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络膜病变是什么?脉络膜病变怎么办?脉络膜病变症状有哪些?

感染性口角炎是一种主要由病毒、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感染引起的口角区炎症性疾病,即感染引起的“烂嘴角”。最主要病因是患者口角处被上述微生物感染,导致相应炎症。牙齿缺失过多、未及时修复义齿的老年人和免疫系统功能低下的儿童最容易受到微生物攻击,引发感染;另外平时饮食不均衡,有舔嘴唇、咬手指等不良习惯的人,感染概率也较高。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该病以急性期症状起病,而后迁延为慢性。急性期口角部位出现充血、红肿,导致张口时出血或者有脓性分泌物渗出,形成血痂;慢性期口角周围有细小横纹或放射状裂纹,局部皮肤黏膜增厚,口角呈湿白色。主要治疗方法为纠正颌间距或者给予抗生素类药物。治疗关键点在于针对不同的致病原因,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缺少牙齿的老年人,需安装或修复义齿;而其他患者则主要以口服抗生素或局部用药治疗为主。治疗难点在于反复发作的感染性口角炎患者易产生抗药性。疾病的主要危害是张口困难,易出血,严重影响说话、吃饭;伤口流脓结痂,影响患者外观,会给患者带来自卑、烦躁等心理压力。若不能及时治疗,还有可能引起其他器官病变。该疾病是传染性疾病,所以平时需要注意避免交叉感染。

概述

发生在脉络膜的病变。脉络膜呈暗褐色,占葡萄膜的后2/3,由纤维组织、小血管和毛细血管组成,软而薄,棕红色,在巩膜和视网膜之间,前续连于睫状体后方,脉络膜的血循环营养视网膜外层,其含有的丰富色素起遮光暗房作用。主要功能是营养视网膜外层及玻璃体,并有遮光作用,使反射的物象清楚。同时对人的视觉系统起保护作用,对整个视觉神经有调节作用。

症状

临床表现

1.急性脉络膜缺血

常因视力下降甚至失明就诊。眼底表现依阻塞血管的大小、数量和病变的时期而定。

2.匐行性脉络膜萎缩

又称盘周地图状轮状脉络膜病变,是眼底后极部脉络膜毛细血管及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的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

3.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

是一种少见的多灶性脉络膜视网膜炎症性疾病,典型病变发生于近视的青年女性患者,表现为后极部散在分布的黄白色病变,位于视网膜色素上皮和内层脉络膜水平,呈自限性过程,通常不伴有眼前段和玻璃体炎症,多数患者视力预后良好。

4.鸟枪弹样视网膜脉络膜病变

是一种少见的慢性双侧性脉络膜视网膜炎,其特征为视网膜下多发性奶油状病灶和视网膜血管炎,常伴有黄斑囊样水肿、视盘水肿和玻璃体的炎症。

5.脉络膜脱离

正常脉络膜上腔的压力等于或略小于眼压,如果这种压力关系遭到破坏,液体会积聚于脉络膜上腔导致脉络膜与巩膜分离,称之为脉络膜脱离。

6.无脉络膜症

其特点是双眼进行性发病,自幼夜盲,弥漫性全层脉络膜毛细血管及RPE萎缩,最后脉络膜完全消失。

7.脉络膜炎

脉络膜与视网膜相互紧帖,脉络膜发炎时可累及视网膜,故常诊为脉络膜视网膜炎。脉络膜因无感觉神经,患者无痛感。炎症初期因视网膜的光感觉器细胞受刺激,可有眼前闪光感。炎性产物进入玻璃体时,表现为玻璃体混浊,诉眼前有黑点飘动,视力呈不同程度下降,玻璃体混浊程度随炎症发展而加重。

病因

富有血管,起着营养视网膜外层、晶状体和玻璃体等的作用。由于血流量大、流速较慢、病原体在此处易滞留,造成脉络膜疾病。

就医

检查

1.荧光眼底血管造影检查

有条件者可行吲哚氰绿(ICG)血管造影检查。

2.影像学检查

疑有肿瘤或转移癌时行超声波及CT、MRI检查。

3.感染检查

检查有无结核、梅毒、病毒等感染,及全身其他部位的感染性病变或肿瘤等。

4.散瞳检查

眼底散瞳检查。

诊断

根据病因、临床表现及上述检查方法可明确诊断。

治疗

1.病因治疗

对原发病治疗,去除病因。

2.全身用药

血管扩张剂,能量合剂,维生素类药物等。

3.手术和放疗

脉络膜病变可酌情行激光光凝、冷冻、放射治疗或手术切除。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药品

脑栓康复胶囊(长源)的功效与作用-脑栓康复胶囊(长源)说明书

2023-8-3 0:11:30

保健

温补脾肾的食疗保健食谱汇总

2023-8-30 23: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