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是什么?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怎么办?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症状有哪些?

髌骨俗称膝盖骨,髌骨脱位是指髌骨脱出股骨滑车(膝关节中间),一般滑移到膝外侧。必然性髌骨脱位发病率低,多见于儿童(4~10 岁),女性多于男性,表现为每次屈膝均会出现髌骨脱位(滑至膝外侧),伸膝髌骨自动复位。由于伸膝乏力等原因,奔跑容易跌倒。与常见的关节急性脱位、复发性脱位等相比,必然性髌骨脱位通常表现为无疼痛肿胀症状,部分儿童可以耐受。儿童开始走路,即存在髌骨脱位的可能。必然性髌骨脱位多因局部的先天缺陷引起,部分患者并无明显外伤史。必然性髌骨脱位,每次屈膝均会出现髌骨脱位,伸膝髌骨自动复位,膝关节活动度不受影响。若用力阻挡髌骨脱位,反而不能完全屈膝。由于必然性髌骨脱位通常无明显的疼痛、肿胀症状,部分患者可以耐受;对于肥胖儿童,脱位畸形的症状并非十分显著,所以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并就诊。一旦诊断为必然性髌骨脱位,应尽早治疗。

概述

症状

颅内压增高、精神障碍及神经系统局灶性症状是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最常见的症状。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常见症状包括:

头痛:慢性疼痛,在清晨或晚间明显,以胀痛、钝痛为主,头痛部位可以为全脑部位或者局限某个位置,体位改变、用力、咳嗽、喷嚏、排便时疼痛加剧;

呕吐:与进食无关,多在疼痛剧烈时发生,呈喷射状;

嗜睡;

无力;

肢体麻木;

行走困难;

言语不清或不能言语;

比正常人警觉性降低;

情感淡漠;

意思模糊或思考困难;

癫痫发作:大脑神经元过度异常放电,导致短暂的大脑功能异常障碍。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颅内感染;

脑组织损伤;

颅内并发出血;

血肿引流不畅;

术后复发;

术后脑脊液漏;

张力性气颅;

癫痫;

术后意识障碍;

死亡。

病因

头部外伤是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最常见的原因。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头部外伤史:如机动车事故、坠落、攻击等,儿童常见产伤或虐待时遭受的头部伤害;

显著脑萎缩的患者:老年患者由于脑组织萎缩,硬脑膜与皮质之间空隙增大;

抗血栓形成药物的使用:抗凝药物的使用,如抗凝剂、阿司匹林或肝素等;

其他脑血管疾病:如动静脉畸形、脑膜瘤、硬脑膜转移瘤等;

神经外科手术:如腰椎穿刺术、脑室造口术或放置腰部脊髓腔分流器;

凝血病:血小板减少导致出血时间延长。

哪些人容易患慢性硬脑膜下血肿?

有如下可变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该疾病:

做过神经外科手术;

机动车事故;

坠落;

遭受攻击;

婴幼儿产伤;

虐待伤;

使用抗血栓形成药物;

凝血病。

有如下不可变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该疾病:

脑萎缩患者;

其他脑血管疾病:如动静脉畸形、脑膜瘤、硬脑膜转移瘤等。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头痛

头晕

复视

失眠多梦

精神失常

情感淡漠

记忆力下降

意识模糊或思考困难

智力迟钝

痴呆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恶心呕吐

偏瘫

肢体麻木

失语

癫痫

嗜睡

昏迷

建议就诊科室

神经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慢性硬脑膜下血肿?

当医生怀疑是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时,将通常进行脑部影像学检查,如核磁共振(MRI)或 CT,这些检查将显示出硬膜下血肿及其位置和大小。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头颅 CT 检查:该检查可明确地显示血肿的部位、大小和范围。

头颅 MRI 检查:当头颅 CT 检查不能明确时,可选用 MRI 检查。该检查可明确血肿腔是否存在分割,以便指导手术、判断预后。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以前有没有出现过这些症状?

最近有没有过头部受伤?

有没有其他疾病?

最近有没有看过医生?

有没有吃什么药?

有没有做过什么检查?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需要做哪些检查?

病情严重吗?

要不要做手术?

手术后恢复怎么样?

我的生活质量会有什么影响吗?

会不会复发?

治疗

当诊断明确时,应立即住院治疗。对于出血量较少,临床症状轻的患者,可考虑药物治疗;对于临床症状较重,经保守治疗无效或有脑疝风险的患者应采取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主要起到炎症抑制和增强血管成熟的作用,适用于神经症状轻、出血量少、或不能耐受手术的老年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

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能有效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从而减轻血管的通透性。激素治疗适用于神经症状轻微或不适合手术治疗的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

氨甲环酸:此药物能抑制慢性硬脑膜下血肿中的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和减轻血管通透性,使血肿逐渐吸收。

甘露醇:此药物能降低血肿压力,阻止血肿腔内的连续出血,并最终使血肿自发吸收。

手术治疗

钻孔引流术:该手术主要是将导管置入血肿腔内来引流血肿。

前囟侧角硬脑膜下穿刺术:幼儿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患者,前囟未闭,可在前囟硬膜下穿刺抽出积血。

开颅手术:该手术主要是适用于包膜较肥厚或血肿机化的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切开皮层后清除血肿。

神经内镜手术:该手术具有光纤照明系统,能准确定位血肿位置并选择合适的器械进行吸除,不需放置和更换分流管,清除血肿的创伤性小,安全性高。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很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痴呆、偏瘫等症状,甚至会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经过正规治疗后,如无其他并发症,大部分患者的愈后良好,能恢复正常的神经功能。患者治疗时的神经功能状况与愈后密切相关,尽管手术可以较快缓解患者的症状,但是本病依然存在 5%~30% 的复发率。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术后注意事项:

术后应采取平卧位,有利于残留血液或冲洗液的引流;

保持引流管通畅,妥善固定,避免扭曲、受压;

勿洗头,勿抓挠伤口,保证伤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防止感染;

注意多饮水,保持大小便通畅,切勿用力排便,以免引起颅内压增高,发生意外;

卧床患者应加强翻身叩背,预防压疮及坠积性肺炎。

保守治疗用药注意事项:严密观察保守治疗的患者,如出现颅内压增高征象(如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应急诊手术。

术后用药及复查:

术后 3 天内复查头颅 CT;

每 2~3 天切口换药一次;

准时、正确遵医嘱服药,以预防并发症,促进脑神经功能恢复;

术后约 7 天头部切口拆线或酌情门诊拆线;

出院 1 个月,复查头颅 CT,监测血肿的吸收情况。

饮食:

手术患者:术后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的流质食物或软质为主,如粥、面条等。

保守药物治疗患者:正常饮食,避免吃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等。

运动:

有肢体活动障碍的,要进行偏瘫肢体的功能锻炼,如站立、步行等。

可进行吹气球的练习,促进脑组织的复张。

术后 3 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如篮球、羽毛球等。

其他:

保持充足的休息,养精蓄锐,避免过度用脑;

戒烟、限酒;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活动,重返社会。

预防

因头部外伤是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最主要的原因,所以保护头颅安全是最主要的预防措施。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针对可变因素:

进行过神经外科手术的患者,术后需密切观察患者体征,有无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一旦出现症状,及时对症处理。

有凝血病或使用过抗血栓药物的患者,需定期复查凝血功能。

避免头颅外伤,若外伤已经产生,需定期复查头颅 CT。

针对不可变因素:

积极治疗原发病,遵医嘱定期复查,提高警惕。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药品

仔花感冒胶囊的功效与作用-仔花感冒胶囊说明书

2023-8-3 0:11:30

保健

怎么吃速冻食品更健康

2023-9-27 23: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