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视神经乳头水肿是指由于颅内压增高,而引起的视神经乳头的水肿情况,其他各种原因引起的视盘水肿情况都称为视盘水肿。
由于本病多是其他疾病的继发性改变,因此无流行病学资料。
引起视神经乳头水肿的疾病包括:颅内肿瘤,非肿瘤性的神经系统疾病。引起视盘水肿的病因包括:炎症、感染、肿瘤浸润、压迫、中毒代谢等。
视神经乳头水肿分为 3 期:早期轻度的、发展完全的、晚期萎缩性视神经乳头水肿。
病情轻者,通常无症状。病程长、病情严重的视神经乳头水肿的主要的症状是短暂性的眼前发黑和视物模糊,且累及双眼。视盘水肿的主要症状是视物模糊或视力下降、色觉减退、视物范围缺损,单眼或双眼受累。
治疗方法是治疗原发病。
此病损害视功能。如果全身疾病危重,可能威胁生命。
如果能及时解除原发病,大多数视功能预后良好。视盘水肿的患者,视功能的预后与眼底的其他病变有关。
症状
视神经乳头水肿及视盘水肿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视神经乳头水肿及视盘水肿的常见症状包括:
病情轻时,患者可无任何症状。
阵发性的眼前发黑和视物模糊:是长期且严重的视神经乳头水肿的主要症状。每次发作时间短,大约持续数秒至 1 分钟,每天发作的次数不定,发作后视功能可以完全恢复。
视物模糊或视力下降、色觉减退、视物范围缺损:是视盘水肿患者的常见症状。
全身症状:视神经乳头水肿的患者,会出现头痛、搏动性耳鸣、恶心、呕吐等高颅压的表现。视盘水肿患者,由急进性高血压、糖尿病、肾炎、血液病等全身病继发的,会有伴随的全身症状。
视神经乳头水肿及视盘水肿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视神经萎缩。
病因
本病均是继发于其他疾病的。
视神经乳头水肿及视盘水肿的常见原因和危险因素有哪些?
视神经乳头水肿
颅内肿瘤:60~80% 的颅内肿瘤可以引起视神经乳头水肿。
非肿瘤性的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脓肿、脑炎、脑膜炎、脑水肿、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内血肿、巨大的动脉瘤、脑积水、脑寄生虫病、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颅骨发育畸形等。
视盘水肿
全身性疾病:如急进性高血压、糖尿病、肾炎、严重的贫血、血液系统疾病、中毒、肿瘤等。
眼眶疾病:如眼眶肿瘤、眼眶脓肿、眼眶炎症、眶内寄生虫、眼眶内囊肿、眼眶内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等。
眼球疾病:如视神经乳头炎、视神经视网膜炎、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葡萄膜炎、眼外伤后低眼压、视神经鞘膜瘤等。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出现阵发性的眼前发黑、视物模糊,可伴有头痛、搏动性耳鸣、恶心、呕吐症状,需要及时就医。
出现视物模糊或视力下降、色觉减退、视物范围缺损,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出现头痛、恶心、喷射性呕吐,需要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建议就诊科室
眼科
结合具体病情,可能需要同时前往以下的科室就诊:
肿瘤科
神经内科
神经外科
心血管内科
血液科
内分泌科
医生如何诊断视神经乳头水肿及视盘水肿?
医生根据病史、眼底检查,可明确诊断。为进一步查找原发病,需要行 CT 或核磁共振、实验室检查等。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眼底检查:眼底检查是最基本和最常规的眼科检查项目。通过此项检查,医生可判断视乳头和视盘水肿的程度,了解有无其他的眼底病变。本项检查对本病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CT 或核磁共振检查:通过颅脑的 CT 或核磁共振检查,可了解颅内有无肿瘤等占位病灶或其他异常。
实验室检查:如果怀疑视神经乳头水肿,需要行腰椎穿刺留取脑脊液,送检验科行脑脊液生化、白细胞等检查。同时,需要行血常规、血液生化等检查。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您的眼睛有哪些不适?这种不适持续多长时间了?
全身有其他不适吗?
既往的全身病和眼病的病史、用药史。
此次发病,在别的医院就诊过吗?进行治疗了吗?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为什么会得这种疾病?
病情严重吗?会失明吗?
需要治疗吗?如何治疗?治疗效果好吗?
哪些费用是医保范围内的?
我还需要到别的科室就诊吗?
治疗
治疗原发病。
药物治疗
营养神经的药物:作用是营养神经。起辅助治疗作用。常用的药物如维生素 B1、甲钴胺、腺苷钴胺等。
手术治疗
无相应的手术治疗。
其他治疗
治疗原发病:本病是由其他疾病导致的,因此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在解除了引起视神经乳头水肿的原发病之后,1~2 周后,视神经乳头的水肿会明显消退,1~2 个月后,水肿会完全消退。但如果是长期的水肿,病因消退后,视神经仍遗留永久性的损伤。积极治疗引起视盘水肿的原发病后,视盘水肿同样会逐渐消退。
疾病发展和转归
早发现、早解除病因和治疗原发病,大多数视功能预后良好。全身的预后则与原发病有关。
日常注意
日常注意需注意保护眼睛,遵医嘱定期复查。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生活及用眼习惯: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环境舒适,清洁。
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用眼。
戒烟、戒酒。
保护眼部,避免眼部受伤。
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
饮食:进食富含维生素、纤维素的食物,并防止便秘。避免刺激性的食物。
定期复查:患者要严格遵医嘱定期复查。
其他:家人在情感上多关心、多陪伴,给予足够的家庭支持。
预防
早期诊断并治疗原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