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
概述
肩手综合征是指在原发病恢复期间,表现为病侧上肢的手突然浮肿、疼痛、运动功能受限,以及病侧肩疼痛。严重者可出现手及手指变形,手功能完全丧失的情况。
肩手综合征是主要发生于脑卒中后 1~3 个月的并发症,发病率达 12.5%~70.0%,仅有 1/5 的患者能够完全恢复以前的活动[1]。
本病最主要的病因有:腕关节长时间强制性掌屈;腕关节过度伸展可产生炎症样的浮肿及疼痛;病侧手背长时间静脉输液;病侧手伤。
本病可分为三期。第一期:病侧手突然浮肿,运动范围很快明显受限。第二期:手的症状更为明显,手及手指难以忍受的压痛明显加重,肩痛及运动障碍,手的水肿症状减轻。第三期:水肿、疼痛完全消失,但未经治疗的手活动能力永久丧失,形成固定的有特征性的畸形手。
本病主要表现为肩部疼痛、上肢水肿、关节活动受限;若不及时治疗,可出现手及手指变形,手功能完全丧失的情况。
主要有康复治疗、针刺疗法、推拿疗法、中药治疗和肌内效贴这 5 种治疗方法。治疗目标主要是尽快减轻水肿,缓解疼痛和僵硬。
未经治疗的手,活动能力会永久丧失,形成固定的有特征性的畸形手。
可通过以下方式预防:仔细摆放卧床时和坐在椅子上的体位;避免在偏瘫手上做静脉输液;不要使用热水瓶;避免手的小损伤。在肩手综合征早期,只要一出现水肿、疼痛及运动受限,就立即给予治疗,预后佳。
症状
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后突发的以肩手肿胀、疼痛以及运动功能受限为特点的继发性并发症。疼痛将影响患者进行全面康复。若不予以治疗将导致手及手指永久性畸形。
肩手综合征的常见症状包括:
手和腕部水肿,以手背最为明显,水肿范围包括掌指关节和手指,皮肤皱纹消失。
肩部静止或活动时出现疼痛,腕、掌指关节、指间关节触痛。
运动功能受限,表现为腕部疼痛,手被动旋后受限;腕背伸受限;掌指关节屈曲明显受限;手指外展严重受限;近端指间关节坚硬肿大;远端指间关节伸直不能或只能稍微屈曲。
手部血管舒缩功能改变,手的颜色发生变化,呈粉红或淡紫色,尤其是患臂垂于体侧时更明显。指甲颜色开始改变,患侧手指的指甲比健侧白或无光泽。
肩手综合征的进展过程分为 3 期,主要表现为:
第一期:病侧手突然浮肿,运动范围很快明显受限。
第二期:手的症状更为明显,手及手指明显难以忍受的压痛进一步加重,肩痛且运动障碍,手的水肿减轻。
第三期:水肿、疼痛完全消失,但未经治疗的手活动能力永久丧失,形成固定的有特征性的畸形手。
病因
肩手综合征可以是原发的,也可由不同因素促发,如轻微的周围神经损伤及中枢神经障碍、急性卒中、脊髓损伤、内分泌疾病和心肌梗塞都可引起肩手综合征。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
脑卒中后出现肩手综合征的常见原因:
中枢损伤导致交感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长时间的腕关节强制性掌屈。
过度腕关节伸展可产生炎症样浮肿及疼痛。
长时间病侧手背静脉输液。
病侧手伤。
内分泌障碍、垂体肾上腺系统功能失调。
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手和腕部水肿,以手背最为明显,水肿范围包括掌指关节和手指,皮肤皱纹消失,特别是指节及近端和远端的指间关节。水肿处柔软、膨隆,通常近端正好止于腕关节。
肩部静止或活动时出现疼痛,腕、掌指关节、指间关节触痛。
运动功能受限,腕部疼痛被动旋后受限;腕背伸受限;掌指关节屈曲明显受限;手指的外展严重受限;近端指间关节坚硬肿大;远端指间关节伸直不能或只能稍微屈曲。
手部血管舒缩功能改变,手的颜色发生变化,呈粉红或淡紫色;指甲开始改变,患侧指甲比健侧更白或无光泽。
建议就诊科室
康复科
医生如何诊断肩手综合征?
目前卒中后的肩手综合征尚没有诊断金标准,也缺乏特异性和灵敏度高的诊断性试验,现阶段肩手综合征的诊断仍主要依靠临床表现。目前引用较多的是 Tepperman 等 1994 年提出的 SHS 临床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如下:
肩部静止或活动时出现疼痛;
手和腕部水肿;
手部血管舒缩功能改变;
腕、掌指关节、指间关节触痛。
上述肩和手的症状全部出现为临床确定的肩手综合征,若仅有手部症状而肩部不受累或仅出现手部肿胀伴掌指关节和/或腕部触痛为临床可能的肩手综合征。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彩色多普勒超声;
X 线片;
三相骨扫描;
皮温;
交感神经性皮肤反应;
红外线远距离热成像。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手肿多久了,是一直这么肿还是越来越肿?
发病后手部颜色是否发生过变化?之前什么颜色?改变成什么颜色?持续多久?
肩部疼痛多久了?静止时还是活动时痛?疼痛程度如何?
手部肩部是否有运动功能障碍?出现多久了?程度如何?
有无长时间在病侧手输液的情况?
病侧手有无出现过损伤?
病侧手有无出现过长时间过度的掌屈或伸展?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为什么会得肩手综合征?预后如何?
目前的治疗手段有哪些?哪些适合我做?
需要治疗多久?能恢复到何种程度?
治疗期间有何注意事项?
是否需要吃药?吃多久?
肩手综合征是否会影响我的生活质量?是否会有后遗症?
治疗
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尽快减轻水肿,缓解疼痛和僵硬。在疾病早期,只要一出现水肿、疼痛或运动受限的情况,立即予以治疗,可取得最佳效果。在数月之后,如果有炎症反应、急性疼痛和水肿的症状,治疗仍然有效。一旦发生实变,虽然手可恢复正常的大小、颜色,但很难改变手的挛缩。
药物治疗
类固醇激素和非甾体类抗炎药;
钙通道拮抗剂;
兴奋性谷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和γ-氨基丁酸(GABA)受体兴奋剂;
α-神经节阻滞剂、抗惊厥药物、神经安定药物、降钙素等。
其他治疗方法
压迫性向心缠绕:以一根粗约 1~2 毫米的长绳由远端向近端缠绕拇指,然后是其他手指。之后开始缠手,直缠到腕关节上。缠完后,治疗师立即从指端绳环处迅速拉开缠绕的线绳[3]。
将患肢抬高,防止患手长时间处于下垂位;坐位时,其上肢要置于前面的桌子上,保持腕关节背屈[3]。各种体位均应避免腕屈曲[3]。
物理治疗
冰疗:碎冰与水按 2∶1 比例混合,治疗师将患者的手浸入冰水中 3 次,每次浸入之间有短暂的间隔[3]。
冷热水交替法:取 50 度的温水一盆,另外 10 度左右的冷水一盆,先将患手放在温水里浸泡 10~15 分钟,拿出来放在冷水里浸泡 10 分钟,照此方法,每天早晚各一次。
物理因子治疗:经皮神经电刺激、光疗、超声波疗法、温热磁场治疗、电反馈治疗、气压治疗,以及早起矫形器等等,都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1]。
运动疗法
主动运动:治疗中尽可能让患者做主动运动,即使手完全瘫痪,也应结合有主动功能的肌肉进行锻炼[3]。
被动运动:小心地进行肩关节的被动运动可以防止出现肩痛,手和手指的被动活动也应该非常轻揉,不应引起疼痛[3]。
肌内效贴技术:改善循环,消除消肿,直接减轻了皮下痛觉感受器的刺激达到减轻疼痛的作用;改善关节活动度[3]。
拔罐治疗:具有温通经脉、活血祛瘀、通络止痛的作用[3]。
气压治疗:气压治疗可通过气流加压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提高血管运动功能、减缓肌群萎缩和关节僵化[1]。
中医治疗
口服中药:治疗以益气活血、通络止痛为法。
针灸:以多选用活血通络的穴位为主,如天泉穴、肩髃、肩髎、尺泽等,头、体针结合,并适当选用电针加强其作用。
中药熏洗:活血化瘀、调和气血、通脉止痛的疗效,并避免内服药物对胃肠的刺激[4]。
疾病发展和转归
第一期持续 3~6 个月,20% 是双侧性的,这一期如果出现症状立即开始治疗,常可控制其发展,并且痊愈;如不及时治疗就很快转入第二期。
第二期平均持续约 3~6 个月,预后不良,为了把障碍减少到最小程度,必须积极治疗。
第三期是不可逆的终末阶段。病侧手完全废用,成为终身残疾。
日常注意
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均需得到及时合理的康复护理,注重患者肢体功能的改善,减轻其水肿与疼痛状况,以促使患者手部、肩部以及腕部等部位活动功能充分改善。通过心理护理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使患者以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配合度进行临床治疗。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注意肢体位置的摆放,注意患者卧床和坐在椅子上的体位摆放。如果患者还不能保证患者的腕部不处于过屈位或不能保证不把偏瘫手臂吊在轮椅外,可用一轮椅桌板将手放在上面以防止损伤。
避免在患侧手上做静脉输液,可用锁骨下静脉代替。
不使用热水瓶。
避免手部的小损伤。
避免长时间的腕关节强制性掌屈以及腕关节过度伸展。
预防
绝大部分的肩手综合征是可以预防的,预防肩手综合征的目的在于避免水肿,但是只要出现以上症状就应立即就医治疗。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要注意患者卧床和坐位的体位摆放。尽量保证患者的手腕不处于过屈位或不把偏瘫手臂悬吊在轮椅外,若不能保证可将患者的手放在轮椅桌板上面以防止损伤。
当患者用偏瘫上肢进行负重练习时,应格外小心。治疗中患者如果表示有不适或疼痛,治疗师即应改变患手的位置。
应尽量避免在偏瘫手上做静脉输液。可用锁骨下静脉替代。
不要使用热水瓶。
帮助患者避免手的小损伤预防。
避免长时间的腕关节强制性掌屈、过度腕关节伸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