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肌纤维织炎是一种肌肉非特异性的无菌性炎症,通常是指筋膜、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病变,主要表现为肌肉疼痛、僵硬、活动受限等症状。
本病好发于中壮年,且男性及右侧患病偏多,这可能与本病是一种慢性损伤过程,当慢性损伤积累一定的量,才导致肌纤维痉挛疼痛及功能障碍。
本病常有特定的压痛点,按压时疼痛剧烈.并可向肢体远处传导。患者对环境变化敏感,可出现肌肉痉挛。
主要症状表现为局部肌肉痉挛、疼痛及运动障碍。
针对肌纤维织炎,一般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理疗、按摩、针灸、拔罐等均有不同的疗效,但进行治疗应选择正规医院,以免延误病情。
病变导致局部肌肉应激性增高、肌肉紧张度增加。产生肌肉挛缭、纤维性挛缩等。
症状
该病多发生于青壮年,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局部肌肉僵硬、肌紧张、皮下可触及小结节或条索状物,按揉有明显舒适感,功能障碍,患者长时间保持某一姿势时症状明显加重、轻微活动或遇热后减轻。
肌纤维织炎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肌纤维织炎的常见症状包括:
肌肉僵硬。
肌紧张。
皮下条索状物。
姿势不变症状加重。
肌纤维织炎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病变导致局部肌肉应激性增高、肌肉紧张度增加。
产生肌肉挛缭、纤维性挛缩。
如压迫第 1~3 腰椎横突,可在该点周围和距离稍远区域引起一系列反应,如疼痛、压痛及肌紧张等。
病因
肌纤维织炎多因寒冷潮湿、姿势不良、慢性劳损所致。寒主收引,湿性重浊,寒冷潮湿可使腰背部肌肉血管收缩,缺血、水肿引起局部纤维浆液渗出,最终形成纤维织炎。姿势不良、慢性劳损致背腰部筋膜、肌肉慢性受损后,可出现微小的撕裂性损伤,发生纤维化改变,使软组织处于高张力状态,最后又使纤维样组织增多、收缩,挤压局部的毛细血管和末梢神经出现疼痛。
肌纤维织炎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肌纤维织炎多因寒冷潮湿、姿势不良、慢性劳损所致。
姿势不良、慢性劳损也可致背腰部筋膜、肌肉慢性受损。
从中医角度,认为本病是风、寒、湿、邪侵入机体,病邪留滞局部,邪气久留,损伤气血,气血壅滞,脉络不通,营卫不和,不通则痛,痛则活动不利。
哪些人容易患肌纤维织炎?
体力劳动者。
运动员。
寒冷地区居住者。
就医
患者一般表现为为腰背痛:可表现不适、钝痛、酸痛,直至不能忍受,可因寒冷、潮湿、不活动而加剧,活动后可改善。出现此类情况,均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肌肉僵硬。
肌紧张。
皮下条索状物。
姿势不变症状加重。
建议就诊科室
骨科
中医科
康复科
疼痛科
医生如何诊断肌纤维织炎?
诊断依据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多发于颈、肩、背、腰部,起病可急可缓,风寒湿邪、急慢性肌肉损伤为常见诱因。
临床表现为酸胀痛,重困,发麻,乏力感,遇寒加重,局部得温则舒,反复发作,痛甚伴肌痉挛,活动受限。
患者出现局部肌肉紧张,患处有明显压痛,可触及疼痛结节或条索状物。
实验室检查除少数患者血沉加快,一般为正常。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多数实验室检查及 X 线片无特殊改变。
X线检查:查看椎体情况,排除因椎体病变引起的疼痛。
局部肌肉MRI检查:排除因局部肌肉肿物或其他病变(如外伤等)引起的疼痛不适。
抽血化验炎性指标:包括血常规中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等,以及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红细胞沉降率(ESR)。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全身炎症反应,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鉴别是否为感染性疾病与致病原。必要时需要反复抽血,多次复查血化验指标,以掌握炎性反应的实时变化。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您有没有症状?严重程度如何?每次持续多长时间?已经出现了多久?
您在哪些情况下症状会缓解或加重?
有没有外伤史?
平时工作压力大吗?工作性质?
平时是否有规律的体育运动?
在服用哪些药?
做过哪些治疗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什么原因导致肌纤维织炎?
我需要做哪些检查可以确诊?
推荐采用什么方案治疗?
需要治疗多长时间?
能治愈吗?会复发吗?
有并发症和后遗症吗?
治疗期间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治疗
一般治疗
消除致病因素,纠正不正确的工作习惯及体位等。
休息。
理疗康复是治疗该病较好的方法,它具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营养代谢,加快致痛物质排泄的作用。而中医传统的治疗手法不需其他设备和药物,方法简单、方便,疗效更佳,值得推广。
药物治疗
阵痛药物:非甾体类止痛药物如去痛片、双氯芬酸钠、布洛芬等。有胃炎、反酸等症状者,可服用塞来昔布等对胃部刺激性小的药物,或选用其他治疗方法。
外用膏药:如狗皮膏药、伤湿止痛膏、氟比洛芬止痛膏等。
肌肉松弛药、维生素及非皮质激素药物等:需医院门诊医师凭处方开具,切勿自行应用此类药物。
封闭治疗。
手术治疗
一般采用保守治疗,无需手术治疗。
其他治疗方法
应用痛点滑动按摩手法,并通过经穴的刺激作用,可达到温通经络、散寒止痛、调和营卫、气血通利的效果,对治疗肩背部肌纤维织炎起到较好效果。
目前,临床采用中频电及超短波治疗肌纤维织炎患者,并取得一定疗效。
如中频电疗具有镇痛、促进血液循环及淋巴液回流等功效,有利于炎症消散、提高平滑肌张力;超短波治疗范围可深达肌肉、脂肪组织。
其温热效应能扩张血管,改善机体血液及淋巴循环,提高局部代谢水平,降低感觉神经兴奋性和肌肉、纤维结缔组织张力,从而发挥消炎、消肿、止痛和缓解痉挛等作用。
也可采用热疗,手法按摩等治疗方法。
考虑磁场有改善血循环和组织营养,纠正缺血、缺氧、水肿;减少渗出,消炎消肿以及镇静解疼的作用有关。
治疗中的热效应进一步加强磁场作用,轻微振动又有按摩肌肉的作用,从而达到有效治疗此症的目的。
热磁治疗方法简单,患者易接受。
以上治疗效果因人而异,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疾病发展和转归
肌纤维织炎多因寒冷潮湿、姿势不良、慢性劳损所致。寒冷潮湿可使腰背部肌肉血管收缩,缺血、水肿引起局部纤维浆液渗出,最终形成纤维织炎。姿势不良、慢性劳损致背腰部筋膜、肌肉慢性受损后,可出现微小的撕裂性损伤,进而发生纤维化改变,使软组织处于高张力状态,最后又使纤维样组织增多、收缩,挤压局部的毛细血管和末梢神经出现疼痛。
一般采用中医治疗,如推拿、按摩、针灸及拔罐等,患者易接受,也能取得较理想的效果。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消除致病因素,纠正不正确的工作习惯及体位等。大多数办公室工 我们长期久坐电脑前,低头弯腰工作时间长,需间断性起立活动颈部、腰部,可转动头部及腰部来缓解疲劳。可在腰背部垫软垫,坐姿摆正、直立或稍后仰坐。
卧床休息,避免弯腰劳作。最好选择偏硬床垫,腰部垫高、颈部后仰,来放松肌肉,缓解压力。长时间弯腰活动时,腰部、颈部肌肉长时间紧张,不利于肌纤维织炎病情恢复。
腰背肌锻炼,增加肌肉强度。肌纤维织炎患者表现为局部的肌肉疼痛及活动障碍,因此,不正确的腰背肌肉锻炼会加重病情,因此,腰背肌锻炼应该从简到易,逐渐增强。
给予腰部热敷、理疗、按摩等康复治疗。
滚法按摩:患者卧位,暴露颈项及背部,四肢手伸,整体放松,用啤酒瓶、滚动按摩器、擀面杖等器械在项背部、腰背部的痛点处,进行反复滚动,可持续3~4分钟。
分筋弹法:仔细寻找触摸压痛点、筋结和筋束,用拇指在患处与肌纤维垂直的方向上,来回分筋弹拨,反复3~5次;或用大拇指和食、中两指的指端部分,对称地拿住疼痛处的筋肉进行拿程,或提起后迅速放手,可反复弹筋3~4次。
推理舒筋:从头部开始,沿斜方肌、背肌、骶肌的纤维方向,分别向外侧沟及背部推理舒筋,手法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反复10余次。
拍打即击法:用双手掌或双手拳,在项脊及两肩脚部进行拍打,反复十余次,动作要轻柔,使患者感到轻松舒适。
热敷理疗:条件允许,每周可进行1~2次桑拿或汗蒸;也可自行在家中热浴、热毛巾热敷患处,烤灯、红外线照射患处等。
腰脱护具等外固定,保护腰部稳定性。病情严重患者,可佩带颈托、腰脱等护具限制活动,可加速疾病好转。
预防
肌纤维织炎是常见病,并且是多发病,每个人日常生活中不经意都会发生肌纤维织炎。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适当的体育锻炼是预防肌纤维织炎的最主要方式。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增加腰背肌肉锻炼,增加肌肉强度。
燕飞法:俯卧,双手背后,用力挺胸抬头,使头胸离开床面,同时膝关节伸直,两大腿用力向后也离开床面,保持此姿势3~5秒,再放松肌肉休息3~5秒,为一个周期。
小燕飞法:俯卧,双手背后,用力挺胸抬头,使头胸离开床面,保持此姿势3~5秒,再放松肌肉休息3~5秒,为一个周期。
三点支撑法:仰卧,去枕屈膝,将腹部及臀部尽量向上抬起,依靠头部及双足三点支撑身体的重量,抬到最高点后保持此姿势3~5秒,再放松肌肉休息3~5秒,为一个周期。
五点支撑法:仰卧,去枕屈膝,将腹部及臀部尽量向上抬起,依靠头部、双肘部及双足五点支撑身体的重量,抬到最高点后保持此姿势3~5秒,再放松肌肉休息3~5秒,为一个周期。
腰背肌锻炼注意事项:1)锻炼的方法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不要勉强。刚开始练习的时候,最好先从方法1或2开始,熟练以后再自行增加练习方法;练习支撑法的时候,如果用头支撑困难,可换成背部支撑;2)锻炼的次数和强度应循序渐进,逐渐增加,每天可练习十余次至百余次,分3~5组完成,间断练习。如锻炼后次日感到腰部酸痛、不适,应适当减轻锻炼量,或暂停锻炼;3)锻炼时不要猛然用力,以防扭伤;4)如果是腰腿痛急性发作期,则不适合进行此项锻炼。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可以进行慢跑、游泳、体操活动、肌力训练等,保持良好的肌肉力量,以应付日常生活。不要长时间弯腰低头玩手机、电脑等。减少易造成腰背、颈部肌肉拉伤的剧烈运动,例如滑冰、舞蹈、武术、搏击等运动。如需参加,要提前做好热身运动及必要的保护措施。
腰部外伤应及时就诊,避免发展为慢性劳损性肌肉损伤。
感谢中日友好医院骨科博士研究生 龚龙医生 参与本文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