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足底筋膜(医学上又称为跖腱膜)是脚底皮肤内侧一层厚实的纤维组织,覆盖了从脚趾到脚跟的整个脚底。它是脚底重要的组织结构,支持脚部肌肉,维持足弓高度(足弓通俗讲就是脚底那个弯曲),在运动、行走时承受外力作用。
足底筋膜炎是由于长期超负荷受力,导致足底筋膜损伤而出现疼痛和炎症反应。
足底筋膜炎的致病机制主要是过分受力,形成细小的组织撕裂,伴随着反复的受力牵拉和撕裂,就会导致炎症反应。
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在 40~60 岁之间、体重超标、长期进行跑跳运动、需要长时间行走或站立,以及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脚部受力异常。
脚跟刺痛是足底筋膜炎的常见症状,尤其是早晨下床后走第一步时最为显著。在走动一段时间后,疼痛感通常会有所缓解。进行体育锻炼后也会产生较为明显的疼痛感。
如果没有到及时治疗,脚底疼痛会影响正常的走路方式,导致身体各部位骨骼受力不均,并诱发足底骨刺。
如果出现了疑似足底筋膜炎的相关症状,应该及早前往医院就诊,尽快接受规范治疗。
临床医生通过询问病史,检查患者的脚底症状,寻找按压疼痛区域,一般即可确诊。
部分症状轻微的患者可无需用药,居家治疗即可。症状较为明显的患者,可采用跟腱和腓肠肌(踮起脚尖时,小腿后方两块凸起的肌肉就是腓肠肌)的牵拉训练,使用矫正鞋垫、止痛药、局部封闭、理疗、体外冲击波疗法等方案。顽固性疼痛患者,症状持续未见好转,需采用切开或内镜微创松解或部分切断术,也可以采用闭合或切开肌腱等离子射频治疗。
患者日常应遵循医嘱,定时进行居家治疗,注意保护脚部,避免造成二次伤害。
预防足底筋膜炎的方法包括:控制体重,调整运动方式。日常行走运动时,为双脚提供良好的支撑和保护。
症状
脚跟刺痛是足底筋膜炎的常见症状,尤其是在早晨起床后走的第一步,或久坐后起来的第一步时最为显著。在走动一段时间后,疼痛感通常会有所缓解,行走较多时,疼痛又加重。进行体育锻炼后也会产生较为明显的疼痛。如果未得到及时治疗,脚底疼痛会影响走路方式,导致身体各部位骨骼受力不均,并诱发足底骨刺。
足底筋膜炎有哪些症状?
足底筋膜炎常见的症状是脚跟刺痛。
一般而言,疼痛在早晨下床后走的第一步最为显著,这主要是因为睡眠过程中足底筋膜没有负重,处于收缩的状态。当早晨下床,起身受力时,会对足底筋膜产生幅度较大的牵拉,从而引起疼痛。在走动一段时间后,疼痛症状会有所缓解。
同样道理,如果长时间静坐后再次起身站立时,脚底的疼痛感也会加重。
此外,长时间行走或进行体育锻炼后,脚底也会产生较为明显的疼痛。
足底筋膜炎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足底筋膜炎未得到及时治疗,可能会造成慢性足跟疼痛,妨碍患者的日常活动,并引发更严重的病情:
患者为了减少足底筋膜炎的疼痛,可能会有意无意的改变走路方式,导致受力不均,从而造成脚部、膝盖、臀部或背部的骨骼健康问题。
在病情进展过程中,足底筋膜的牵拉作用还会引发脚底出现骨刺增生。
病因
足底筋膜炎的致病机制主要是过分受力,形成细小的组织撕裂,伴随着反复的牵拉受力和撕裂,就会导致炎症反应。
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在 40~60 岁之间、体重超标、长期进行跑跳运动、需要长时间行走或站立,以及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脚部受力异常。
足底筋膜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通常情况下,人体的足底筋膜就类似于减震的弹簧,为足弓的受力提供支撑。如果作用于足底筋膜的张力和压力过大,或是由于足部组织退变或维持足弓结构的其他组织损伤,都会导致足底筋膜承受更大的应力,使得筋膜组织附着在跟骨的部位出现细小的撕裂,反复的牵拉和撕裂会刺激筋膜发生炎症反应。不过,在临床还有相当部分的足底筋膜炎患者,还不知道确切的致病机制。
足底筋膜炎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下列危险因素可能导致足底筋膜炎的发病风险上升:
年龄:常见于40~60岁之间的人群。
经常参加对双脚尤其是脚跟压力较大的运动项目:长跑、跳跃、芭蕾、有氧操。
脚部受力异常:扁平足、高足弓,甚至走路姿势不正确,都会影响站立时的体重分布,使足底筋膜受到额外的压力。
肥胖、超重:给足底筋膜带来更大的压力。
在上班时需要长时间步行或站立的职业:清洁工、营业员、教师等。
日常习惯穿着高跟鞋或其他不符合生物力学的鞋子。
就医
如果发生了足底筋膜炎的相关症状,患者应该及早前往医院就诊,尽快接受规范治疗。临床医生通过询问病史,检查患者的脚底症状,寻找按压疼痛的区域,一般即可确诊。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果发生了足底筋膜炎的相关症状,患者应该及早前往医院就诊,尽快控制病情。
经过规范的治疗,可以加快患者的康复,症状通常在几个月内就会消退。
及时治疗,还可以降低足底筋膜炎引起并发症的风险。
就诊科室
足踝外科
骨科
医生如何诊断足底筋膜炎?
临床医生通过询问病史,检查患者的脚底症状,寻找按压疼痛的区域,一般即可确诊。
有部分患者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例如 X 光片或核磁共振成像 (MRI)。
以便于评估是否存在骨折或神经问题;
可能发现骨刺,但骨刺并非足底筋膜炎的病因,反而是足底筋膜长期牵拉所诱发的。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脚底疼痛有没有特定的发生时间?
平时习惯穿什么样的鞋子?
平时是否参加锻炼?主要是什么项目?
从事什么职业?是否需要长时间走动或站立?
脚底疼痛持续了多长时间?
除了脚底以外,还有其他部位疼痛么?
有什么情况会导致症状加重?
在什么情况下,感觉症状有所好转?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是什么原因造成足底筋膜炎?
需要做哪些检测可以确诊?
症状会不会持续存在?
推荐采用什么方案进行治疗?
治疗过程中会不会有风险?
是否可以采用保守(手术)方案?
今后是否还能运动?会不会导致复发?
应该进行哪种类型的运动?
治疗
部分症状轻微的患者可无需用药,居家治疗即可。症状较为明显的患者可使用矫正鞋垫、止痛药、局部封闭、理疗、体外冲击波疗法等方案。顽固性疼痛患者,症状持续未见好转,可采用内镜微创松解术或筋膜部分切断等手术治疗。
如何治疗足底筋膜炎?
部分症状轻微的患者可无需用药,保守方案居家治疗即可。
症状较为明显的患者,可采用的临床治疗方案包括:
跟腱和腓肠肌的牵拉训练。
如果晨起疼痛较重,可以采取夜间夹板将踝关节固定于背伸5-10度。
矫正鞋垫: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患者自身病情选择合适的正鞋垫。
止痛药: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有助于减轻疼痛,缓解炎症。
局部封闭:如果患者的疼痛很严重或非甾体类抗炎药无效,医生会考虑在足底筋膜的疼痛部位注射激素药物。此方法有效率很高,但也比较容易复发。另外,激素的副作用可使筋膜脆弱发生断裂。因此不宜反复多次注射。
理疗:保守治疗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也可进行理疗,例如按摩、足浴、超声波。
体外冲击波疗法:利用冲击波针对疼痛部位进行治疗,副作用可能导致青紫、肿胀、疼痛、麻木。
对于绝大部分患者,非手术治疗有效。对于顽固性疼痛患者,非手术治疗无效,症状持续未见好转,可采用以下方案治疗:
内镜微创松解术:只需要在足跟切开小口,通过内镜去除足底筋膜的受损部分,松解部分筋膜。微创手术的优点在于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患者大约在 10 天内即可康复。
切开或经内镜下等离子射频跖筋膜穿刺治疗。用专用的等离子肌腱刀在跖筋膜接近跟骨止点部位,每隔 3-5 mm数次穿刺筋膜。
切开或内镜下足底筋膜部分切断术:切开皮肤或经内镜下,将跖筋膜近跟骨止点处内侧部分横行切断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
日常注意
患者日常注意应遵循医嘱,定时进行居家治疗,注意保护脚部,避免造成二次伤害。
多休息;
足部冰敷或热敷;
进行腿部和脚部的伸展运动;
使用夜间固定装置,使足底筋膜在睡眠期间仍保持伸展;
在症状完全消失之前,不要长时间行走或大运动量锻炼。
预防
预防足底筋膜炎的有效方法包括控制体重,调整运动方式。日常活动时,为双脚提供良好的支撑和保护。
维持健康体重,避免超重和肥胖。
参加跑跳运动时应选择有良好支撑的运动鞋,不要光脚锻炼。
如果旧鞋子结构松散,无法提供保护,应该及时更换。
最好不穿或减少穿高跟鞋的频率。
各种运动项目可以穿插进行,不要持续性的进行长距离的跑步、行走。
时常进行腿部和脚部的伸展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