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世界范围内,头颈部癌(Head and Neck Cancer)是居于第六位的常见恶性肿瘤,患者致死例数位列肿瘤的第八位。该病不仅影响患者的外观容貌和生活质量,还可能严重妨害相关病变部位的生理功能(例如咀嚼、吞咽、呼吸等)、感觉功能(例如味觉、嗅觉、听觉等),以及语言表达功能。临床最为常见的头颈部癌主要发生在口腔、咽喉和鼻腔等处,超过 90% 以上是位于表层的鳞状细胞发生癌变。
主要的头颈部癌类型包括:
口腔癌:起源于口腔部位的细胞发生癌变,主要包括舌癌、牙龈癌、唇癌、颊癌、口底癌(舌头下的部位)、上颚癌(口腔顶部)等。
咽癌:咽是呼吸道和消化道上端的共用通道,可以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个部分,上宽下窄类似于漏斗形。咽部的细胞发生癌变,主要形成鼻咽癌、软腭癌、舌底癌、扁桃体癌等。
喉癌:喉是以软骨为支架,辅以肌肉、韧带等结缔组织(其中包括声带),构成一个锥形的管状结构,参与呼吸、发声、吞咽等重要功能。喉部的细胞发生癌变,主要形成会厌癌、声带癌。
鼻癌:此处细胞发生癌变可形成鼻腔癌或鼻窦癌,最常见的鼻窦癌是上颌窦癌和筛窦癌。
唾液腺:唾液腺是产生唾液的腺体,位于口腔底部,该处细胞发生癌变的情况临床相对较为少见。
症状
头颈部癌可见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临床类型复杂多样,症状严重程度轻重不一,病情进展过程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根据头颈部癌病灶所在位置:
有些位于较为显眼处,在刚出现时就会被患者察觉。
有些位于深部位置,可能直到病情非常严重才会出现症状。
头颈部癌的进展过程也呈现较大的差异性。
多数头颈部癌患者的恶性程度较低,病情进展相对缓慢,早期诊疗的预期效果较好。
少数恶性程度较高者的病情进展可较为迅速,并侵袭周边组织,甚至发生远处转移。
头颈部癌所导致的常见症状包括:
口腔癌:口腔、舌头或黏膜上存在经久不愈的红斑或白斑,呈进展性加重;局部溃疡可逐步出现肿胀、糜烂、出血,并常有明显的自发疼痛或剧烈触痛;若侵犯周围骨骼、神经或肌肉,可引起牙齿松动、部分肌肉活动受限。
咽癌:呼吸或说话困难;吞咽时感觉有东西堵住了喉咙并引起疼痛;颈部或咽部的疼痛感迟迟无法消失;经常头痛、耳痛或耳鸣,听力受损。
喉癌:吞咽疼痛、耳痛、声音嘶哑。
鼻癌:感觉有异物阻碍呼吸,但无法清除;鼻腔内有慢性感染而抗生素治疗无效;流鼻血、鼻子疼痛或头痛;肿块有时还会压迫眼部,影响视力。
唾液腺癌:下巴周围感到肿胀;面部感觉麻痹或肌肉麻木;面部、下巴或颈部的疼痛始终存在,无法自行消退。
病因
各种类型头颈部癌的确切形成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最主要的风险因素已经得到国际医学界的一致公认:使用烟草制品、酗酒、嚼槟榔、HPV 感染。伴有其中一种或多种因素,都会导致患病风险显著上升。
引发头颈部癌的获得性因素
病毒感染:
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约 60%~80% 的口咽部鳞癌与之有关。
EB 病毒感染:与鼻咽癌的发病密切相关。
不良嗜好:
消费烟草制品:香烟、雪茄、烟斗、鼻烟、嚼烟叶。
长期酗酒。
长期咀嚼槟榔。
这提示了头颈部癌多见于 50 岁以上男性的部分原因。
生活方式或生活条件:
日常食谱中加工或腌制食品的比例较高。
由于经济或技术落后,经常食用霉变食物。
个人卫生状况较差,不注意清洁口腔或鼻腔。
假牙制作原料含有毒有害物质,或制作粗糙、边缘锐利,对口腔造成长期的损害。
职业暴露:
常见的致癌物质包括:木屑、镍粉、甲醛、石棉等。
长期遭受辐射或紫外线照射也会诱发细胞癌变。
发生职业暴露的高危行业包括:建筑、采矿、冶金、纺织、陶瓷、伐木、木材和食品加工等。
引发头颈部癌的先天性因素
伴有某些基因缺陷,例如:
癌症家族病史;
HPV 易感性。
就医
就诊科室
五官科
口腔科
常见检查项目
病史采集:
基本情况:患者病史、治疗史、日常饮食情况,以及家庭成员的患病情况。
临床症状的特征:例如起病时间、进展趋势、发作频率、每次发作的诱因等。
体格检查:
医生会观察患者的病变部位是否有肿块、肿胀、充血、溃疡。
颈部、胸部和腹部是否有肿块和压痛。
听力、视力、嗅觉是否出现异常状况。
头颈部的关节、肌肉是否能正常运动。
血常规检查:检查血红蛋白浓度、各种类型血细胞的大小、形状和数量。
血生化检查:测定血液中的各种生化成分,初步判断是否存在炎症,并评估肝、肾功能。
影像学检查:超声、CT、MRI(磁共振成像)、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等,可以观察头颈部癌的位置、体积,并评估体内各处脏器、骨骼的病变情况,了解肿瘤细胞波及的范围和严重程度。
组织活检:医生会通过一次很小的手术获取小部分疑似肿瘤组织用于检测。病变组织会被送到病理科进行化验,检测是否存在肿瘤细胞,并对肿瘤细胞的具体类型进行鉴别。
治疗
总体治疗目标是尽可能彻底杀灭或清除肿瘤细胞,延长患者生存时间,降低复发风险。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身体耐受状况、肿瘤位置、进展阶段、并发症情况,以及个人意愿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手术治疗
肿瘤切除手术:此类手术的目的在于尽可能清除癌变病灶。医生在手术操作时会将肿瘤组织及其四周邻近的正常组织一并切除,留出足够的安全距离,避免残留的肿瘤细胞引起复发风险。
淋巴结清扫手术:如果患者癌症的恶性程度较高,病情进展较为严重,癌细胞可能会侵犯周围的淋巴结。因此,医生需要在手术过程中将可能受到影响的淋巴结也同时切除。
面部整形修复手术:如果切除的肿瘤体积较大,医生还会根据患者脸部的三维结构,设计合适的修复方案,并在恰当的时机进行修复手术。此类手术可能会将患者自身其他部位的骨组织或皮瓣组织移植到脸部的缺损处,也可能采用人工材料进行修复。
药物或放射治疗
化疗药物可以杀灭快速增殖的癌细胞;放疗则是应用高能射线来摧毁癌细胞。
放、化疗可以作为手术治疗的辅助手段,例如:
术前放、化疗——在手术前,通过放、化疗缩小肿瘤组织体积,降低手术切除难度。
术后放、化疗——在手术后,通过放、化疗尽可能清除患者体内残留的肿瘤细胞,降低复发风险。
对于不适合手术的头颈部癌患者,放、化疗也可以作为临床一线治疗方案。
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铂类、紫杉类、甲氨蝶呤等。
抗体类药物(例如利妥昔单抗)的作用往往更具靶向性,使得肿瘤治疗更为精准、强效。此类药物与传统化疗药物联合应用,可以获得更为显著的疗效。
姑息治疗方案:假如晚期患者的癌症组织已经难以通过治疗实现彻底清除,医生一般会采用化疗或放疗作为姑息治疗的手段,力争缓解症状,减轻患者痛苦,延迟病情进展。
日常注意
头颈部癌患者应注意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改善个人卫生,避免感染风险,立刻戒烟戒酒。
用药注意事项:化疗药物可引发恶心、呕吐、乏力、头晕、发烧、脱发、困倦、肢体麻木/疼痛、反应迟钝等不良反应,若症状严重、无法耐受应及时复诊,以便于医生调整剂量或改变用药方案。
放疗注意事项:放疗后可能出现局部皮肤红肿、水泡或全身疲乏等不良反应,一般在治疗开始后 2~3 周出现,如不良反应严重应及时告知医生。
手术注意事项:出院后要注意保持伤口清洁,定期更换敷料。同时适当补充营养,调整身体状态,为后续的放、化疗或整形修复手术打下基础。
复查:由于患者采用不同的放、化疗方案或手术方案,因此务必根据医生的治疗计划,定期复查,观察病情变化趋势。通常,在起始阶段需要每 2~4 周复查 1 次;若疗效良好,病情稳定,则可以延长间隔,每 3~6 个月复查 1 次。
养成卫生习惯:勤洗手,推荐使用含有杀菌剂成分的洗手液;保持脸部清洁,洗脸毛巾应每天高温煮沸或微波杀菌处理。定期更换枕套、被套,经常晾晒枕头和被子。
戒烟戒酒:香烟的烟雾中存在大量有害成分,可造成全身性的危害。酒精也可能对细胞造成损伤,还可能与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疗效,甚至发生毒副作用。
预防
头颈部癌的高危因素较为明确,下列方法可有助于降低发病风险:
杜绝不良嗜好,戒烟、限酒、戒槟榔。
女性有必要及时接种 HPV 疫苗。
注意性安全,避免高危性行为,HPV 感染是诱发牙龈癌的高危因素。
提高卫生意识,勤洗手、勤洗脸,减少病原体侵入口腔和鼻腔的风险。
佩戴适合自己的假牙,制作精良、材质安全的假牙对口腔健康非常重要。
维护口腔和鼻腔的健康,有任何不适应该及早去正规医院诊治。
不要吃过烫、过于辛辣、刺激的食物,避免对口腔和咽喉造成损伤。
假如在工作中需要接触放射源、化工原料、粉尘或农药等,务必做好职业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