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白内障 (cataracts) 是发生在晶状体上的一种疾病,任何晶状体的混浊都可称为白内障。
衰老、过度暴露于紫外线照射、糖尿病以及一些眼部病变(如青光眼、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网膜脱离或长期葡萄膜炎)等因素都可能引起晶状体混浊。
白内障可出现视力减退,看到东西发生重叠,眼前出现大小黑点或条索状影子,强光下对比敏感度下降,夜间车灯照射下产生眩光,屈光改变,如原有老花减轻而近视增加等表现。
白内障造成的视力丧失通常进展缓慢,有时白内障不会引起任何视力问题。
对于多数成年患者,只有白内障引起的视力下降影响生活质量时才需要进行手术。
当前没有药物能治愈白内障。手术去除白内障是目前治愈白内障的唯一方法。
目前尚无有效办法预防白内障。
症状
白内障可影响视力,主要症状包括视力混浊或模糊、对灯光或阳光出现眩光、复视等。白内障造成的视力丧失通常进展缓慢。有时白内障不会引起任何视力问题。
白内障的症状有哪些?
并非所有白内障都会损害视力或影响日常活动。
对于出现视力损害或影响日常生活的白内障,其常见症状包括:
视力混浊、模糊、雾感或朦胧。
对灯光或太阳光出现眩光现象,可能提示病情严重。
对汽车前灯出现眩光,导致夜间驾驶困难。
经常需要更换眼镜。
复视。
近视力短期内出现改善,然后变得更差。
由于视力问题难以进行日常活动。
父母需要注意婴儿和儿童白内障的迹象。
得了白内障后,疾病会如何进展?
白内障可能仅表现出很轻的症状,以至于患者未能察觉。白内障通常不会严重影响视力,而且许多白内障不需要手术治疗。有些白内障会逐渐加重或更密集,造成严重的视力改变。
严重的白内障可以使中老年人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因为视力下降会影响驾驶、工作、阅读以及兴趣爱好。
白内障可以造成失明,但这种情况很少。通常会在白内障进展到导致失明之前进行手术治疗。
有时白内障可能导致青光眼。
随着白内障进展,更多的晶状体区域变浑浊。当整个晶状体呈白色时,称为“成熟期白内障”,会造成严重的视力问题。既不推荐、也没有必要等到白内障成熟期再手术。
儿童白内障虽然罕见,但较为严重。如果白内障的遮挡导致光线不能进入儿童眼睛并刺激视网膜,大脑负责视觉的区域将不能正常发育。即便日后摘除白内障,通常也会造成儿童的视力影响(弱视)。
白内障何时应就医?
如果出现下列情况,应立即就医:
剧烈眼痛。
视力突然变化,如视力下降或复视。
如果出现下列情况,则需要与医生交流:
经常需要更换眼镜。
缓慢发展的视力模糊或复视。
由于眩光,在白天出现视力问题。
由于对汽车前灯眩光而出现夜间驾驶困难。
出现视力问题以至于影响日常活动。
老年患者需要咨询医生,应多久进行一次常规眼科检查。
观察等待
观察等待是一种观望的做法。对于多数成年白内障患者,观察等待是安全、合适的选择。如果家长发现婴儿或儿童有视力不佳的迹象,应及时就医。儿童白内障应立即接受治疗。
患者可以与眼科医生讨论是否手术去除白内障。多数情况下,患者可以根据白内障引起的视力问题是否影响日常活动,来决定是否手术。
就诊科室
眼科
病因
白内障主要由衰老和阳光照射引起,也可能由眼外伤等眼科疾病、某些药物或糖尿病等其他健康问题所导致。
什么因素会导致白内障?
当眼内晶状体变混浊时,就会发生白内障。与晶状体混浊有关的因素包括:
衰老(年龄相关性白内障)。
过度暴露于紫外线照射,例如阳光照射、晒黑机或太阳灯。
糖尿病。糖尿病能够引起眼内改变(特别是血糖水平高于安全范围时),进而导致白内障。
眼内疾病,如青光眼、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网膜脱离或长期葡萄膜炎等。
长期使用类固醇药物。
频繁进行头部 X 线检查或放射治疗。
家族病史(遗传性)。白内障易感性可以遗传。
玻璃体切除术。眼球内玻璃体切除的患者发生白内障的风险更高。
眼外伤。
有些儿童出生时即患有白内障(先天性白内障)。
哪些因素会增加患白内障的风险?
增加患白内障风险的因素包括:
年龄:衰老是白内障的主要危险因素。
家族史(遗传):有白内障家族史的人群更易出现白内障。患者某些遗传疾病的人群发生白内障的风险也会增加。
部分慢性疾病也会增加白内障的风险,控制这些疾病可以降低这种风险: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发生白内障的风险增加,持续性血糖过高会损害晶状体。
青光眼:青光眼手术可能增加白内障的风险。
其他可能增加白内障发病风险的因素还包括:
吸烟:吸烟人群更容易发生白内障。吸烟产生的自由基可能损伤晶状体,高水平的自由基还可以损伤机体的细胞,包括晶状体内的细胞。
妊娠期感染:如果女性在妊娠期发生某些感染(如风疹或水痘),则婴儿在出生前就可能发生白内障。
紫外线照射:紫外线照射与白内障的发生有关。
长期使用大剂量激素类药物:长期使用大剂量激素类药物(如用于控制哮喘或肺气肿等疾病),会增加发生白内障的风险。
就医
医生通过体格检查、询问症状和既往健康史来诊断白内障。患者可能需要接受检查,以确诊白内障或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视力问题的疾病。
医生是如何诊断白内障的?
医生通常基于病史和体格检查来诊断白内障。检查通常用于:
确诊白内障
排除可能导致视力下降的其他疾病
在决定是否进行手术时,需要评估白内障引起的视力下降对患者生活影响的程度。患者可能需要填写白内障对日常活动影响的调查问卷。
如果患者已经出现白内障手术无法纠正的视力下降,医生可能会进行低视力评估,以帮助患者充分利用残余视力并维持其生活质量。
如何早期发现白内障?
在常规眼科检查时,眼科医生会检查是否有白内障等视力问题的早期迹象。
如果家长怀疑儿童有视力问题,需要检查儿童是否患有白内障。
治疗
白内障可以通过手术去除。
对于多数成年患者,只有当白内障引起的视力下降影响其生活质量时才需要手术。
有些患者必须手术,例如有些儿童出生时就患有白内障,需要通过手术去除;有些人会在眼外伤、眼病或其他健康问题后发生白内障,这些白内障往往也需要手术。
哪些药物可以治疗白内障?
目前没有药物能治愈白内障。
对于少数成人和儿童白内障患者,使用散瞳眼药水短期内可能有效。这些眼药水能增加进入眼内的光线,有时可用于等待手术的低幼儿童,帮助预防视力丧失。
如何通过手术治疗白内障?
手术目的
白内障手术的目的是摘除混浊的晶状体。大多数患者在晶状体摘除后可以用人工晶状体替代。如果无法植入人工晶状体,可以选择隐形眼镜甚至眼镜来弥补晶状体的缺失。
患者术前应询问医生可植入的人工晶状体类型;如果医生不计划植入人工晶状体,患者应询问原因,并了解配戴隐形眼镜或眼镜的利弊。
改善术后视力的选择
人工晶状体。人工晶状体有多种类型,患者应与医生一起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类型。
隐形眼镜。需要定期配戴、取出和清洁。隐形眼镜可能不太适合幼儿或老人,因为他们在正确配戴方面可能存在困难。
白内障眼镜。由于没有其他的替代晶状体,白内障眼镜曾被应用了数十年。由于又厚又沉,现在已很少使用。
对于多数成人患者,只有当白内障导致的视力下降影响到生活质量时才需要手术。成人白内障手术的目标包括:
改善视力。
帮助患者重返工作、休闲以及其他日常活动。
二次手术
对于双眼白内障的成人患者,通常无法同时进行双眼手术。需要先治愈一只眼,然后医生在确定视力改善情况后再对第二只眼进行手术。如果患者同时患有白内障和青光眼,则可同时进行两种疾病的手术治疗。
手术选择
白内障有两种手术方式。选择哪种手术方式,取决于白内障的种类和手术医生的经验。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小切口手术)。最常用的白内障手术方式,手术切口较小,采用超声波将晶状体碎成小块。医生可能应用激光辅助手术。
标准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这种手术方式先刺破并撕去晶状体前囊,然后小心地将整个晶状体摘除,这种手术的切口相对较大。
白内障手术后最常见的问题是术后 5 年内晶状体后囊混浊,称为后发性白内障。这种混浊通常不严重,采用激光手术很容易治疗。
需要考虑的事项
患有白内障并不意味着必须手术摘除。只有患者清楚白内障是否严重影响了视力和生活,以及是否需要手术。对于成人患者,白内障手术通常为择期手术,可以在患者方便的时候进行。
如果白内障患者希望继续驾驶,医生会建议其进行手术。如果患者居住在养老院或类似机构,则可以使用视力辅助设备从而避免手术。如果白内障患者没有其他眼部问题(如青光眼或视网膜病变),那么白内障手术后视力改善的机会非常大,不过还是可能需要佩戴老花镜。
日常注意
有很多方法可以帮助白内障患者管理视力问题,例如使用眼镜、隐形眼镜或者其他视力辅助设备。患者应及时更换眼镜或隐形眼镜,并确保家中照明充足,这些有助于管理视力问题、避免或推迟手术。
白内障患者生活中如何进行自我管理?
视力管理
对于白内障患者,以下建议和视力辅助措施有助于管理视力问题、避免或延迟手术:
改善视力的建议包括工作时使用柔和的背景光加上工作灯、避免电视和电脑屏幕眩光、及时更换眼镜或隐形眼镜。
适应低视力的家庭居住环境(如使用充足的照明、调整地毯和家具以避免潜在的危险),可以使低视力患者的生活更方便、更安全。
低视力辅助和适应技术(如视频放大系统或电脑系统的语音软件),能够帮助视力受损者充分利用剩余视力。
证据显示,某些生活方式改变(如戒烟、避免阳光照射)能够延缓白内障的进展。
白内障术后
通常医生会告知患者白内障术后的注意事项。成人患者白内障术后的眼部护理包括使用处方滴眼液、保护眼睛、观察感染的迹象。如果出现任何并发症的迹象,应立即告知医生,例如:
视力下降
疼痛加重
眼部发红加重
眼周肿胀
眼内分泌物
视野中新的漂浮物、闪光或其他改变
术后出现视力模糊和一定程度的肿胀属于正常情况,肿胀消退需要一些时间。患者术后可能需要更换眼镜。
预防
目前尚无有效预防白内障的办法,但有些措施能够延缓白内障的进展。
如何预防白内障的发生?
目前尚无有效办法预防白内障,但是某些生活方式和习惯能够延缓白内障的发生:
不吸烟
阳光下戴遮阳帽或太阳镜(避免阳光直射眼睛)
健康饮食
尽量避免使用激素类药物
控制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