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FAI综合征
概述
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femuloacetabular impingement syndrome,FAI 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髋关节疾病。
常见于 20~40 岁的运动爱好者。
重复性的髋部运动、发育性因素、儿童髋部疾病、先天基因因素等,是常见的病因。
大致可分为 3 型:凸轮撞击型(Cam 型)、钳夹撞击型(Pincer 型)、凸轮钳夹撞击型(混合型)。
主要表现为腹股沟区疼痛、髋关节弹响、活动受限,影响日常生活和运动水平。
可通过保守治疗、康复治疗或手术治疗。其中,手术治疗又包括髋关节切开手术和髋关节镜探查治疗术。
如果撞击因素不被发现和解除,早期的髋臼盂唇损伤(Hip labral tear)会持续发展,并最终导致关节退变及骨关节炎,故需要早期诊断及治疗。
接受治疗的患者,症状通常会得到改善,且可以恢复到完全活动,包括运动。没有治疗者,症状可能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恶化。
症状
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的主要症状是,髋部或腹股沟中出现与运动相关或位置相关的疼痛。这里说的“运动相关”,是指长期跑步,球类运动如篮球、曲棍球、足球;位置相关则是指长时间保持坐位或下蹲位。疼痛可以是间歇性或持续性的,也可放射到腰部、臀部或大腿。
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的患者多为喜欢运动的青壮年,通常由于一个微小的创伤后缓慢起病,或者从没有过陈旧性创伤病史[1]。
在发病的最初阶段,患者经常出现间断性的腹股沟区慢性疼痛,同时伴有髋关节活动受限。
当髋关节活动过度(如进行体育运动或长时间行走后),或长时间保持坐位后,症状可能会加重。
随着疾病的进展,还可有腰背部、骶髂关节、臀部或股骨大转子(如图)处疼痛。但疼痛处一般不会低于膝关节平面。简单说就是,膝关节以下部位疼痛,往往就和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关系不大了。
除了疼痛,患者还可能听到髋关节有“咔哒”声,伴随关节交锁症状,即行走过程中突然出现髋关节屈伸不能,影响继续走路;有时还会出现关节僵硬、关节运动范围受限或打软腿(即小腿软软的,用不上劲,走路一跛一跛的)等。
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的分型有哪些?
凸轮撞击型(Cam型):常见于经常运动的男性。髋臼软骨的损害通常发生在髋臼的前上部。
钳夹撞击型(Pincer型):常见于喜好活动的中年女性。该损伤常位于髋臼软骨周围的狭窄长条状区域,髋臼唇周围常发生骨化改变。
凸轮钳夹撞击型(混合型):研究表明,凸轮撞击和钳夹撞击很少独立发生,混合型最为常见。在一项对 149 个髋关节的研究中,只有 26 个髋关节单独发生凸轮撞击,16 个髋关节单独发生钳夹撞击[2]。
病因
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目前还没有被研究所证实。常见的病因有重复性的髋部运动、发育性因素、儿童髋部疾病、先天基因因素等。
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1999 年,Ganz 教授的团队就曾报道了髋臼截骨术后导致的一种并发症——股骨髋臼撞击现象[3],并于 2003 年正式提出 FAI 的概念[4]。随后,2016 年于英国举行的沃里克协议(国际共识声明)正式引入术语“股骨髋臼撞击综合症(femuloacetabular impingement syndrome,FAI综合征)”。
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是指形态有改变的髋关节(即股骨或髋臼部位的解剖学异常),在髋关节运动终末期发生股骨近端和髋臼边缘的异常碰撞,这将导致髋臼盂唇损伤,从而引发髋关节疼痛症状。运动的终末期是指髋关节极度屈曲、后伸、内旋、外旋、内收、外展。通俗的说,就是达到关节活动度最大的那个时候。
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目前还没有被研究所证实。股骨和髋臼发生撞击的根源,可能是两者之间的一种异常接触状态,而这种异常状态可能与股骨近端或髋臼的形态学异常有关。但科学家也发现,即使髋部解剖结构正常,有的人也可能发生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他们有个共同特点:髋关节发生过度活动,即超出生理功能的活动范围。
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常见的病因有:
重复性的髋部运动,如跑步、篮球、足球、曲棍球。
儿童髋部疾病,常见的如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股骨头骺滑脱(SCFE)。
先天的遗传因素[1]。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经休息无法缓解的疼痛;
出现髋关节交锁,即走着走着突然出现髋关节不能做屈伸动作了,影响继续走路;
上述症状影响正常生活。
建议就诊科室
运动医学科
关节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
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的诊断不依赖于单一的临床症状,而需要经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关节镜检查等,由医生根据结果综合判断。当主诉、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相结合,均指向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时,可确诊。
体格检查:通常,患者的髋关节活动受限,特别是屈曲、内收、内旋等动作。髋关节冲击试验可以诱发此病典型的疼痛,是最常用的体格检查方法。其中又包括两种:屈曲-内收-内旋试验(FADIR)和屈曲-外展-外旋试验(FABER)。
检查方法:仰卧位,将疼痛侧的髋关节屈曲至 90 度,然后内收内旋髋关节(FADIR);或将患侧髋关节屈曲至 90 度,然后外展外旋髋关节(FABER)。当出现髋关节或腹股沟区疼痛或卡压症状,FADIR 试验提示前上盂唇损伤。FABER 试验提示盂唇后部损伤。
影像学检查:首先拍摄一张骨盆的前后位 X 光片,和一张患侧髋关节的外侧位 X 光片,以获得髋部的概况,识别凸轮或钳子形态,以及识别髋部疼痛的其他原因。当需要进一步评估髋关节形态和相关软骨结构及盂唇病变时,可以适当选择 CT 及 MRI 检查。
关节镜检查:利用关节镜进行髋关节的肉眼直视检查,准确率高,且在检查的同时可以予以相应的治疗。该检查不是必要的检查,属于有创的检查,但在确诊的同时可以进行治疗。
医生可能询问哪些问题:
哪里疼痛?持续多长时间?
以前有没有做过保守治疗?
有没有哪些诱因会导致疼痛加重?
有没有关节交锁情况,也就是走着走着突然感觉大腿卡住了?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能不能只做保守治疗?
如果要手术,该选择哪种手术方法?
治疗
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可通过保守治疗、康复治疗、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包括患者教育、观察等待、生活方式和行为的改变。
康复治疗以物理疗法为主导,目的在于改善髋关节的稳定性,增强神经肌肉的控制能力,增加肌肉力量,改善关节活动范围等。
髋关节切开手术和髋关节镜探查治疗术,可改善髋关节的形态、修复受损组织。
非手术治疗
修正髋关节的运动方式,即避免过度屈曲髋关节,如避免深蹲动作,减少运动量,来减轻髋关节的撞击。
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西乐葆、安康信等,减轻关节炎性刺激,并可结合理疗或糖皮质激素关节内封闭治疗。
值得说明的是,非手术治疗只能暂时缓解疼痛,并不能解除撞击因素,因此不能阻止关节退变的持续进展。
髋关节切开手术
手术可对异常的髋关节结构进行直观的处理。
对于“凸轮撞击”,可采用“股骨头成型术”,去除股骨头的任何非球形因素;也可采用“股骨颈成型术”,去除突出畸形的股骨颈。
对于“钳夹撞击”,可手术切除髋臼边缘的骨赘;如有髋臼唇撕裂或变性,可施行部分切除术;若髋臼唇从髋臼分离,可在清理髋臼后,将脱离的髋臼唇原位缝合;若撞击由髋臼形态学异常(如髋臼后倾、髋臼内陷等)引起,可行环髋臼截骨术,以尽量恢复其正常形态。
手术的每一步切除后,医生都会复位髋关节,并反复检查在髋关节的活动范围内,不再存在撞击;如果仍有撞击存在,可再次切除多余的骨块。
术中,医生会用螺钉固定截骨处,一般很少留置引流管。
术后常规应用低分子肝素,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为了让截骨部位完全愈合,患者应避免负重,也不要做过度的外展、内收或屈髋动作(屈髋角度不能大于 70 度)。
术后第一天,就应开始做持续的被动运动(CPM)功能锻炼(屈髋角度应注意小于 70 度),以防止关节粘连;术后 6~8 周即可恢复髋关节的正常活动和功能。
髋关节镜微创治疗
通过微创方式对髋关节中央和外周室间隔进行检查和治疗,可矫正髋关节形态,实现自由运动,创伤小,恢复快。其中,中央室包括髋臼唇及髋臼中央部分的所有结构;外周室包括髋臼唇外侧、但仍为关节囊内部的结构,如股骨头、股骨颈、滑膜皱襞及关节囊本身。
手术时,患者采取侧卧位或仰卧位。医生可观察到中央室的髋臼唇前外侧撕裂和髋臼软骨前部变性等特征性病变,同时做必要的清创处理;关节镜下还可对某些髋臼唇撕裂进行修补缝合。外周室可以发现股骨头-颈连接处的骨赘,并直接切除。医生还可在完全直视下,修整髋臼唇的外侧部,并切除其周边骨赘。
在许多患者中,关节镜是优选方法,有助于快速恢复;但还有一部分患者需要用开放性手术来解决问题。
对于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早中期的患者,可以行关节镜手术。对于出现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晚期导致严重髋关节骨关节炎的患者,需要行开放手术或关节置换手术。
疾病发展和转归
接受治疗后,症状通常会得到改善,并恢复到完全活动,也能正常运动。没有治疗者,症状可能会随时间推移而恶化。
接受手术治疗后,症状可显著改善,中短期的疗效确切(2 年内),长期疗效仍在研究统计当中[5][6]。
日常注意
尽量避免重复、超生理角度的髋关节活动,如深蹲、蛙跳。
增加平卧休息时间,躺着多休息。
适当配合康复理疗如骨骼肌冲击波治疗、中频电脉冲治疗。
预防
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手段。
减少运动量可以适当降低此病的发生风险。
感谢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脊柱外科 陈迪熙医生 参与本文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