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缺血是什么?脑缺血怎么办?脑缺血症状有哪些?

食物不耐受是一种对特定食物或食物成分所产生的具有可重复性的由IgG介导的免疫反应,具有延时性(数小时至数天)、数量依赖性、累积性的特点,可发生在各年龄段。最常见的症状包括肠易激惹、头痛、偏头痛、疲劳、行为异常和荨麻疹,部分患者可诱发哮喘发作。食物不耐受与多种慢性病有关,可累及消化、神经、心血管等全身多个系统及皮肤,其中以消化系统最为常见。与IgE介导的速发型食物过敏反应不同,IgG介导的食物不耐受属迟发性反应,常由多种食物引发,特异性IgG抗体与食物颗粒形成免疫复合物后可引起肠道及全身多组织炎性反应。

概述

症状

造成脑缺血的病因复杂。

1.脑动脉狭窄或闭塞

大脑由两侧颈内动脉和椎动脉供血,两侧颈内动脉供血占脑总供血量的80%~90%,椎动脉占10%~20%。当其中一条动脉发生足以影响血流量的狭窄或闭塞时,若是侧支循环良好,可以不发生临床缺血症状;如果侧支循环不良,或有多条动脉发生足以影响血流量的狭窄时,则会使局部或全脑的脑血流(CBF)减少,当CBF减少到发生脑缺血的临界水平[18~20ml/(100g•min)]以下时,就会产生脑缺血症状。

轻度的动脉狭窄不会影响其血流量,当血管缩窄至原有管腔横断面积的80%以上才足以使血流量减少。动脉内径狭窄超过其原有管径的50%时,相当于管腔面积缩窄75%,即足以影响血流量的狭窄程度。

多条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对脑血流的影响更大,因为可能使全脑血流处于缺血的边缘状态[CBF为31ml/(100g•min)],。此时如有全身性血压波动,即可引发脑缺血。造成脑动脉狭窄或闭塞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而且绝大多数(93%)累及颅外段大动脉和颅内的中等动脉,其中以颈动脉和椎动脉起始部受累的机会最多,而动脉硬化则多累及脑内小动脉。

2.脑动脉栓塞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除可造成动脉管腔狭窄以外,在斑块上的溃疡面上常附有血小板凝块、附壁血栓和胆固醇碎片。这些附着物被血流冲刷脱落后形成栓子,被血流带入颅内动脉,堵塞远侧动脉造成脑栓塞,使供血区缺血。

最常见的栓子来源是颈内动脉起始部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被认为是引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最常见的原因。栓子可很快分裂成碎片后溶解,或向远侧动脉移动。颈内动脉内的栓子大多数(3/4)随血液的主流进入大脑中动脉,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

动脉栓塞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心源性栓子。患有风湿性心瓣膜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先天性心脏病、人工瓣膜和心脏手术等形成的栓子随血流进入脑内造成栓塞。少见的栓子如脓毒性栓子、脂肪栓子、空气栓子等也可造成脑栓塞。

3.血流动力学因素

短暂的低血压可引发脑缺血,如果有脑血管的严重狭窄或多条脑动脉狭窄,使脑血流处于少血状态时,轻度的血压降低即可引发脑缺血,例如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休克、颈动脉窦过敏、直立性低血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等。

4.血液学因素

口服避孕药物、妊娠、产后、手术后和血小板增多症引起的血液高凝状态,以及红细胞增多症、镰状细胞贫血、巨球蛋白血症引起的黏稠度增高均可发生脑缺血。

病因

鉴别诊断

需要与出血性疾病相鉴别。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主要特点是:

1.多见于50岁以上的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

2.常在白天活动用力时突然发病。

3.病程进展迅速,很快出现意识障碍及偏瘫等完全性卒中的表现。

4.脑脊液为均匀血性。

5.CT或MRI扫描可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检查

进行脑电图、脑CT、多普勒检查。

就医

1.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糖尿病、脑动脉硬化。

2.抗血小板聚积药物,如潘生丁、阿司匹林肠溶片等。

3.改善脑循环,可用盐酸氟桂利嗪、脑益嗪。

4.其他药物,如盐酸罂粟碱、维脑路通、中药都可选用。

5.脑CT检查如有微小脑梗死病灶者,按脑梗塞治疗。

6.建议发作时或短暂发作后进一步检查,然后针对病因治疗。

治疗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药品

呋喃唑酮片的功效与作用-呋喃唑酮片说明书

2023-8-3 2:17:57

药品

六味地黄丸的功效与作用-六味地黄丸说明书

2023-8-3 4:3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