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脊膜瘤,是指起源于蛛网膜内皮细胞或硬脊膜纤维细胞的良性椎管内肿瘤。
50~70 岁为本病高发年龄,女性占比 80% 左右,部位以胸段最为多见。
本病具体发病机制不清,可能与遗传相关。家族史、雌激素水平增高以及某些理化因素为本病的危险因素。
本病根据病理结果,可分为 WHO(世界卫生组织)Ⅰ~Ⅲ 级,绝大多数为 Ⅰ 级,预后良好,Ⅱ 或 Ⅲ 级复发率更高。
本病的主要症状为脊柱区及下肢疼痛、下肢运动能力下降,下肢肌肉萎缩,大小便失禁。
手术治疗是唯一的根治方法。全切脊膜瘤肿瘤组织是治疗的关键点。术中保护脊髓、神经根等神经组织是治疗难点。
本病的主要危害是随着脊膜瘤的逐渐长大,脊髓受压迫程度逐渐加重,最终可能会导致肌力下降、肌萎缩、运动能力下降、大小便失禁、脑积水等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威胁患者生命。
该病手术切除后,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因此只要患者基础条件良好,都应尽早手术治疗。
症状
患者初期症状可能不明显,但随着肿瘤的增大,可出现逐渐加重的脊柱区及下肢疼痛、下肢无力、肌萎缩、运动能力下降、大小便功能障碍等。
脊膜瘤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脊膜瘤的常见症状包括:
疼痛:肿瘤压迫脊髓及神经根,使脊柱区及下肢产生疼痛感。
下肢无力:支配腿部肌肉的脊髓或神经受压迫,使其支配肌肉运动功能受损。
排尿或排便控制功能障碍:控制膀胱和大肠正常排尿和排便功能的神经受压迫,使其功能异常,可表现为大小便失禁、排便困难。
肌萎缩:肌肉运动能力下降,长期处于失用状态,可能产生肌肉萎缩。
脊膜瘤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该病如果不及时治疗,肿瘤逐渐增大,压迫脊髓及神经根,使脊髓支配的肿瘤平面以下的区域运动感觉功能出现异常,甚至可能导致脑脊液循环障碍,出现颅内压增高、脑积水等症状。
常见并发症包括:
脑积水
颅内压增高
瘫痪
病因
脊膜瘤目前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相关。
脊膜瘤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遗传:神经纤维瘤病 2 型(常表现为合并多个脊膜瘤、脑膜瘤或神经鞘瘤)病是一种基因病,患该病的患者一生可能会罹患一个,甚至多个脊膜瘤。
哪些人容易患脊膜瘤?
有如下不可改变的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该疾病。
遗传:有脊膜瘤、脑膜瘤、神经鞘瘤等疾病家族史的患者,可能会有更高的罹患脊膜瘤的风险。
有如下可改变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该疾病。
怀孕:怀孕期间升高的雌激素,可能对脊膜瘤的发生及生长起到促进作用。
子宫肌瘤、乳腺癌或卵巢癌患者:这些患者体内雌激素明显升高,对脊膜瘤的生长起促进作用。
理化因素:有研究报道射线、炎症、橡胶等危险职业、微波等可能与脊膜瘤的发生有关。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脊柱区及下肢疼痛
下肢无力
出现大小便失禁
出现如下情况需要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头痛、呕吐
建议就诊科室
神经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脊膜瘤?
当医生怀疑脊膜瘤时,可通过症状表现以及影像学检查综合诊断脊膜瘤。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MRI 检查:为诊断脊膜瘤的首选检查,能较好地显示脊髓、脊膜等软组织的病变或占位,相对于计算机断层扫描(CT)无辐射,但费用相对更高。增强磁共振检查,需要在影像学检查前在血管内注射造影剂,应用于磁共振检查结果显示可能患有脊膜瘤,或者确诊脊膜瘤而需要长期监测病情变化或随访的患者。
CT 检查:有辐射影响,能较好地显示脊柱区骨质结构,但对于脊膜瘤瘤体本身的显示情况欠佳,不作为首选检查。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最开始出现症状是多久?
主要症状是什么?
症状有加重吗?
有神经系统肿瘤患病史吗?
母亲是否患该病?是否曾生育过患该病的小孩?近亲患有类似疾病吗?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这病需要治疗吗?
如何治疗?
后续可能会出现什么后遗症?
随访应当着重观察哪些症状?
治疗
脊膜瘤的首选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如若没有明显的症状,可选择择期手术;如若出现明显神经受累的症状,应尽早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
脊膜瘤切除术:其目的是在直视下或显微镜下完整切除脊膜瘤及其周围的病损组织。
软组织修补术:切除肿瘤后,将手术切口进行重建、修补,为愈合创造良好的条件,以免发生脑脊液漏。
脑室腹腔分流术:适用于合并脑积水的患者,其目的是降低颅内压力,为进一步的手术治疗提供更好的条件。
疾病发展和转归
该病若不接受正规治疗,病情会逐渐加重,最终可能出现下肢瘫痪、肌肉萎缩、大小便障碍,甚至脑积水等严重症状。
经过手术后,患者可避免上述严重症状的出现,部分出现的症状可缓解或完全消失。除部分病理分级为 WHOII 级或 III 级的患者,复发率低,预后良好,生活质量和寿命无明显影响。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手术后需遵医嘱对伤口进行拆线。
术后应遵医嘱规律行增强 MRI 检查,并进行随访。
手术后护理:饮食无特殊;伤口于拆线前勿接触水,若出现感染及时就诊;运动应遵医嘱尽早下床活动。
运动:对于已经出现下肢无力、肌萎缩的患者,应进行积极的康复训练,如靠墙静蹲、抗阻伸膝、抗阻屈膝等训练,以促进恢复。
预防
该病发病机制不明,故无有效的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