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胰腺位于胃后,形状像一条鱼,头部较宽,位于右腹的胃与十二指肠交界处后方;尾部变细,位于左腹,靠近脾脏。
在成人体内,胰腺长度约为15厘米,宽2厘米左右。
胰腺主要由外分泌细胞组成,这些细胞形成外分泌腺体和导管。外分泌细胞能够分泌胰酶,进入肠道后参与食物消化。胰腺中还有一部分内分泌细胞,这类细胞能够产生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激素,影响人体的血糖。
当胰腺细胞生长失去控制时,就可能导致胰腺癌(Pancreatic cancer)。根据起源细胞不同,胰腺癌可分为几种不同类型:
胰腺腺癌:这是最常见的胰腺癌类型,属于外分泌胰腺癌,癌细胞起源于胰导管的腺细胞。
其他类型的外分泌胰腺癌:包括腺鳞癌、鳞状细胞癌、印戒细胞癌、未分化癌和巨细胞未分化癌等类型,不太常见。
壶腹癌:这种癌发生于胆胰壶腹,即十二指肠与胰管汇合处,胆管也在此处开口。严格来说,这种癌不属于胰腺癌,但由于治疗手段相似,因此临床上医生常将其归在胰腺癌一起诊疗。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这类胰腺癌很少见。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数据,我国2018年预估胰腺癌新发病例9.01万例,预估死亡病例为7.94万例,发病后死亡的比例非常高。城市发病高于农村,男性高于女性。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逐渐升高。
胰腺癌的病因尚未明确,但一些因素会增加发病风险,包括吸烟、超重或肥胖、有慢性胰腺炎、糖尿病、酗酒等。
早期胰腺癌通常没有任何症状,当出现症状时,提示癌细胞已发生转移。常见的胰腺癌症状包括黄疸、腹痛、背痛、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等。
医生主要依靠活检病理诊断胰腺癌,此外,还可能让患者抽血检查癌胚抗原(CEA)和CA19-9、影像学检查(CT、磁共振等)。
胰腺癌的治疗选择取决于癌症的分期和类型。可用的治疗手段包括局部治疗(手术、放疗、消融介入)和系统治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
早期胰腺癌的5年生存率约为34%,一旦侵犯周围淋巴结,5年生存率会下降到12%,如果远处转移,5年生存率仅有3%。及时发现及早治疗是关键。
症状
胰腺癌有哪些症状?
早期胰腺癌通常没有任何症状,当出现症状时,提示癌细胞已发生转移。
胰腺癌的常见症状包括:
黄疸:主要表现为皮肤或眼睛发黄,还可能出现黑尿、粪便颜色变浅、皮肤瘙痒。黄疸是大多数胰腺癌患者的首发症状。黄疸的发生是由胆红素淤积所致。胆红素是由肝脏产生的,包含在胆汁中。当胰头发生癌症时,可能压迫胆管,导致胆红素淤积,出现黄疸。此外,胰腺癌细胞转移到肝脏,也会引发黄疸。
腹痛或背痛:这也是胰腺癌很常见的症状。疼痛的发生与肿瘤长大压迫到周围的神经和器官有关。
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食欲不振:胰腺癌患者通常明显的消瘦,并伴随食欲下降。
恶心、呕吐:如果胰腺癌病灶压迫到消化道,可能引起恶心和呕吐症状,且在呕吐后会出现腹痛或疼痛加剧。
胆囊肿大或肝脏肿大:当胰腺癌堵塞胆管时,会引起胆囊肿大。当癌细胞转移到肝脏时,会引起肝脏的肿胀。
血栓:部分胰腺癌患者会出现静脉血栓,引起腿部疼痛、肿胀、发红和发热。如果血栓进入肺部,还可能造成肺栓塞。
糖尿病症状:尽管不常见,但胰腺癌可能会破坏胰岛素生成细胞,导致患者出现糖尿病的相关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出现上述一种或多种症状并不意味着发生了胰腺癌,因为症状很可能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但一旦出现这些症状,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病因
胰腺癌的病因是什么?
目前尚未完全清楚胰腺癌的病因。
癌症的发生与基因突变相关,这类基因被叫做致癌基因。部分致癌基因发生在生殖细胞上,会遗传给下一代。大部分致癌基因是由于后天环境导致的突变,这类突变不会遗传。
胰腺癌的发生也与致癌突变相关。例如p16、TP53、BRCA基因这类遗传突变被发现与胰腺癌发病相关,而KRAS,BRAF和DPC4(SMAD4)等非遗传突变也与胰腺癌发病相关。
哪些人容易得胰腺癌?
生活中的一些因素会增加胰腺癌的发生风险,这些因素被称为风险因素。需要注意的是,具有一个或多个风险因素,并不意味着个体一定会得癌症。
胰腺癌的风险因素包括:
吸烟:与从未吸烟者相比,吸烟者患胰腺癌的风险升高近两倍。约25%的胰腺癌发病与吸烟相关。
超重或肥胖:与正常体重者相比,超重或肥胖人群发生胰腺癌的风险升高近15%。需要注意的是,即便体重正常,腰围明显超出正常范围的人群胰腺癌的发生风险也会增加。
糖尿病:胰腺癌在糖尿病患者中更为常见,尤其是2型糖尿病,原因尚不清楚。
慢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是指胰腺的慢性炎症,与吸烟、酗酒相关。慢性胰腺炎的患者,发生胰腺癌的风险会升高。
接触有毒化学物质:在工作中长期接触干洗剂或是金属加工业化学剂,可能会增加胰腺癌发生风险。
年龄:胰腺癌患者几乎都超过45岁,近2/3的患者超过65岁。
性别:男性比女性更常见。
种族:非裔美国人比白人更易发生。
家族史:同一家族的人群可能有相同的风险因素,胰腺癌的发生风险会增高。
遗传综合征:一些遗传性突变会增加胰腺癌的发生风险,包括BRCA1或BRCA2基因突变、PALB2基因突变、p16 / CDKN2A基因突变、MLH1或MSH2基因缺陷、STK11基因缺陷等。
饮食:进食过多红肉、加工肉,蔬菜水果进食不够,会增加胰腺癌发生风险。
不运动:久坐、缺乏运动会增加胰腺癌发生风险。
酗酒:长期大量饮酒会增加胰腺癌发生风险。
病毒感染: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也可能增加胰腺癌发生风险。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胰腺位于人体较深部位,发生胰腺癌时很难早期发现。如果出现黄疸、腹痛背痛、不明原因体重明显减轻等情况,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
有胰腺癌家族史的人群,如果担心胰腺癌风险,可进行内窥镜超声或磁共振(MRI)检查。
建议就诊科室
肿瘤科
普外科
胃肠外科
消化内科
医生如何诊断?
医生会询问病史,并为患者进行体格检查。患者可能需要接受以下检查:
影像学检查:这类检查能帮助医生了解癌症病灶的位置、侵犯区域,还能帮助医生了解疗效,及时发现复发。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
CT检查:如果怀疑胰腺癌,医生可能会让患者进行特定的CT扫描,即在注射造影剂后,进行螺旋CT多期增强等检查。CT还可以引导医生穿刺抽取活检。
磁共振(MRI):针对胰腺,磁共振有专门针对胰腺的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和MR血管造影(MR angiography,MRA)。
超声、内窥镜超声:腹部超声虽然无法确诊胰腺癌,但能帮助医生快速了解腹部脏器的情况。内窥镜超声(Endoscopic ultrasound,EUS)比腹部超声检查更为准确,对诊断胰腺癌很有帮助。
胰胆管造影:这类检查能够帮助医生了解胰管和胆管是否阻塞、变窄或扩张。常用的有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和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
PET-CT:这种检查不仅能帮助医生了解胰腺病灶情况,还能了解转移情况。
血管造影:这类检查能够了解血管内是否有癌细胞堵塞。
抽血检查:通常需要进行的检查包括:
肝功能:肝功能检查能够帮助医生了解胆红素水平以及肝功能情况。
肿瘤标志物:发生胰腺癌时,通常会有癌胚抗原(CEA)和CA19-9的升高。
活检:医生主要通过活检病理诊断胰腺癌,取活检的方式包括细针穿刺、内窥镜活检和手术活检。
基因检测:胰腺癌与部分可遗传的基因突变相关,目前并不推荐健康人群进行基因检测,但胰腺癌患者可进行基因检测,帮助医生选择最合适的治疗。
医生可能询问哪些问题?
有哪些症状,出现多久了,能否自行缓解?
是否治疗过,效果如何?
饮食状况如何?是否爱吃红肉、加工肉?
是否吸烟、喝酒?
有慢性胰腺炎病史吗?
有糖尿病吗?
家人中有没有患胰腺癌?
之前感染过幽门螺杆菌吗?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为什么会得这个病?
能活多久?
会不会遗传?
目前癌症处于什么阶段?癌细胞转移了吗?
有什么治疗方法吗?该选哪种?
是否需要手术?
手术有什么风险?
不能手术怎么办?
会不会复发?
现在有新药可用吗?
能参加临床试验吗?
饮食上需注意哪些事项?
治疗
胰腺癌如何治疗?
胰腺癌的治疗选择取决于癌症的分期和类型。可用的治疗手段包括局部治疗(手术、放疗、消融介入)和系统治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
手术
胰腺癌主要的手术包含以下几类:
腹腔镜分期:对于胰腺癌,医生可能通过腹腔镜明确癌细胞转移情况,进行分期。
根治性手术:即通过手术切除全部的胰腺癌病灶,这是唯一能够治愈胰腺癌的治疗选择。但这种手术只适合早期胰腺癌。在明确诊断的胰腺癌中,只有不到1/5的胰腺癌局限在胰腺内,这些胰腺癌中也只有一部分能进行根治性手术。常用的手术方式包括:
Whipple手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这是胰头癌最常使用的手术方式。这种手术方式比较复杂,需要有经验的医生开展。
胰远端切除术:这种手术主要适合用于胰尾癌。进行该手术时,医生可能会同时切除脾脏。
全胰切除术:如果癌细胞已经扩散到整个胰腺,可采用该手术。手术过程需切除整个胰腺、胆囊、部分胃和小肠,以及脾脏。
姑息性手术:当癌症病灶难以完全切除时,如果癌症病灶堵塞肠道形成肠梗阻,或堵塞胆管造成严重黄疸等情况,医生可以通过姑息性手术缓解症状。常用的手术方式包括:
放置支架:缓解胆管堵塞,减轻黄疸症状。
旁路手术:这是缓解胆管阻塞的另一种选择,手术将胆汁从总胆管直接移到小肠,绕过胰腺。
消融和栓塞(介入)治疗
消融治疗能“烫死”或“冻死”癌细胞。常用的消融手段包括:
射频消融:这种治疗时通过高能射线“烫死”癌细胞,是肝癌治疗中最常用的消融方式。
微波消融:这种治疗使用电磁波产生的能量来杀死癌细胞。
冷冻消融:这种治疗通过液氮等气体“冻死”癌细胞。
酒精消融:这种治疗时,医生将酒精(乙醇)直接注入肿瘤病灶杀死癌细胞。
栓塞治疗属于介入治疗,是将药物直接注射进肿瘤血管,减少或阻断癌症病灶的血供,或是将化疗药物导入肿瘤病灶,直接杀死癌细胞。常用的栓塞治疗包括:
动脉栓塞(TAE):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通过导管向动脉注入药物,堵塞为肿瘤提供氧气和营养的动脉。
动脉化疗栓塞(TACE):这种治疗过程与TAE相似,导入的药物为化疗药物,不仅能堵塞为肿瘤提供氧气和营养的动脉,还能将化疗药物直接导入肿瘤杀死癌细胞。
药物洗脱珠化疗栓塞(DEB-TACE):药物洗脱珠是一种特殊结构的小珠子(俗称微球),里面含有化疗药物,可通过导管输送,进入癌症病灶处进行治疗。
放射性栓塞(RE):这种栓塞治疗时,使用的是放射性药物。
需要注意的是,单靠消融和栓塞治疗并不能治愈肿瘤,通常需要和其他疗法联合。
放疗
放疗通过高能射线杀死癌细胞。在胰腺癌治疗中,主要是要外放射,主要用于以下情况:
术后放疗:对于手术没能完全切干净病灶的患者,可在术后放疗进一步杀死癌细胞。
术前放疗:对于病灶较大无法手术切除的患者,也可以在术前放疗缩小病灶,争取手术机会。
转移灶的放疗:如果胰腺癌发生了肝转移、脑转移、骨转移等,可通过放疗治疗转移灶。
止痛:放疗还可以用于骨转移患者的止痛。
化疗
化疗药物可以杀死癌细胞或阻止其生长,可以口服或者通过静脉使用。在胰腺癌治疗中,化疗主要用于以下情况:
术前化疗(新辅助化疗):对于病灶较大无法手术切除的患者,也可以在术前化疗缩小病灶,争取手术机会,并提高手术成功率。
术后化疗(辅助化疗):对于手术没能完全切干净病灶的患者,可在术后化疗进一步杀死癌细胞,降低复发风险。
转移性胰腺癌:对于已经发生转移的晚期胰腺癌,通常使用化疗进行系统治疗。
根据治疗目的的不同,胰腺癌可用的化疗药物也有所不同,常用的为:
新辅助/辅助化疗:吉西他滨、5-氟尿嘧啶(5-FU)、奥沙利铂、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卡培他滨、顺铂、伊立替康等。
晚期胰腺癌的化疗:吉西他滨、5-氟尿嘧啶(5-FU)或卡培他滨、伊立替康或脂质体伊立替康、铂类(顺铂和奥沙利铂)、紫杉烷类(紫杉醇、多西他赛、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等。
靶向治疗
靶向药物能够针对致癌突变进行治疗。胰腺癌中可用的靶向药物包括以下几类:
厄洛替尼:这是一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靶向药,医生通常会将厄洛替尼与化疗药吉西他滨联合治疗。
奥拉帕利:胰腺癌中约5%存在BRCA突变,针对BRCA突变的靶向药奥拉帕利已被证明对胰腺癌有效。
免疫治疗
免疫疗法能够影响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从而更有效地识别和杀死癌细胞。目前在胰腺癌治疗中,主要的免疫治疗药物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免疫系统不攻击人体自身是因为有一类“开关”存在,它们被称作免疫检查点。癌细胞“聪明”地利用这类开关,逃脱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能针对这类“开关”起作用,主要用于化疗失败后的患者。目前胰腺癌治疗中,可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主要为帕博利珠单抗。
日常注意
胰腺癌很难治愈,死亡率很高,对于患者,日常注意生活中需注意:
规律随访
治疗后的随访非常重要。随访不仅能帮助医生了解疗效,还能及时发现复发。因此,患者一定要根据医生的建议,规律进行随访复查。胰腺癌随访的检查包括:
影像学检查:例如CT扫描等。
抽血检查:包括肿瘤标志物CEA、CA19-9及肝功能等。
保持健康体重
超重或肥胖会明显增加胰腺癌的发生风险,对于超重或肥胖的患者,通过减重使体重维持在正常水平很重要。
健康饮食
少吃红肉、加工肉,多吃蔬菜、水果以及坚果,能帮助患者降低胰腺癌的复发。
戒烟戒酒
通过戒烟戒酒,不止能降低胰腺癌的复发,还能减少其他肿瘤的发生风险。
预防
目前,没有任何方法能确实预防胰腺癌。与胰腺癌相关的风险因素,大多是无法改变的,例如人种、年龄等。但下述举措,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预防作用,包括:
戒烟戒酒:吸烟和酗酒都会明显增加胰腺癌的发生风险,戒烟戒酒能有助于预防。
保持健康体重: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适量运动,保持健康体重及保持健康的腰围,又有助于预防。
避免接触有毒化学物质:避免接触干洗剂、某些金属加工剂也有助于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