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婴儿型血管瘤,草莓状血管瘤,草莓痣
概述
眼部毛细血管瘤是一种先天性的良性肿瘤。
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又名婴儿型血管瘤,人群发病率约为 1%~2%。
本病是一种先天发育的异常,血管在形成过程中每个阶段均可发生肿瘤。
根据发病部位可分为:眼睑毛细血管瘤、眼眶毛细血管瘤、结膜毛细血管瘤、视网膜毛细血管瘤及视乳头毛细血管瘤。
根据肿瘤大小、发生部位和进展情况的不同,可出现上睑下垂、弱视、斜视、散光、眼球突出、视力减退及眼球运动障碍等症状。
如肿瘤范围小,可单纯观察;如引起并发症,可考虑保守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少数病例,可考虑放射或手术治疗。
可引起上睑下垂、弱视、斜视、散光、眼球突出、视力减退及眼球运动障碍等症状。
由于毛细血管瘤是一种先天性疾病,目前尚无明确的预防方法。
症状
眼部毛细血管瘤是一种先天性的良性肿瘤,几乎不会发生恶变,也很少影响眼部以外的组织。根据肿瘤的生长位置不同和范围大小,可出现上睑下垂、弱视、斜视、散光、眼球突出、视力减退及眼球运动障碍等症状。
眼部毛细血管瘤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根据毛细血管瘤发生部位和大小的不同,其症状有所不同。
眼部毛细血管瘤多发生于婴儿出生后的 3 个月内,随后的 3 个月增长较快,尤其是原发于眼睑皮肤者,有时 1~2 个月内即可波及大部分眼睑和面颊部,多数患者于 1 岁之后病变停止,且有自发消退倾向。
眼睑表层毛细血管瘤的发生仅限于真皮内,多开始于上睑内侧皮下,多发生于出生后的 1 个月以内,随后的 1 个月发展较快,可单发于眼睑皮肤,也可多发见于身体其他部位。肿瘤形状不规则,边界清楚,稍隆起,呈鲜艳的深红色,表面有许多小凹陷,如同草莓样,故名草莓痣或草莓状血管瘤。病变较小者仅呈点状,大者可波及全眼睑及颜面部,以手指压迫可褪色,手指离去后又恢复红色,轻度擦伤和搔抓可引起出血。病变自行消退过程中,首先血管瘤变薄,中央部出现正常皮肤或放射状褪色斑,自发消退后一般不影响外观。
眼睑深层毛细血管瘤常侵犯眼睑深层及眶隔之后,也有少数病例的病变限于眶内周围及中央间隙,多发生于上睑内侧,局部肥厚或扁平隆起,皮肤或结膜透见紫蓝色肿物,哭闹时肿物增大,颜色更为明显,扪诊肿瘤表面光滑,边界不清楚。若肿瘤发展可致全上睑软性肿大,睑裂闭合,上睑不能上举,遮盖瞳孔,影响视觉发育。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弱视和斜视。
眼眶毛细血管瘤多位于眶内上象限,向前推移眶隔可致上睑前隆,眼球向下移位。
若肿瘤位于眼眶深部,往往出现进展较快的眼球突出、肿胀、视力减退和眼球向肿物方向运动障碍。
若累及结膜,结膜毛细血管瘤可表现为反复性结膜出血。
眼部毛细血管瘤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眼部毛细血管瘤引起的并发症主要与瘤体增大占位有关。
常见并发症包括:
上睑下垂,引起弱视、斜视、散光等。
眼球运动障碍,复视(指两眼看一个物体时感觉为两个物像的异常现象)等。
眼球突出。
压迫视神经,视神经萎缩。
病因
眼部毛细血管瘤是一种先天发育异常所导致的良性肿瘤,是血管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多种细胞成分构成的多源性肿瘤。
眼部毛细血管瘤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该肿瘤是一种先天发育异常所导致的良性肿瘤。
血管的形成,从单一的内皮细胞至大动、静脉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每个阶段均可发生肿瘤。
毛细血管瘤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形成的管腔,和血管外皮细胞构成,常被视为迷芽瘤(在胚台发育过程中,体内某些组织可离开其正常部位,而到一些不该存在的部位,称组织异位或迷芽,该迷芽组织形成的肿块作称迷芽瘤)。
就医
家长发现孩子眼睑有红色、紫蓝色肿物,哭闹时肿物有所增大,或成人出现眼球突出、眼球移位、视力下降时,需于眼科门诊就诊。就诊时医生会根据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发现儿童眼睑有红色、紫蓝色肿物,哭闹时肿物有所增大。
出现眼球突出、眼球移位或眼球运动障碍。
视力下降,视野缺损。
建议就诊科室
眼科
医生如何诊断眼部毛细血管瘤?
表浅的眼部毛细血管瘤容易通过临床表现进行诊断,深部的肿瘤则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超声图像与组织学改变相对应,毛细血管瘤为一种浸润性病变,间质少,B 型超声显示病变形状不规则,边界不清楚。超声还显示肿瘤的侵犯范围和深度,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发现供血血管及肿瘤内循环情况,显示为弥漫性红蓝血流,以及快速流动的动脉频谱图,是一种特征性超声表现。
CT 平扫或增强扫描:皮下毛细血管瘤显示眼睑肿胀和密度增高;位于眼球和骨壁之间的病变,轮廓较清,形状不规则,或分叶状,与眼球分界不清,增强扫描可强化。
MRI(磁共振成像):可以更清楚的显示肿瘤轮廓,需要手术的患者,术前应进行 MRI 检查。
术后病理
肉眼观察缺乏囊膜,实质呈灰白色颗粒状,易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确认肿瘤的性质及类型,排除其他类型的眼眶肿瘤。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什么时候发现孩子出现眼部肿物的?
肿物生长迅速吗?
孩子哭闹时肿物是否有明显增大?
眼部是否有突出?视物是否出现重影?
最近是否出现明显的视力下降?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为什么会长眼部毛细血管瘤?
是恶性的吗?需要立即治疗吗?可以自行消退吗?
需要做哪些检查?
推荐采用什么方案治疗?
治疗期间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术后存在并发症和后遗症吗?
能治愈吗?会复发吗?以后如何预防再次发生?
治疗
根据毛细血管瘤的生长位置和发展快慢,可选择不同治疗方法。
观察
在眼睑肿瘤较小,发展较慢或停止,不影响视力或外观的情况下,可不予任何治疗,静待其自行消退。
药物治疗
对于体积不是很大的眼睑毛细血管瘤,根据具体病情,可以尝试性地采用局部药物注射治疗。常用的药物有:
皮质类固醇疗法:可口服或肿瘤内注射皮质类固醇。
硬化剂瘤内注射:用于肿瘤较小的皮下病变。
抗癌药瘤内注射。
冷冻和激光照射
用于发生在眼睑表层的,体积较小的毛细血管瘤。
放射治疗
小剂量放射治疗对防止肿瘤增长,促使病变萎缩,有肯定效果。
手术治疗
毛细血管瘤无囊膜,与正常结构界限不清,且手术出血较多,广泛切除易损伤功能结构,除非以上治疗方法不能实行或无效;眼睑遮蔽瞳孔影响视觉发育;眼球突出、角膜暴露;压迫视神经、视力减退,具有以上情况才考虑手术切除。
根据具体病情,在保留眼部相关组织功能的情况下,尽可能对肿瘤组织进行切除,以改善病情,降低复发率。
如肿瘤边界未能完全切除,在术中冷冻可避免复发。
疾病发展和转归
眼部毛细血管瘤是良性肿瘤,有些患者在生长过程中可自行消退。
日常注意
对于暂时无须进行治疗的儿童,家长应注意观察肿瘤的生长速度,决定手术时机。
家长可用笔画出肿瘤的直径,用尺子测量并记录,每三个月做一次测量,如果发现囊肿生长过快或引起并发症,则应考虑进行治疗。
患者也可以每 3~6 个月进行门诊随诊,由医生观察肿瘤是否发展,决定是否施加进一步干预。
预防
眼部毛细血管瘤是一种先天性疾病,目前没有明确的预防方法,与母亲孕期的饮食、用药等因素没有明确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