状是骨骼的无痛性肿块或畸形,最常见的病变部位在手部骨骼,例如手指或手掌;还可能发生在足部、上肢或腿部的骨骼。其他临床特征还包括[1][2]:
软骨增生形成的肿块质地坚硬,生长缓慢;
随着肿块长大,压迫周边组织可造成隐痛或压痛;
有时患处易发生骨折,骨折后可导致剧烈疼痛;
一般无全身性症状。
软骨瘤如果体积大到破坏周围骨骼或膨出到软组织中,就是可能发生癌变的指征。
有少数先天性、多发性软骨瘤的病变可呈多发性、不对称分布,此类患者由于多处骨骼组织遭到破坏、发生变形,更易于因病致畸、致残[2]。
软骨瘤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软骨瘤如果未及时进行手术去除,可能发生以下并发症[1][2]:
骨折:随着病情进展可发生病理性骨折。
癌变:可能进展为软骨肉瘤;其中先天性、多发性软骨瘤的癌变风险高于一般软骨瘤。
病因
软骨瘤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软骨瘤细胞发生异常增殖可能与基因突变有关,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多数软骨瘤患者的软骨增生过程具有偶发性,并未发现明确的诱发因素[2]。
临床软骨瘤患者的病变多为单发性,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1][2]:
内生软骨瘤:临床最常见的良性软骨瘤类型,发生于骨髓腔内,。可能是软骨组织的软骨内化骨过程发生障碍,无法通过正常程序转化为骨组织,它属于一种错构性软骨增生。
骨膜软骨瘤:起源于骨膜或骨膜下结缔组织的软骨瘤。
此外,还有临床更为少见的非基因缺陷导致的多发性软骨瘤[1][2]:
Ollier 病——多发性的内生软骨瘤及骨膜下沉积。
Maffucci 综合征——多发性的内生软骨瘤并伴有多发性的软组织血管瘤。
发生软骨瘤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软骨瘤的病因不明,患者年龄可能与发病风险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各类软骨瘤均多见于30岁以下的年轻人群[1]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果发生下列软骨瘤相关症状,患者应该马上前往医院接受诊治。
不明原因出现骨骼及软组织肿块、肢体畸形;
轻微外力引起的骨折。
软骨瘤的初期症状与其他类型的骨肿瘤类似:
必须及早确诊是否为恶性骨肿瘤,尽快开展相应的治疗措施;
即使是软骨瘤也不能听之任之,因为存在相当比例的癌变风险。
就诊科室:
骨肿瘤科
医生如何诊断软骨瘤?
医生首先要仔细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并询问病情进展过程、既往病史和家族史。
影像学检查:软骨瘤病变区域可出现异常影像,并且还能评估病变范围。
X 线检查;
CT 扫描;
磁共振成像(MRI)。
病理学活检:临床医生会把术中刮除或切除的样本交由病理科进行检测,以作出最终确诊。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骨骼的症状是什么时候发生的?
当时发生了什么情况?
目前症状达到怎样的严重程度?
是否持续加重?还是维持不变?
除了骨骼症状还有什么其他不适?
在何种情况下,症状似乎有所缓解?
发生什么情况会造成症状加重?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发生的是什么类型的骨肿瘤?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
需要做哪些检测可以确诊?
目前病情进展到哪个阶段?
推荐采用什么方案进行治疗?
手术后能否彻底治愈?
今后是否可能复发?
复发后应该如何治疗?
如何安排复诊时间?
日常需要注意哪些情况?
治疗
软骨瘤以手术治疗为主,根据具体类型和病情的严重程度,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可采取刮除或切除病灶,以及植骨术,通常疗效良好。若疑似癌变或出现复发,则需要将瘤段组织整体切除,必要时可行截肢术。多发性软骨瘤癌变风险较高,需要密切观察病情进展情况,及时处置有明显症状的病变[1][2]。
如何治疗软骨瘤?
单发性软骨瘤一旦确诊,以手术治疗为主[1][2]:
内生软骨瘤:进行病灶刮除,缺损部位可采用自体骨或异体骨植骨术进行修补,通常手术后可获得理想的疗效。
骨膜软骨瘤:需要施行手术将骨膜软骨瘤及邻近的骨骼组织彻底切除,尽可能降低复发风险。若患者的病变部位已经发生骨折,则按照骨折的常规方案进行固定。经过规范治疗后,基本可实现良好的疗效。
对于先天性多发性软骨瘤,由于患者骨骼伴有多处病灶,难以每个都进行治疗。医生会基于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个体化的诊疗措施。
无症状者可不予治疗,医生会要求患者定期复诊,密切观察病情进展。
对出现明显症状的具体病变部位,可以刮除病灶并植骨。
如果发生肢体畸形,可以采取截骨矫正。
疑似恶变患者:病理确诊后,可将瘤段骨整体切除,必要时可行截肢术。
日常注意
患者需要充分了解疾病知识,积极配合治疗,坚持定期复诊[1][2]。
软骨瘤患者需要充分了解疾病知识,包括治疗方案和治疗结果。
了解良性和恶性骨肿瘤的区别,不要有过大的心理压力;
了解软骨瘤病情进展的风险,更有利于积极配合治疗。
单发性软骨瘤患者术后应根据医生的安排,坚持定期复诊至少 6 个月,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患处术后是否愈合、是否复发。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置。
多发性软骨瘤患者更有必要遵医嘱接受长期随访,密切关注病变部位的损伤进展情况,以及是否发生恶变迹象。
预防
由于软骨瘤的具体致病机制未知,因此目前无法做到有效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