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低颅内压综合征是什么?外伤性低颅内压综合征怎么办?外伤性低颅内压综合征症状有哪些?

老年性昏迷主要是指发生严重的意识障碍,对人体内外一切刺激均无反应,表现为浅昏迷、昏迷、深昏迷,随着昏迷程度的增加,各种反射机制逐渐消失的综合症状。老年性昏迷多见于老人,特别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老年性昏迷的致病因是脑干和脑皮层之间的意识功能的损伤,导致意识障碍,危险因素如车祸、脑出血、颅内高压、脑疝、脑水肿、脑部感染、癫痫等。老年性昏迷一般分为如下三个状态:浅昏迷指患者呼吸血压脉搏、吞咽反射系统等都存在;昏迷状态是指各种反射都减弱(相对于浅昏迷);深昏迷状态表现为不能自主呼吸,有脑死亡倾向。本病的主要症状是昏迷不醒、意识不清醒,严重者对外界疼痛刺激没有反应,吞咽咳嗽反射逐渐迟钝,最严重的是意识障碍,一切反射包括腱反射和脑干反射均消失,如跟腱反射和瞳孔对光反射。诊断患者致病的病因是治疗的关键,需要医生准确而迅速的判断出病因,因病治疗。一般情况下通过药物治疗,必要时可针对造成昏迷的原发病采取手术治疗。老年性昏迷轻者浅昏迷,严重者可造成患者持续无意识状态、脑死亡,并伴有并发症,如感染、颅压增高、甚至脑疝,另外还有心肌缺氧、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心腔停搏及呼吸衰竭。由于本病病因多样,所以一定要做好防护准备,如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应谨遵医嘱,按时吃药、按时测量血压,平时走路要小心注意谨防摔倒。

概述

外伤性低颅内压综合征是指外伤后 1~2 天伴有直立性头痛、恶心、乏力、呕吐、眩晕、颈项强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并且侧卧腰穿测脑脊液压力小于 80 毫米水柱。

外伤性低颅内压综合征发病率约为 5%。发病趋势不详。

多由于外伤后发生脑脊液漏,低钠血症、严重脱水、脑血管痉挛所致。

目前无相关内容描述。

主要症状:头痛剧烈、恶心、呕吐、乏力、眩晕、意识障碍、颈项强直,以及脉搏细速、血压偏低等自主神经紊乱表现。站立位或者坐位使症状加重,而平卧位后症状减轻。

治疗方法:

以内科治疗为主:补液治疗,补充超过正常身体所需的体液;静脉滴注促进脑脊液生成的药物或者低渗盐水,刺激脑脊液的分泌;腰穿鞘内注入过滤的空气或生理盐水,升高颅压。

治疗病因:解决由外伤引起的脑脊液漏、低颅内压等。

使用扩血管药物。

加强营养,注意饮食营养均衡。

颅内压力下降后,脑脊液对脑组织的缓冲作用减弱使脑组织移位下沉,使神经血管受到牵拉,发生脑脊液漏后易诱发感染。伴有眩晕患者可加重导致意识障碍而发生意外。

本病与颅内高压症状表现部分相似,但治疗方法上却大相径庭,应注意区别。

症状

外伤性低颅内压综合征由于患病程度的不同而临床症状差异较大,外伤后多伴有脑脊液漏,剧烈头痛、眩晕,可有呕吐、厌食、全身乏力以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血压减低、脉搏细速,最明显的表现是站立后或者坐起后症状加重,平卧时症状减轻。

外伤性低颅内压综合征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外伤性低颅内压综合征的常见症状包括:

头痛:剧烈疼痛,难以忍受是外伤性低颅内压综合征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恶心、呕吐、眩晕、意识障碍。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多表现为脉搏细速(脉搏搏动弱且快)、血压减低。

颈强直:颈部活动受限。

乏力:四肢无力,不爱活动。

外伤性低颅内压综合征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硬膜下血肿。

病因

外伤性低颅内压综合征是由于脑脊液产生减少或者流出过多。多由于外伤导致脑脊液鼻漏、耳漏、口漏导致脑脊液含量下降而引起。也可由于脑血管痉挛或者血容量下降使脑脊液生成能力减弱。

外伤性低颅内压综合征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脑脊液流出过多:脑脊液漏是本病最常见原因,当脑脊液流出过多后,颅内压力下降。

脑脊液产生减少:脑血管痉挛、血容量下降、低钠血症等。

哪些人容易患外伤性低颅内压综合征?

有如下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患该疾病:

脑脊液漏:脑脊液从口、鼻、耳部流出。

脑血管痉挛:脑血管痉挛后,脑部供血减少。

有如下可改变的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患该疾病:

严重脱水、休克:血容量减少。

低钠血症:血液中钠离子含量减少,低渗性缺水。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剧烈头痛;

恶心、呕吐、眩晕、意识障碍;

脉搏细速、血压减低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不明原因乏力。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拔打 120:

颈项强直;

意识障碍。

建议就诊科室

神经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外伤后低颅压综合征?

当医生怀疑是外伤后低颅压综合征时,侧卧腰穿测脑脊液压力发现小于 80 毫米水柱,性鞘内注射生理盐水后症状缓解,可确诊为外伤后颅内低压综合征。通过 CT、MRI 等影像学检查排除其他病变。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询问病史:医生对患者的病史进行询问,其目的是了解患者近期是否受到过外伤,是否做过手术,其意义是便于对外伤后低颅压综合征进行诊断。

视诊:医生对患者进行视诊,其目的是观察患者意识是否正常,是否迷糊、头晕,其意义是便于对外伤后低颅压综合征进行诊断,并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腰穿:腰椎穿刺术是一种神经科常见的操作,它用来取脑脊液同时可以测量脑压取出的脑脊液可做脑脊液常规。其目的是明确脑脊液压力是否正常,其意义是明确低颅压诊断。

鞘内注射:通过直接对蛛网膜下腔注射生理盐水,其目的是迅速提高颅内压,而后症状是否减轻,其意义是明确低颅压的诊断。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最近是否有外伤?

最近是否使用缩血管药物?

这个症状持续多久?

是否有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眩晕?

是否头痛随体位而变化?

是否伴有意识障碍等其他症状?

是否出现不明原因乏力?

大小便情况如何?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造成低颅压的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会出现乏力头晕的现象?

我的病情是否严重,是否有生命危险?

我是否需要进行进一步检查?

多长时间可以得到好转?

生活中我需要注意什么?

饮食方面是否需要忌口?

我该如何预防?

治疗花费高吗?哪些治疗费用在医保范畴内?

治疗

可因不同的病因而略有差异,但基本原则相同。应注意卧床休息,平卧位或者适当抬高下肢;增加体液量,补充额外体液;静脉滴注促进脑脊液生成的药物或者低渗盐水,刺激脑脊液的分泌;腰穿鞘内注入过滤的空气或生理盐水,升高颅压。

药物治疗

静脉滴注促进脑脊液生成的药物:其目的是使用罂粟碱、肾上腺素、皮质类固醇等增加脑脊液产生,其意义是防止颅内低压。

腰穿鞘内注入过滤的空气或生理盐水:其目的是直接增加脑脊液容量,使颅内压增高,其意义是减少颅内低压的症状。

使用血管扩张药物:其目的是增加脑血管血液流入量,其意义是增加脑脊液生成量。

手术方法

脑脊液漏修补术:其目的是及时对脑脊液漏部位及时修补,其意义是防止脑脊液持续流出。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脑脊液持续减少而引发头痛剧烈、恶心、呕吐、乏力、眩晕、意识障碍、颈项强直,严重者影响生活,甚至危及生命。

经过正规治疗后并积极配合治疗可缓解症状,并可治愈,对今后工作生活无影响。对寿命无影响。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术后护理注意事项:当患者进行手术后,需要保持术后敷料以及引流管的干净,敷料每日一换,引流管保持通畅,并观察术后是否有炎症反应及感染发生(全身发热、高热不退),卧床休息、平卧位,但应注意下肢活动,防止静脉血栓。

用药注意事项:注意观察并发症,当发生头痛、眩晕等症状时,需要及时与医生联系,减少用药剂量或者更换药物种类,严格遵循医嘱,且不可为了追求效果私自增加药物剂量和用药频率。

定期复查:无明显症状可半年一次检查,并遵循医嘱,出现头痛、眩晕等症状及时就诊,进行脑 CT,MRI 等检查。

饮食:

若为手术患者,术后 6 小时内禁食禁水,12 小时后可以少量饮水,如用棉签沾取水擦拭嘴唇的方式饮水,第二天可食用流食;

若为普通患者,多吃柔软的食物,避免辛辣、烟酒等刺激性食物的食用。

运动:

若为手术患者,术后需卧床,术后第二天起可以进行散步等强度较弱的体育活动,术后两周可以进行正常的体育活动,对运动强度没有要求,无需局限。

若为非手术患者,患者需要加强体育锻炼,若患者为青壮年,可进行跑步、游泳等强度稍大的体育活动,若为老人或者孩子,可以增加每日散步次数和散步时间,以增加免疫力。

其他:保持个人卫生,防止伤口感染,戒烟、戒酒。补充体液时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出现心衰危险。鞘内注射可使颅内压增高,但注意穿刺针孔处是否有脑脊液流出。

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对于可改变危险因素,预防方式如下:

严重脱水、休克、低钠血症的患者,及时补充血容量以及钠盐。

对于不可改变危险因素,预防方式如下:

脑血管痉挛患者,及时解痉,恢复脑血管通畅。

在头颈部发生外伤后应注意是否有脑脊液漏。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保健

几个窝十大食物 让你长命百岁

2023-9-10 23:23:44

药品

氯霉素片的功效与作用-氯霉素片说明书

2023-8-3 2:1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