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角膜病是什么?带状角膜病怎么办?带状角膜病症状有哪些?

是指在眼球挫伤、内眼手术后,出现前房积血及由于眼内肿瘤等自发性前房积血而引起的青光眼。发病率约 25~53.8%,男性多发,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绝大多数为单眼发病,多见于年轻活跃的男性。发病原因为各种引起前房积血的原因,如眼球顿挫伤、内眼手术或自发性前房积血(眼内肿瘤、血液病及血管病)等。按前房积血量的多少,可分为 3 度∶1 度前房积血(出血量少于 1/3 前房),2 度前房积血(出血量 1/3~1/2 前房),3 度前房积血(出血量大于 1/2 前房)。少量前房出血时,眼压升高不明显可无症状。当积血导致眼压升高至较高水平时,可发生剧烈的眼痛、突发视力下降,伴眼胀、头痛、恶心等症状。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治疗的关键点在于手术时机的选择。该病会损害视功能,引起不可逆性的视神经损伤,从而导致不可逆性的视力下降和视物范围缩窄,严重者可失明;还可引起角膜血染等并发症。视功能的预后,与出血量呈正相关,即出血量越多,视力预后越差。

概述

带状角膜病即带状角膜变性,表现在角膜上皮层下前弹力层处有宽2~3mm的灰白色带状混浊区域。带状变性首先发生在角膜缘的前弹力膜水平,逐渐向中央角膜发展,变性混浊区域外侧边界清晰,与正常角膜缘之间有透明隔离带。病变部位常伴有钙质沉着的白色钙化斑,最后病变可侵犯到角膜基质层和出现新生血管。晚期可出现刺激症状。单眼或双眼皆可发病。

症状

临床表现

1.角膜混浊

早期极轻微,前弹力层神经穿越的孔洞扩大,裂隙灯下见到的暗黑色孔洞为带状变性的最早期特征性改变,可在典型改变之前多年即出现。

2.带状混浊显现

呈三角形混浊,阔边朝向角膜缘,与后者有一狭窄透明带相隔,尖角朝向角膜中央,缓慢长大,终止于连接,在睑裂部形成一宽约3mm的白色或浅灰色带状混浊区。它们是无数灰色混浊点融合而成,以后才转变为粉白色。

3.新生血管生长

后期,可有角膜刺激症状,但角膜上皮看上去是完好的。

病因

1.原发性带状角膜变性,发病可呈家族性,为显性或隐性遗传。

2.继发于全身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维生素D中毒等。

3.继发于角膜病变,如角膜基质炎、大疱性角膜病变等。

4.继发于各种眼内病变的带状变性发病率最高,其中尤以虹膜睫状体炎、青光眼等最为多见。

就医

检查

裂隙灯检查:早期角膜上皮完整,混浊仅表现为上皮下、前弹力层及前基质层的钙质沉着;晚期可有上皮糜烂、不平。

诊断

1.有长期慢性眼病病史或相应的全身病。

2.裂隙灯检查:早期角膜上皮完整,混浊仅表现为上皮下、前弹力层及前基质层的钙质沉着;晚期可有上皮糜烂、不平。

3.本病可发生于不同年龄,双眼单眼均可发病。病变开始于睑裂部暴露区角膜的前弹力层,分别由鼻侧颞侧近角膜缘处,陆续出现钙质性灰白色至白色的混浊斑。此斑边界清晰,与角膜缘之间有一约1mm宽的透明带,混浊斑的中央侧边界模糊,并向中央缓慢地扩展。

治疗

1.轻症者,可局部点滴0.375%依地酸二钠,延缓病变发展。

2.角膜中央受累者,为了改善视功能,可在表面麻醉下刮除角膜上皮和浑浊区,用2.5%依地酸二钠溶液浸湿海绵片敷贴,数分钟后再作眼表钙沉着物刮除,可重复数次,然后涂抗生素眼膏包眼,或刮除上皮后戴浸泡有依地酸二钠溶液的亲水角膜接触镜,并继续用依地酸二钠滴眼,以去除角膜浅层残存钙质。

3.角膜混浊严重者,如有恢复视功能意愿,可行板层角膜移植治疗。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保健

宝宝的枕头过高或过低好吗

2023-9-21 23:23:44

药品

氯氮平片的功效与作用-氯氮平片说明书

2023-8-2 23:4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