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小儿胱氨酸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是由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及空肠黏膜对二碱基氨基酸(包括赖氨酸、精氨酸、鸟氨酸)及胱氨酸等转运障碍,胱氨酸结晶沉积在肝、脾、骨髓、周围血中白细胞、淋巴结、肾及角膜中,致肾小管和肾小球功能损伤,最后发展成尿毒症。
本病罕见,主要发生在儿童和婴儿;每 10 万人中有 1~2 人患胱氨酸病,在一些北欧地区发病率较高,其中小儿胱氨酸病最严重,占所有病例的 95%。
本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当父母双方均为致病基因携带者时,孩子有较高的患病风险),病因是基因突变导致基因编码的胱氨酸转运蛋白的缺陷。危险因素主要为遗传。
本病的主要症状包括生长停滞、呕吐、多尿、多饮、畏光、头疼、眼睛烧灼感等。
本病为遗传性疾病,无根治办法,主要防治胱氨酸结石的形成及其并发症;治疗的关键是防治尿路感染、梗阻等各种并发症;治疗的难点是本病呈进行性发展,无法阻止终末期肾病的发生。
本病若不及时处理,可发生脱水、代谢紊乱(低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贫血、营养障碍、佝偻病,大多数患者晚期都不可避免地发生肾功能衰竭。
早期使用半胱氨酸,可延缓肾功能损害。
症状
多于出生后 6 个月左右发病,最初症状有多尿、烦渴、多饮、便秘、呕吐、拒食、消瘦等。1 岁时表现生长停滞、佝偻病(夜哭、出汗、烦闹、枕秃、方颅、“鸡胸样”畸形等)、酸中毒和普遍性近曲小管功能异常(范可尼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多尿、多饮、烦渴、脱水、便秘、拒食、发热、肌无力、软瘫、消瘦、发育障碍。患者肤色白皙,毛发呈淡黄色。大多数在数岁内发生严重畏光。
小儿胱氨酸病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多尿、烦渴、多饮:患者小便增多,严重时可出现皮肤干燥、眼窝凹陷等脱水表现,容易口渴,每日饮水量多于同龄儿童。
便秘、呕吐、拒食、消瘦:肠蠕动减慢,排便减少,呕吐物多为摄入的食物,患者食欲减退,拒绝进食,长期发展可出现营养不良、消瘦。
生长停滞、发育障碍:身材矮小、体重减轻。
夜哭、出汗、烦闹:神经兴奋性增高的表现,汗多刺激头皮而摇头(可引起枕秃),易激惹,烦躁不安。
枕秃、方颅(头颅额部前凸,颞部向两侧凸出,头顶部扁平呈方形)、“鸡胸样”畸形(胸骨和邻近的软骨向前突起)。
发热、肌无力、软瘫:发生尿路感染时可出现发热;肾小管损伤后,尿钾增加,血液中的钾离子降低,进而引起四肢肌无力、软瘫。
肤色白皙、淡黄色毛发:头发呈淡黄色,皮肤发白,与肾小管损害有关。
畏光、眼睛烧灼感:角膜因胱氨酸晶体沉着而出现畏光,对光线较为敏感,在 16 个月时即可出现,可伴有头疼、眼睛烧灼感和瘙痒感。
小儿胱氨酸病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脱水;
代谢紊乱(低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
贫血;
营养障碍;
佝偻病;
肾功能衰竭。
病因
小儿胱氨酸病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当父母双方均为致病基因携带者时,孩子有较高的患病风险)疾病,位于 17p13 的胱氨酸病基因突变,导致胱氨酸病基因编码的胱氨酸转运蛋白的缺陷,最终引起胱氨酸在溶酶体膜上转运障碍。
哪些人容易患小儿胱氨酸病?
遗传:家族中有人患有此病。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多尿、烦渴、多饮。
便秘、呕吐、拒食、消瘦。
生长停滞、发育障碍。
夜哭、出汗、烦闹、枕秃、方颅(头颅额部前凸,颞部向两侧凸出,头顶部扁平呈方形)、“鸡胸样”畸形(胸骨和邻近的软骨向前突起)。
发热,肌无力,软瘫。
肤色白皙,淡黄色毛发。
畏光,眼睛烧灼感。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一般无此情况。
建议就诊科室
儿科
眼科
医生如何诊断小儿胱氨酸病?
当医生怀疑是小儿胱氨酸病时,将通常根据遗传史及生长停滞、多尿、畏光等临床表现,结合裂隙灯显微镜检查、CTNS 基因突变检测等检查诊断。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尿常规:目的是粗略评估尿液胱氨酸排泄量。
尿胱氨酸结晶检查:目的是寻找尿液中有无胱氨酸结晶。
氰化硝普盐试验:目的是判断尿液中有无胱氨酸。
眼科裂隙灯显微镜检测:可以观察结膜、角膜和虹膜的病变情况。
胱氨酸病基因突变检测:检测基因突变情况以便验证诊断。
泌尿系 B 超、X 线平片:可辅助判断泌尿系有无结石。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父母是否有类似的疾病史?
出现生长停滞、多尿、畏光等症状多久了?症状有无加重?
是否到外院就诊过?是否治疗过?怎么治疗的?效果如何?
做过哪些检查?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能否治愈?哪种治疗方法最好?
为什么会有这些症状?
会不会影响智力?影响多大?
会不会复发?还会有更严重的症状出现吗?
还需要做哪些检查?
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有什么不能做的?
治疗
本病为遗传性疾病,无根治办法。主要防治胱氨酸结石的形成及其并发症。
药物治疗
青霉胺:减少尿中游离的胱氨酸,同时又与胱氨酸作用生成可溶性半胱氨酸-青霉胺二硫化合物从尿中排出,故能防止结石形成。
碱化尿液药:可以碱化尿液(使尿液酸值>7.5),增加胱氨酸溶解度,防止结石形成;代表药物如枸橼酸钠或碳酸氢钠。
维生素 D:提高机体对钙、磷的吸收。适用于佝偻病患者。
手术治疗
肾移植术:目的是挽救患者生命,提高生活质量。术后症状改善,生长恢复。适用于终末期肾病(尿毒症)患者。
其他治疗方法
体外冲击波碎石:粉碎结石,利于排泄。
透析疗法:清除血液中的代谢产物及毒物,适用于终末期肾病患者,可使其继续生存,并为肾移植做准备。
疾病发展和转归
小儿胱氨酸病若及时治疗,可有效防治胱氨酸结石形成及减少尿路感染、梗阻等各种并发症,延缓肾功能损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无法阻止终末期肾病的发生。
若不及时处理,可发生脱水、代谢紊乱(低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贫血、营养障碍、佝偻病,超过 90% 患者在 10 岁左右都不可避免地发生终末期肾病,超过 80% 的患者在 14 岁前进行肾脏替代治疗(肾脏透析);本病预后不良,多于青春期前发展成尿毒症而死亡。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术后护理注意事项:术后应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挤压或打折弯曲,记录引流液的性状及量,若引流量为血液且每小时 50 毫升,应及时告知医生。
用药注意事项:患者需注意不良反应,若出现皮疹、发热、关节痛、骨髓抑制(受伤后易出血且出血不易止住、免疫力低下易感染)、肾病综合征(无力、面色苍白、全身水肿)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定期复查:术后 2 周在门诊复查一次,主要复查尿常规、肾功能、泌尿系彩超等,依伤口愈合情况拆线,根据门诊复查情况决定下一次复查时间。
饮食
手术患者:若主诊医生无特殊要求,术后 6 小时开始少量进食稀饭或米汤,若无恶心呕吐等不适,可增加饮食量,并逐步转为日常注意饮食。
普通患者:建议少食富含蛋氨酸的食物,如肉类、鸡蛋、乳制品、坚果、种子和豆类等。
运动:
手术患者:术后第 1 天若全身情况及精神状态良好,可考虑活动,首先床旁坐一会,若无头晕心慌等不适,可下床活动,建议在看护的情况下短距离行走,15~20 分钟即可,根据个人情况适当增加活动量;也可以在床上活动肢体。
非手术患者:根据个人身体状况,每周可锻炼 4~5 次左右,每次 30 分钟左右,可进行如散步、慢跑、游泳等运动。
其他:每天摄水量至少在 4 升以上,使尿胱氨酸浓度稀释,以防止尿浓缩时析出胱氨酸结晶。
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避免近亲结婚。
若家中父母患有该疾病,子女应重点监测,行 CTNS 基因突变检测。
做好婚前体检,如传染病筛查、生殖系统检查、询问疾病家族史等,做好遗传病咨询工作。
孕妇尽可能避免危害因素,如烟雾、酒精、药物、辐射、有毒有害重金属等。妊娠期做好产前保健,进行系统的出生缺陷筛查,包括定期的超声检查、传染病筛查等,必要时还要进行染色体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