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在完成各种动作时,肌肉主动猛烈的收缩超过了肌肉本身的负担能力而发生损伤。其中腘绳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长收肌、三角肌、胸大肌、肱三头肌、髂腰肌、腓骨长短肌等的损伤较为多见[1]。
在运动过程中,由于热身活动不足,身体因素和环境因素等都会引起肌肉撕裂。
主要症状为疼痛,常伴有肿胀、功能障碍等症状,有明显外伤史。严重者触摸局部时可有凹陷或见一端异常隆起者。
如果患者出现肌肉撕裂症状,对日常生活、工作造成影响,应该尽早去医院诊治。
医生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症状和体征,具体询问病情的发生发展,并结合 X 光片及肌电图结果做出临床诊断。
肌肉撕裂治疗的关键是早期止痛、消肿。应在伤后立即冰敷、加压包扎。可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可通过牵伸训练、运动前做好热身、运动后适当休息、冬季野外运动做好保暖等预防肌肉撕裂。
症状
肌肉撕裂有哪些症状?
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红肿,行动时伴随疼痛,无法受力,肌肉收缩试验阳性。
肌肉撕裂的常见症状包括:
局部疼痛红肿:当肌肉受到伤害的时候,就会出现明显的疼痛胀感。这种疼痛和肿胀感会带来强烈的不适,不仅仅只是局部的酸胀感,当脚踝肌肉被撕裂的时候,甚至会出现非常明显的红肿,这种红肿会让脚踝看起来十分的粗大,导致穿鞋都会非常的困难,这种胀疼感会让行动受到一定的局限。
行动时伴随疼痛:肌肉撕裂之后,在运动时会感受到非常明显的疼痛感和活动范围减少。
无法受力:当肌肉撕裂时,由于肌肉收缩导致外周神经末梢的压迫和损伤,而出现肌肉纤维的抑制现象,表现为局部很难发力。
肌肉收缩试验阳性:严重者肌肉收缩畸形,部分断裂处会凹陷,肌腹完全断裂呈“双驼峰”畸形。
病因
肌肉撕裂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在运动过程中,由于准备活动不当,某部肌肉的生理机能尚未达到适应运动所需的状态;训练水平不够,肌肉的弹性和力量较差;疲劳或过度负荷,使肌肉的机能下降,力量减弱,协调性降低;错误的技术动作或运动时注意力不集中,动作过猛或粗暴;气温过低湿度太大,场地或器械的质量不良等都会引起肌肉撕裂。
热身活动不足:患者在运动之前热身不够充分,导致肌肉的生理机能尚未达到剧烈活动所需要的状态,就参加剧烈活动。
身体因素:体质较弱、训练的水平不高、肌肉伸展性和力量较差、疲劳或负荷过度、运动技巧水平低、姿势不正确或用力过猛,超过了肌肉所能够承担的负荷范围。
环境因素:气温过低,湿度太高,场地太硬等。
哪些人容易患肌肉撕裂?
运动员;
身体素质差:包括心肺功能、肌肉状况、身高和体重等,如果达不到体育项目的要求,强行强迫自己大强度训练,就容易产生肌肉撕裂;
运动前准备活动不充分的人。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通过休息及冰敷,疼痛不见好转。
有开放性伤口。
肿胀逐渐加重,严重时可出现急性筋膜室综合征。
肌肉撕裂不一定是用力过度引起的。即使你自己觉得是运动引起的撕裂伤,如果同时出现以下情况,也应立即就医。
皮肤出现发痒、红肿等感染症状;
疼痛部位有咬痕;
疼痛部位血液流通不畅或感到麻木。
如果肌肉疼痛的同时,还出现了以下严重的症状,就要立即去看急诊。
严重的肌肉无力;
呼吸短促或晕眩;
颈部僵硬或高烧。
建议就诊科室
骨科
康复医学科
医生如何诊断肌肉撕裂?
临床医生根据患者年龄、职业及临床表现、查体和肌电图[2]、彩超[3]、磁共振[4]检查的结果,即可确诊肌肉撕裂。
但应排除其他疾病。
肌肉砸伤:是指被物体压砸而致使肌肉损伤。
肌肉挫伤:钝性物体直接作用于身体软组织而发生的非开放性损伤。
肌肉拉伤:是肌肉在运动中急剧收缩或过度牵拉引起的损伤。在长蹍、引体向上和仰卧起坐时容易发生。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年龄多大?从事什么工作?
何时发现的,如何发现的,当时的具体检查结果是什么?
症状持续加重还是维持稳定?
是否有外伤病史?
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压、痛风等基础疾病史?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什么原因导致的肌肉撕裂?
需要做哪些检查可以确诊?
推荐采用什么方案治疗?
需要治疗多长时间?
能治愈吗?会复发吗?
有并发症和后遗症吗?
治疗期间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要怎么预防?
治疗
作为普通人来说,如果平时运动的时候准备不足,或者是外伤的原因,都可能引起肌肉撕裂。这时候首先要及时进行急救,可以采取冷敷的方法,缓解肿胀和疼痛。然后再进行局部的包扎和治疗,严重的还需要到医院进行手术缝合。治疗期间要服用止痛和止血类药物。要注重饮食调养,多吃些有助于肌肉组织生长的食物。
急性治疗
急性治疗的目的是限制出血和减轻疼痛,以及预防并发症[5]。
冷敷处理:当肌肉拉伤的初期,要立即采用冰块或者凉毛巾对拉伤处进行冷敷,或者用自来水冲洗。可有效缓解肿胀、减轻疼痛或痉挛,还可以使血液黏稠度提高,减少受伤部位血液的流动量。治疗初期禁止使用热敷或按摩,会加重疼痛以及增加肌肉出血风险。
受伤部位进行包扎:用冷敷控制肿胀后,需对患处进行包扎。用绷带来适度包住受伤位置,有止血、镇痛和防止肿胀的效果。
抬高受伤部位: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适当将拉伤部位抬高,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充血、体液组织渗出等情况的发生。在抬高受伤部位以后,该部位的肌肉也可以得到放松,减少受力,可以有效缓解疼痛症状。
康复治疗
急性期治疗后,可以开始积极的康复治疗[6]。
患肢主动和被动的屈伸锻炼。
本体感觉训练。
由肌肉的等张、等长训练,逐渐过渡到动态训练。
物理治疗方式,包括超声波和电刺激等。
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可缓解疼痛,但由于其抗血小板作用会导致肌肉出血增加,因此非甾体抗炎药应在受伤前 24~72 小时内加以限制。
可以选择西乐葆和其他可能的 COX-2 抑制剂,因为它们缺乏抗血小板作用[5]。
口服维生素 E 可增加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减轻骨骼肌损伤所引起的过氧化损伤程度,从而可以保护肌肉组织,促进其损伤后的再生修复[7]。
手术治疗[5]
肌肉大部分或完全撕裂,需行缝合术。
出现大血肿,严重时可导致急性筋膜室综合征,需行筋膜切开引流术。
日常注意
按摩缓解:在受伤初期,切忌采用按摩的方式处理,因为早期按摩会加重受伤部位出血,进而加重肿胀程度。在受伤后期(活动性出血停止后),一般是 48 小时后,可以用较轻的手法进行局部按摩。如果皮肤不过敏的话,可以适当辅助一些外用活血化瘀的喷雾剂或膏药外贴。
热敷缓解:在受伤后期,对肌肉损伤部位的红肿可以用热敷缓解症状。在物理治疗师的规范指导下配合物理因子进行治疗,如局部超声波、超短波和微波治疗。
充分热身:爱好运动的患者,在每一次进行运动的时候要对身体充分进行热身,避免拉伤肌肉。
预防
肌肉撕裂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进行预防,如牵伸训练、运动前做好热身、运动后适当休息、冬季野外运动做好保暖等[8]。
牵伸练习:能改变肌肉组织粘弹性,在一定程度上能预防肌肉拉伤,从而预防肌肉撕裂。
热身运动:运动前的热身在运动训练中已被列为常规项目。热身运动可以增加肌肉内温度,提高肌肉收缩效率,增加关节活动度,改变肌肉组织粘弹、避免肌肉疲劳,预防肌肉撕裂。
适当降低运动强度、减少运动次数:可以有效防止肌肉撕裂。
运动后适当休息:可加快疲劳肌肉恢复,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肌肉撕裂。
冬季在野外运动时要注意保暖:不可穿得太薄,要注意观察肌肉的反应,如肌肉的硬度、疲劳程度等,如有不适,停止运动,注意休息。
感谢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足踝外科 黄建国医生 参与本文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