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络膜脱离是什么?脉络膜脱离怎么办?脉络膜脱离症状有哪些?

根分叉病变指牙周炎病情加重后,病变波及多根牙的牙根分叉区。下颌第一磨牙的患病率最高,上颌前磨牙最低。随着年龄增大,发病率逐渐增高。牙周炎引起的牙菌斑、牙结石是该病的主要原因。根据临床表现,可以将该病分为 4 期。Ⅰ 度病变:牙周袋深度到达根分叉部位,牙槽骨轻微吸收;Ⅱ 度病变:单侧牙槽骨吸收严重;Ⅲ 度病变:病变已蔓延至全部根分叉区,根分叉区前后逐渐贯通,但牙根仍有牙龈覆盖;Ⅳ 度病变:根分叉区完全贯通,牙龈萎缩使根分叉区完全暴露于口腔。牙周炎病变蔓延至多根牙的根分叉区,引起的牙槽骨吸收、牙龈萎缩、根分叉区完全暴露是该病最典型、最主要的症状。根据病情的分期不同,有对应的治疗方法。Ⅰ 度病变,主要采用龈下刮治将牙周袋变浅;Ⅱ 度病变,可以做诱导组织再生术,也可以采用根向复位瓣手术;Ⅲ 度、Ⅳ 度病变,可以采用袋壁切除术或翻瓣手术。治疗关键点在于通过手术使根分叉区充分暴露,有利于菌斑控制。牙根之间过于靠拢,以及根面的凹沟和骨破坏的复杂性会增大治疗难度。该病会引起牙槽骨吸收、牙龈萎缩、根分叉区完全暴露于口腔,牙周袋发炎、溢脓,牙齿咀嚼无力、松动,甚至脱落。牙周疾病要早发现早治疗,避免病情加重后治疗效果不理想。

别称

睫状体脉络膜脱离

概述

脉络膜脱离又称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睫状体和脉络膜与巩膜之间的联系,除在巩膜突和涡状静脉处结合紧密外,其余部分都呈疏松连结,当外因使脉络膜血管扩张而产生漏出液,从而使脉络膜从巩膜上分离开来,称为脉络膜脱离。

诱发因素以眼外伤最多,包括眼球钝挫伤及较大的眼球破裂伤。其次为内眼手术,这在老年人作白内障摘出术,或抗青光眼手术及玻璃体手术后较为多见;炎症渗出和出血也可造成脉络膜脱离。

临床上脉络膜脱离依其原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按其眼底形态分为环状、小叶状和扁平型脉络膜脱离。

主要特征为浅前房、低眼压,眼底周边部出现饱满隆起,可呈球形、分叶形或环形。

治疗除查找病因外,应封闭创口、加压包扎、滴散瞳剂,在必要时应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如无效则可在巩膜上做一切口,放出脉络膜下积液,再在前房或玻璃体内注入生理盐水,以促使脉络膜复位。

脉络膜脱离多见浅前房或前房消失,如脱离长时间不能复位,前房不能形成,则可因虹膜周边前粘连,而引起继发性青光眼。后极部的脉络膜脱离,可引起后极部脉络膜脱离低眼压性黄斑病变。

症状

脉络膜脱离有哪些常见症状?

根据脉络膜脱离发生的部位,病情发展的程度可出现不同的症状:

前部脉络膜脱离在尚未累及黄斑时,本身并不导致中心视力障碍。由于晶体悬韧带松弛,有时可发生暂时性的屈光性近视,一般为 -3.00 D 至 -2.00 D,严重者可达 -7.00 D 至 -6.00 D。

后极部的脉络膜浅脱离,视力可轻度下降,并有视物变小症和小视症(成像变小)。

脉络膜脱离的并发症有哪些?

继发性青光眼。

脉络膜脱离低眼压性黄斑病变。

病因

脉络膜脱离的主要病因包括眼外伤、内眼手术、炎症及肿瘤。

眼外伤:包括眼球钝挫伤及较大的眼球破裂伤,直接损伤脉络膜大血管、睫状动脉和涡状静脉等,引起脉络膜上腔出血;

内眼手术:脉络膜血管内皮之间无紧密连接,加上其静脉血管是少量结缔组织,和单层内皮细胞构成的窦腔组成,所以一旦角膜穿孔伤,抗青光眼外引流手术等眼内手术引起眼压急剧降低,会造成脉络膜脱离;或因环扎术环扎过于靠后,涡静脉受压等原因使得脉络膜循环障碍时,极易导致脉络膜血管血浆漏出,造成浆液性脉络膜脱离,甚至血管破裂出血,引发出血性脉络膜脱离;

炎症及眼部肿瘤:表现为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引起的炎症反应,及肿瘤出血或破裂引发出血性脉络膜脱离。

哪些人容易患脉络膜脱离?

有眼外伤,炎症,肿瘤及内眼手术病史者;

抗青光眼外引流术后立即出现的浅前房或前房消失,可能是由于引流太过所致,但术后一周左右前房仍未形成,又伴有低眼压者;

白内障术后 24 小时,前房不能形成者;

在原发病的基础上视力轻度下降。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有外伤史及眼内手术史,出现视力下降,浅前房或前房消失引起继发性青光眼时,需及时就医。

其他疾病(如视网膜脱离、视网膜劈裂,以及巩膜外加压产生的嵴样隆起等)也可能出现上述症状,患者需经过检查后方能明确病因。

就诊科室

眼科

医生如何诊断脉络膜脱离?

根据有眼外伤史、眼内手术史、浅前房或前房消失、低眼压及眼底改变等情况,诊断并无太大困难,但体征不典型者,需注意与下列疾病鉴别:

脉络膜肿瘤:脉络膜脱离在检眼镜下与脉络膜黑色素瘤有相似之处,如果眼压无显著降低时容易误诊,除近期内是否有手术和外伤供参考外,B 型超声波探查与 CT 扫描所见可辅助鉴别;

视网膜脱离:本病易于与视网膜脱离鉴别。后者前房深度无太大改变,脱离面透明或半透明,呈起伏状的波形皱褶,而本病则呈光滑的深褐色,并伴有浅前房;

外伤后的低眼压病例需做房角或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以排除睫状体房角漏。

脉络膜脱离的辅助检查:

眼底镜检查:脉络膜脱离在检眼镜下,可见被涡状静脉分割成数个半球状深褐色隆起,隆起与隆起之间有峡谷样凹陷。一般发生于鼻侧和颞侧者脱离范围较大,上、下方者较小;

巩膜透照:可区别脉络膜上腔是渗出液或血液;

B 超检查:在诊断脉络膜脱离上的作用尤其突出,不但可明确定出脱离的部位,还可根据脉络膜上腔为低密度或高密度,来区分是渗出性脱离或者出血性脱离。此外,还可显示有无眼内占位,以及视网膜脱离等伴随情况;

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检查(FFA):有助于鉴别脉络膜黑色素瘤和脉络膜脱离;

吲哚青绿造影检查(ICG):鉴别视网膜色素上皮下出血与脉络膜脱离;

影像学检查: 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对诊断前部脉络膜脱离很有价值。CT 和 MRI(磁共振成像)有助于脉络膜脱离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是否有眼外伤病史?

是否有内眼手术史?

是否有视力下降症状?

症状持续加重还是维持稳定?

是否自行用过药?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什么原因导致脉络膜脱离?

需要做哪些检查可以确诊?

推荐采用什么方案治疗?

需要治疗多长时间?

能治愈吗?会复发吗?

有并发症和后遗症吗?

治疗期间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治疗

首先应针对病因治疗,在此基础上可以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散瞳、睫状肌麻痹剂等辅助治疗,并积极处理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的因素。如果病情严重,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脉络膜脱离不伴有前房消失者,不必手术。脱离大多数在数周内自行复位,可局部或全身应用激素治疗,给予阿托品眼膏扩瞳,若脱离严重并有浅前房时,可行脉络膜上腔放液术。药物不良反应包括:糖皮质激素可引起局部刺激和过敏反应,长期大量或频繁使用,可导致皮肤萎缩、胃肠道异常、骨骼异常、毛细血管扩张,也可引起酒渣样皮炎(皮损呈现丘疹样,有脓头,皮肤粗躁,外形和痤疮差不多)、口周皮炎,使人体免疫力减弱,易引起继发感染。

青光眼外引流术后 1 周,白内障术后 2~3 天,如前房消失不恢复,低眼压,检查创口无组织嵌顿、无瘘孔存在者,可加压包扎,以减少房水外流,有利于创口修复。同时静脉注射 50% 葡萄糖 40 毫升加维生素 C 1 克,每日 1~2 次,或静脉滴注甘露醇 250 毫升,每日 1~2 次,使玻璃体浓缩、晶状体-虹膜隔后移,以促进脉络膜上腔内液体吸收及前房形成。如经上述治疗 3~4 日病情无好转者,应在离角膜缘颞下侧 3~4 毫米处切开巩膜,由此向前房内注入消毒空气,防止虹膜周边前粘连。

出血性的脉络膜脱离,小量出血可参考上述药物治疗,但对于术中发生的驱逐性出血当立即闭合创口,用止血剂及高渗液治疗。

对于并发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脉络膜脱离,应从速进行手术,术前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抑制炎症物质的释放,同时扩瞳剂也是必要的,目的是预防虹膜粘连。

如系钝挫伤睫状体断离而导致脉络膜脱离低眼压者,应做睫状体复位术。

脉络膜脱离的发展和转归

脉络膜脱离经过治疗,大多数可在 1~2 周内复位,不留痕迹,对视功能不会造成严重的影响,故应积极治疗,以免产生严重的并发症。

日常注意

在生活中要特别注意自我护理,避免引起脉络膜脱离的发病因素。

有症状后,应及时就医,不要自行选用药物治疗。若治疗不及时或用药不当,会加重病情。

糖皮质激素治疗期间,应服用钙剂、钾剂及胃黏膜保护剂,以减轻药物造成的不良反应。

预防

由于本病大多因行青光眼、白内障等手术时眼压急剧下降所引起,为了避免发生此类情况必须采取下列预防措施:

术前降低眼压:如按摩眼球、球后或球周麻醉剂中加入微量肾上腺素、甘露醇静脉滴注等,尤其在抗青光眼手术时,应尽量避免在高眼压下施行手术;

切开房角时要使房水缓慢流出。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保健

男人纵欲过度有什么危害

2023-9-5 23:23:44

保健

哪些家常菜搭配吃容易致病

2023-8-11 23: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