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结石性胆囊炎(Acute calculous cholecystitis ,ACC),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女性居多,80% 是由胆囊结石引起的,表现为剧烈绞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可通过 B 超诊断,可通过手术或保守治疗缓解或治愈,预后良好。女性多见,50 岁前为男性的 3 倍、50 岁后为 1.5 倍。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单次发作的死亡率约为 3%。特定患者的风险取决于患者的健康状况和手术风险。既往体健的年轻患者死亡率低于 1%,但高风险患者或有并发症的患者死亡率则接近 10%。胆囊结石引起胆囊管梗阻,胆汁浓缩,浓度高的胆汁酸盐会损害胆囊黏膜上皮,引起炎症。部分患者致病细菌入侵,大多通过胆道逆行而入侵胆囊。致病细菌主要是大肠杆菌,其他有克雷伯氏菌、粪肠球菌及绿脓杆菌等。可分为单纯性胆囊炎、急性化脓性胆囊炎、坏疽性胆囊炎和胆囊穿孔。症状主要有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和发热等。腹痛持续时间往往较长,呼吸和改变体位常常能使疼痛加重,因此患者多喜欢向右侧静卧。常有轻度至中度发热。如出现寒战高热,表明病情严重,如胆囊坏疽、穿孔或胆囊积脓。对较重的急性化脓性或坏疽性结石性胆囊炎或胆囊穿孔,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但必须作好术前准备,包括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失调,以及应用抗生素等。对症状较轻微的患者,可考虑先用非手术疗法控制炎症,待进一步查明病情后择期手术。预防应注意饮食,食物以清淡为宜,少食油腻和炸、烤食物;保持大便畅通。改变静坐生活方式,多运动。要心胸宽阔,心情舒畅。
概述
感觉性共济失调是由于下肢深感觉传导通路障碍引起, 由于维持肌张力的反射弧中断,肌张力减退,加上关节位置觉和运动觉的缺失,导致患者不容易确定肢体各关节的位置和运动方向,随意运动紊乱,出现特征性步态。通常表现为站立及行走不稳、站立时双下肢分开等。
症状
全身性疾病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如脊髓痨、多发性硬化、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
病因
检查
一、体格检查
神经系统检查:包括痛觉、温度觉、压力觉、振动觉、踝反射等、病理反射等,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脊髓痨、多发性硬化的初步筛查方法。
二、实验室检查
1.梅毒血清学试验:如检查结果阳性,是诊断脊髓痨的前提。
2.血糖检查:如有糖尿病,是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前提。
3.脑脊液检查:脑脊液寡克隆区带阳性、鞘内IgG合成率增加,有助于多发性硬化病的检测。
三、影像学检查
CT、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有助于多发性硬化的诊断。
鉴别诊断
1.脊髓痨
一般在感染梅毒后5~15年出现症状,发病年龄多在30~50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双下肢闪电痛、进行性感觉性共济失调、深感觉障碍及腱反射消失。
2.多发性硬化多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大脑、小脑、脑干、脊髓、视神经等多部位受损。常见症状为视力下降、复视、肢体无力、感觉障碍、走路不稳、共济失调、膀胱功能障碍等。
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临床特点为远端对称性多神经病变,病情多隐匿,进展缓慢。四肢末端麻木、刺痛、感觉异常,通常呈手套或袜套样分布,多从下肢开始,夜间加重。足部皮肤色泽暗淡,汗毛稀少、皮温较低;痛觉、温度觉、振动觉减弱或消失。
就医
针对引起感觉性共济失调的原发病进行治疗。
治疗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