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表黄色纤维瘤是什么?体表黄色纤维瘤怎么办?体表黄色纤维瘤症状有哪些?

室管膜瘤,儿童组发病较成人高,其发生于脑室的室管膜细胞,好发于后颅窝,室管膜瘤和室管膜母细胞瘤的发病率在儿童后颅凹肿瘤中仅次于髓母细胞瘤和小脑星形细胞瘤而居第3位,每年的发病率为2.19~3.5/100万儿童,占小儿颅内肿瘤的6.3%~12%,占儿童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肿瘤的5%~10%,占儿童后颅凹肿瘤的18.8%。发病的高峰年龄为4~12岁(75.1%),约60% 5岁以下儿童多见。多数学者报道男性多于女性。瘤体多位于四脑室内,少数在脑室旁组织内,呈缓慢、浸润性生长。

概述

纤维瘤是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的良性肿瘤,体表黄色纤维瘤是生长在皮肤或皮下组织的以黄色瘤细胞和纤维结缔组织为主的纤维瘤。本病发病年龄多在30~50岁,儿童和青少年也可发生。

症状

临床表现

黄色纤维瘤常起自外伤或瘙痒后的小丘疹,多位于皮下组织内,单发或多发,肿瘤体积小,质地硬,边界不清,瘤体生长缓慢,瘤灶若超过1 cm、生长较快,应疑为纤维肉瘤变。好发于躯干,可见于身体任何部位,无疼痛和压痛,与皮下及基底组织不粘连。

病因

本病发病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外伤(挠抓伤、划痕、尖锐物的刺伤、割伤等)、激素(内服或外用含激素的药物,精神、神经或疾病引起的激素改变等)和遗传等因素有关。

就医

检查

1.体格检查

检查体表黄色纤维瘤的发生部位、质地、大小、边界是否清楚、有无压痛,皮肤表面有无发红,肿块有无炎症、出血或坏死等变化,以及肿块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2.病理检查

镜下见肿瘤内含有丰富的胶原纤维,病变无包膜,与周围组织无界限,有时将周围组织包裹在病变中,核分裂罕见,毛细血管及脂肪细胞较少见。少数复发病例可出现纤维肉瘤的形态变化。

诊断

肿瘤位于真皮层及皮下,有内出血、含铁血黄素,故可见褐黄色素、呈深咖啡色,肿块形状不规则或呈椭圆形,其长径与受累肌纤维方向一致,肿瘤质硬韧,切面呈灰白色或黄色,边界不清,呈浸润感,易误为恶性。直径多在lcm内,如有增大应疑有纤维肉瘤变,多见于躯干、上臂近端。患者通常无明显自觉症状或稍有不适感。

鉴别诊断

1.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

本病发生于真皮纤维组织,有假包膜,低度恶性。初期为皮下结节,逐渐增大,外突生长,常侵犯皮肤,但少向深层组织浸润。肿块硬韧,结节分叶状,表面皮肤可见毛细血管扩张,晚期向四周侵犯破溃。切除后局部复发率极高,少见血道及淋巴道转移。故切除该瘤时应有足够的皮肤边界和深度。

2.带状纤维瘤

肿瘤位于腹壁,多发于妊娠、产后或手术创口部。发展缓慢,多无症状。为非真性肿瘤,无明显包膜。若病期长久,可侵犯全腹壁。偶可恶变为低度恶性纤维肉瘤,应完全彻底切除。

治疗

黄色纤维瘤可做单纯瘤体摘除术。放射治疗和应用激素在个别病例可抑制肿瘤生长,但一般认为不能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可作为无法手术者的姑息治疗。

预后

纤维瘤为来源于肌肉、腱膜、筋膜而富于胶原成分的纤维组织肿瘤。病理形成为良性或低度恶性。但肿瘤无包膜,呈浸润性生长,有明显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可顽固多次复发,但极少远处转移。复发率为25%~57%,复发时间多在术后1个月至1年,甚至可达10年以上,所以这类肿瘤又称为侵袭性纤维瘤病。多次复发,导致病变累及范围更加广泛,而出现不可抑制的生长,侵袭重要器官而危及生命。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保健

低剂量的阿司匹林可以降低胰腺癌风险

2023-9-3 23:23:44

药品

结肠宁的功效与作用-结肠宁说明书

2023-8-3 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