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期白内障是什么?青年期白内障怎么办?青年期白内障症状有哪些?

畸形中央尖,是一种少见的牙齿形状发育畸形,在牙齿发育期,牙釉质向上突起增生而形成。多发于下颌第二前磨牙,多呈对称分布。本病主要发生在亚裔人群,发病率为 1%~4%,且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此病。目前认为本病的影响因素为遗传因素,主要与人种相关,如亚裔。未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注意口腔卫生、口腔牙齿外伤史等为本病的危险因素。本病无分型分期。本病早期常无明显症状,容易被患者忽视。随着时间推移,畸形中央尖因磨损导致折断后暴露牙髓,引发牙髓炎症,患者常感到阵发性疼痛。根据畸形中央尖的形态及其可能的进展方向选择不同的治疗手段;治疗的关键是及时清除易断的中央尖,并进行填充处理;若患处已发生牙髓的坏死感染,可能导致牙齿缺失,甚至感染蔓延。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发生牙髓感染、坏死及根尖炎症,牙齿缺失等,给患者带来痛苦。除保护牙齿和保持口腔清洁外,本病难以预防,目前主要针对发病后畸形中央尖的形态来采取不同的手段进行治疗。

概述

青年期白内障(adolescent cataracts)指发生在青春期的白内障。此种白内障往往有原发病的改变,多为单眼发病,也有双眼发病的。

症状

临床表现

白内障的主要症状是视力障碍,常有视力进行性减退。影响视力的程度与晶状体混浊的程度和部位有关。严重的白内障可致盲。可有眩光感,或单眼复视,近视度数增加等。

典型的混浊最早发生在晶体囊膜下。由眼前节炎症形成的虹膜后粘连附近可出现局限性的晶体前囊下混浊;由眼后节病变引起的白内障多最早出现晶状体后极部的囊膜下,此因囊膜在后极部最薄,且无上皮保护,有害物质优先从该处进入晶状体囊膜下出现灰黄色颗粒混浊。后囊膜下混浊可以合并于任何类型的后葡萄膜炎。典型的并发性白内障多从后极部囊膜下开始,混浊呈小颗粒状和囊泡状,密集成簇,形成类似蜂窝形态的疏松结构,伴随着眼部病变慢性进展过程,这种混浊变化可长期局限于后极部。

病因

由于局部营养障碍、免疫或代谢异常、眼部炎症、外伤、中毒、辐射、眼内肿瘤等各种原因,都能引起晶状体代谢紊乱,导致晶状体蛋白质变性而发生混浊。常见原因有:

1.营养代谢障碍

动物试验发现某些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与白内障形成有关,如钙、磷,维生素E、A、B2等。

2.阳光与紫外线

多年来人们已经注意到阳光参与人类白内障的形成。

3.虹膜睫状体炎

是引起青年期白内障的常见原因,典型混浊可以发生在晶状体后极部,也常见于虹膜后粘连附近。病变进展缓慢,如局部炎症得以控制,混浊可长期稳定而不发展。若虹膜睫状体炎反复发作,除广泛虹膜后粘连,常合并晶状体囊膜增厚或皱缩,有时在瞳孔区形成瞳孔膜闭,混浊开始于前囊下,常被瞳孔膜闭做遮掩而不易发现。

4.重症角膜溃疡

也可引起青年期白内障,常为前极瞳孔区混浊,呈圆锥状、囊下型。匍行性角膜溃疡可因毒素弥散伤及晶状体,或在穿孔后晶状体直接触及角膜所致。

5.眼部变性性疾病

如高度近视、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网膜脱离、以及眼内肿瘤等也是并发青年期白内障的常见原因。眼内肿瘤分泌的毒性产物可导致晶状体迅速变混浊,睫状体黑色素瘤压迫晶状体,在受压局部发生混浊。

就医

检查

可借助A型及B型超声波检查了解有无玻璃体病变、视网膜脱离或眼内肿物,亦可了解眼轴长度及脱位的晶体位置,视网膜电图(ERG)对评价视网膜功能有重要价值,单眼白内障患者为排除黄斑病变、视路疾患所致的视力障碍,可作视觉诱发电位(VEP)检查,此外亦可应用视力干涉仪检查未成熟白内障的黄斑功能。

诊断

晶状体发生变性和混浊,变得不透明,影响视力,且矫正视力在0.7以下的青年,方可诊断为青年期白内障。

治疗

青年期白内障应首先治疗原发病,如果白内障不是特别严重,可先进行药物治疗暂不做手术。因为即使做了手术,眼睛的调节能力也不能完全恢复。如果病情严重,矫正视力低于0.4,影响学习、生活、工作时再进行手术治疗。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保健

如何排出体内湿气 中医教你几个方法有哪些?

2023-8-24 23:23:44

药品

安乃近片的功效与作用-安乃近片说明书

2023-8-3 4:3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