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Chronic supraspinous syndesmitis
概述
棘间韧带炎是棘间韧带在急性或慢性损伤后出现的无菌性炎症。
慢性棘间韧带炎多见于长时间弯腰、伏案工 我们,多发生于第 3~5 胸椎及胸、腰椎交界段棘间韧带。
主要症状是腰背部疼痛,特别是下腰部酸痛无力,行走时脊柱有僵硬感。
棘间韧带炎按照严重程度可以分为轻、中、重三度。
治疗多以局部封闭为主,还可使用非甾体消炎止痛药、活血化瘀中药及膏药、针灸、理疗等方法。
长期伏案工 我们或上半身常屈曲的劳动者,若不注意定时改变姿势,使棘间韧带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即可产生小的撕裂、出血及渗出,故常感觉胸背部有沉重酸胀感,难以缓解,严重影响工作。
大多数患者在外伤或因过度扭转拉伸损伤后,在相应椎体棘突的下、上缘棘间韧带的附着处,出现纤维断裂、出血、渗出。如不及时处理、处理不当或迁延未愈,易导致局部出现粘连、索条、疤痕、挛缩等病理变化,出现无菌性炎症。
症状
棘间韧带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无菌性炎症损伤,通常不红、不肿、不发热,但疼痛剧烈。
棘间韧带炎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棘间韧带炎会导致出现下腰部酸痛无力,脊柱僵硬等症状。常见症状包括:
腰背部疼痛特别是下腰部酸痛无力。
行走时,脊柱有僵硬感。
腰肌和臀肌紧张痉挛,可有压痛。
棘间韧带炎韧带炎可能引起哪些并发症?
棘间韧带炎可能会导致纤维束的病变、下腰痛等并发症。
棘间韧带炎的进展过程,可能出现的危害和结局:
棘间韧带损伤可致纤维束断裂、穿孔、坏死、钙化、囊性变等。
虽经治疗可使症状减轻.由于韧带失去原有张力而使脊柱的稳定性受到影响.仍常伴有下腰痛。只有极少数损伤严重的患者需手术治疗。
病因
长时间伏案工作或长时间保持一个动作,导致棘上、棘间韧带长期处于绷紧状态而慢慢出现破裂、局部淤血,出现炎症刺激。
棘间韧带炎常见原因有哪些?
腰扭伤或劳损。
不正确的弯腰劳作。
长时间的不良体位。
腰痛患者常求治于中医师处,而从中医角度讲,腰部受风寒,病机为痹阻经络,气血瘀阻不通。若无法疏通瘀阻,则可导致背部筋络无法舒展,患者背部酸痛及胸椎活动受限无法缓解。
哪些人容易患棘间韧带炎?
长期伏案工 我们。
上半身常屈曲的劳动者。
有腰部外伤史者。
就医
腰棘间韧带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腰部疼痛是其常见的症状之一,以腰部正中疼痛、腰部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发现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腰背部疼痛特别是下腰部酸痛无力,行走时脊柱有僵硬感。
脊柱微曲时被动扭转脊柱,疼痛加剧。
建议就诊科室
骨科
脊柱科
运动医学科
康复科
医生如何诊断棘间韧带炎?
医生的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和《实用颈腰背痛学》的有关诊断标准拟定。
有搬抬重物等扭伤史,或长期弯腰工作的劳损史。
多发生在 L4-5、L5,S1 之间,腰背部疼痛特别是下腰部酸痛无力,行走时脊柱有僵硬感。
压痛部位在棘突间,比棘上韧带损伤部位更深,慢性损伤或陈旧性损伤患者压痛不明显,有深层叩击痛,坐位脊柱屈伸过程中的按压检查较易发现。
脊柱微曲时被动扭转脊柱,引起疼痛加剧。
局部用普鲁卡因封闭后症状消失,X 射线检查脊柱平片可无特殊发现,有时可见棘突发育不良。一些患者有稳性棘突,棘突间隙增大,弯腰位置 X 射线有时可见病变处椎体滑动,韧带造影可见韧带断裂、囊强化韧带松弛等。
以上标准符合 3 条以上者,即可诊断棘间韧带炎。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有没有症状?严重程度如何?每次持续多长时间?已经出现了多久?
哪些情况下症状会缓解或加重?
有没有外伤史?
平时工作压力大吗?工作性质?
平时是否有规律的体育运动?
在服用哪些药?
做过哪些治疗?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什么原因导致棘间韧带炎?
需要做哪些检查可以确诊?
推荐采用什么方案治疗?
需要治疗多长时间?
能治愈吗?会复发吗?
有并发症和后遗症吗?
治疗期间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治疗
治疗多以局部封闭为主,还可使用非甾体消炎止痛药、活血化瘀中药及膏药、针灸、理疗等方法。
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
封闭治疗。
手术治疗
棘间韧带损伤可致纤维束断裂、穿孔、坏死、钙化、囊性变等,只有极少数损伤严重的患者需手术治疗。
其他治疗方法
中药贴敷配合针刺治疗;
针灸;
理疗。
疾病发展和转归
当腰部活动时,其附着处肌肉、韧带、筋膜受到反复积累性摩擦及应力牵拉损伤,引起局部淤血、水肿、肌肉痉挛等炎性反应及筋膜肥厚、钙化,而刺激其局部神经,可引起腰腹痛等临床症状。治疗后,腰背疼痛等症状可随之缓解。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治疗期间,避免过度劳作,尽量避免做引起疼痛或疼痛加重的动作。
卧床休息,腰部垫枕,减缓韧带张力。
热敷、理疗,避免受凉后病情加重。
增加腰背肌的锻炼。
腰脱支具外固定。
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了解发病的诱因和预防措施。
坚持长期增强腰背肌和腹肌肌肉力量的锻炼。减轻韧带、筋膜及脊椎后关节的载荷,也有利于脊柱的保护,可有效降低发病率。
避免长时间受凉、湿潮等外界因素刺激。
减少外伤等损伤因素刺激。
感谢中日友好医院骨科博士研究生 龚龙医生 参与本文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