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外伤性低颅内压综合征是指外伤后 1~2 天伴有直立性头痛、恶心、乏力、呕吐、眩晕、颈项强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并且侧卧腰穿测脑脊液压力小于 80 毫米水柱。
外伤性低颅内压综合征发病率约为 5%。发病趋势不详。
多由于外伤后发生脑脊液漏,低钠血症、严重脱水、脑血管痉挛所致。
目前无相关内容描述。
主要症状:头痛剧烈、恶心、呕吐、乏力、眩晕、意识障碍、颈项强直,以及脉搏细速、血压偏低等自主神经紊乱表现。站立位或者坐位使症状加重,而平卧位后症状减轻。
治疗方法:
以内科治疗为主:补液治疗,补充超过正常身体所需的体液;静脉滴注促进脑脊液生成的药物或者低渗盐水,刺激脑脊液的分泌;腰穿鞘内注入过滤的空气或生理盐水,升高颅压。
治疗病因:解决由外伤引起的脑脊液漏、低颅内压等。
使用扩血管药物。
加强营养,注意饮食营养均衡。
颅内压力下降后,脑脊液对脑组织的缓冲作用减弱使脑组织移位下沉,使神经血管受到牵拉,发生脑脊液漏后易诱发感染。伴有眩晕患者可加重导致意识障碍而发生意外。
本病与颅内高压症状表现部分相似,但治疗方法上却大相径庭,应注意区别。
症状
外伤性低颅内压综合征由于患病程度的不同而临床症状差异较大,外伤后多伴有脑脊液漏,剧烈头痛、眩晕,可有呕吐、厌食、全身乏力以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血压减低、脉搏细速,最明显的表现是站立后或者坐起后症状加重,平卧时症状减轻。
外伤性低颅内压综合征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外伤性低颅内压综合征的常见症状包括:
头痛:剧烈疼痛,难以忍受是外伤性低颅内压综合征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恶心、呕吐、眩晕、意识障碍。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多表现为脉搏细速(脉搏搏动弱且快)、血压减低。
颈强直:颈部活动受限。
乏力:四肢无力,不爱活动。
外伤性低颅内压综合征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硬膜下血肿。
病因
外伤性低颅内压综合征是由于脑脊液产生减少或者流出过多。多由于外伤导致脑脊液鼻漏、耳漏、口漏导致脑脊液含量下降而引起。也可由于脑血管痉挛或者血容量下降使脑脊液生成能力减弱。
外伤性低颅内压综合征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脑脊液流出过多:脑脊液漏是本病最常见原因,当脑脊液流出过多后,颅内压力下降。
脑脊液产生减少:脑血管痉挛、血容量下降、低钠血症等。
哪些人容易患外伤性低颅内压综合征?
有如下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患该疾病:
脑脊液漏:脑脊液从口、鼻、耳部流出。
脑血管痉挛:脑血管痉挛后,脑部供血减少。
有如下可改变的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患该疾病:
严重脱水、休克:血容量减少。
低钠血症:血液中钠离子含量减少,低渗性缺水。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剧烈头痛;
恶心、呕吐、眩晕、意识障碍;
脉搏细速、血压减低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不明原因乏力。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拔打 120:
颈项强直;
意识障碍。
建议就诊科室
神经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外伤后低颅压综合征?
当医生怀疑是外伤后低颅压综合征时,侧卧腰穿测脑脊液压力发现小于 80 毫米水柱,性鞘内注射生理盐水后症状缓解,可确诊为外伤后颅内低压综合征。通过 CT、MRI 等影像学检查排除其他病变。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询问病史:医生对患者的病史进行询问,其目的是了解患者近期是否受到过外伤,是否做过手术,其意义是便于对外伤后低颅压综合征进行诊断。
视诊:医生对患者进行视诊,其目的是观察患者意识是否正常,是否迷糊、头晕,其意义是便于对外伤后低颅压综合征进行诊断,并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腰穿:腰椎穿刺术是一种神经科常见的操作,它用来取脑脊液同时可以测量脑压取出的脑脊液可做脑脊液常规。其目的是明确脑脊液压力是否正常,其意义是明确低颅压诊断。
鞘内注射:通过直接对蛛网膜下腔注射生理盐水,其目的是迅速提高颅内压,而后症状是否减轻,其意义是明确低颅压的诊断。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最近是否有外伤?
最近是否使用缩血管药物?
这个症状持续多久?
是否有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眩晕?
是否头痛随体位而变化?
是否伴有意识障碍等其他症状?
是否出现不明原因乏力?
大小便情况如何?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造成低颅压的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会出现乏力头晕的现象?
我的病情是否严重,是否有生命危险?
我是否需要进行进一步检查?
多长时间可以得到好转?
生活中我需要注意什么?
饮食方面是否需要忌口?
我该如何预防?
治疗花费高吗?哪些治疗费用在医保范畴内?
治疗
可因不同的病因而略有差异,但基本原则相同。应注意卧床休息,平卧位或者适当抬高下肢;增加体液量,补充额外体液;静脉滴注促进脑脊液生成的药物或者低渗盐水,刺激脑脊液的分泌;腰穿鞘内注入过滤的空气或生理盐水,升高颅压。
药物治疗
静脉滴注促进脑脊液生成的药物:其目的是使用罂粟碱、肾上腺素、皮质类固醇等增加脑脊液产生,其意义是防止颅内低压。
腰穿鞘内注入过滤的空气或生理盐水:其目的是直接增加脑脊液容量,使颅内压增高,其意义是减少颅内低压的症状。
使用血管扩张药物:其目的是增加脑血管血液流入量,其意义是增加脑脊液生成量。
手术方法
脑脊液漏修补术:其目的是及时对脑脊液漏部位及时修补,其意义是防止脑脊液持续流出。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脑脊液持续减少而引发头痛剧烈、恶心、呕吐、乏力、眩晕、意识障碍、颈项强直,严重者影响生活,甚至危及生命。
经过正规治疗后并积极配合治疗可缓解症状,并可治愈,对今后工作生活无影响。对寿命无影响。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术后护理注意事项:当患者进行手术后,需要保持术后敷料以及引流管的干净,敷料每日一换,引流管保持通畅,并观察术后是否有炎症反应及感染发生(全身发热、高热不退),卧床休息、平卧位,但应注意下肢活动,防止静脉血栓。
用药注意事项:注意观察并发症,当发生头痛、眩晕等症状时,需要及时与医生联系,减少用药剂量或者更换药物种类,严格遵循医嘱,且不可为了追求效果私自增加药物剂量和用药频率。
定期复查:无明显症状可半年一次检查,并遵循医嘱,出现头痛、眩晕等症状及时就诊,进行脑 CT,MRI 等检查。
饮食:
若为手术患者,术后 6 小时内禁食禁水,12 小时后可以少量饮水,如用棉签沾取水擦拭嘴唇的方式饮水,第二天可食用流食;
若为普通患者,多吃柔软的食物,避免辛辣、烟酒等刺激性食物的食用。
运动:
若为手术患者,术后需卧床,术后第二天起可以进行散步等强度较弱的体育活动,术后两周可以进行正常的体育活动,对运动强度没有要求,无需局限。
若为非手术患者,患者需要加强体育锻炼,若患者为青壮年,可进行跑步、游泳等强度稍大的体育活动,若为老人或者孩子,可以增加每日散步次数和散步时间,以增加免疫力。
其他:保持个人卫生,防止伤口感染,戒烟、戒酒。补充体液时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出现心衰危险。鞘内注射可使颅内压增高,但注意穿刺针孔处是否有脑脊液流出。
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对于可改变危险因素,预防方式如下:
严重脱水、休克、低钠血症的患者,及时补充血容量以及钠盐。
对于不可改变危险因素,预防方式如下:
脑血管痉挛患者,及时解痉,恢复脑血管通畅。
在头颈部发生外伤后应注意是否有脑脊液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