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骨骨髓炎是什么?颌骨骨髓炎怎么办?颌骨骨髓炎症状有哪些?

非闭塞性急性肠缺血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肠系膜主干动静脉非器质性闭塞以致肠管缺血和坏死的疾病。常有确切的急性肠缺血的表现,却看不到肠系膜血管有明显的阻塞,多见于动脉硬化的患者,因心衰、心肌梗死或脑外伤等引起循环血量不足,血管收缩和肠缺血,从而导致肠黏膜乃至肠壁深层发生缺血坏死。本病系致命性疾病,早期诊断困难,预后决定于基础病严重程度及开始治疗时间。

概述

因颌骨受感染而引起的一种疾病,累及范围常包括骨膜、骨皮质以及骨髓组织,常见的有化脓性颌骨骨髓炎,婴幼儿骨髓炎以及放射性骨髓炎。颌骨骨髓炎可分为化脓性、特异性、放射性等几种。临床上以化脓性颌骨骨髓炎最为多见。颌骨骨髓炎的感染来源主要有三种途径,即牙源性、损伤性及血源性。

症状

临床表现

1.急性颌骨骨髓炎

发病急剧,全身症状明显。局部先感病源牙疼痛,迅速延及邻牙,导致整个患侧疼痛并放散至颞部。面部相应部位肿胀,牙龈及前庭沟红肿,患区多个牙齿松动。常有脓液自牙周溢出。下颌骨骨髓炎,因咀嚼肌受侵、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张口受限。下牙槽神经受累时,可有患侧下唇麻木。上颌骨骨髓炎多见于新生儿、婴儿,感染来源常为血源性。其局部表现为眶下部明显红肿,并常延至眼周致眼睑肿胀。后期可在内眦、鼻腔及口腔穿破溢脓。

2.慢性颌骨骨髓炎

急性颌骨骨髓炎如未能彻底治疗,可转为慢性。常见的原因是单纯采用药物保守治疗,脓液自行穿破,引流不畅。慢性颌骨骨髓炎期间,急性症状大部消退,全身症状已不明显,疼痛显著减轻。局部纤维组织增生、肿胀、发硬。瘘管经常溢脓,甚至排出小块死骨。病变区多个牙松动,龈袋溢脓。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或引流不畅时,可急性发作。

并发症

后期可在内眦、鼻腔及口腔穿破溢脓。如拖延日久,可致消瘦、贫血、身体衰弱。

病因

颌骨骨髓炎的感染来源主要有三种途径,即牙源性、损伤性及血源性。血源性颌骨骨髓炎较少见,主要发生于小儿。牙源性颌骨骨髓炎多见,我国由于医药条件的改善,牙源性颌骨骨髓炎发病率已大为下降。牙源性颌骨骨髓炎与下颌骨皮层骨骨质致密、周围有肥厚肌肉及致密筋膜附着,髓腔脓液积聚不易穿破引流等因素有关。

就医

检查

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局部检查,可行X线片检查明确诊断。

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白细胞比例增大。已形成脓肿时,从脓肿中心穿刺可抽出脓液。

诊断

颌骨骨髓炎除早期外一般诊断并不困难。诊断除依靠全身及局部的症状外,X线的检查也很重要。但其在炎症早期并没有诊断价值。一般在发病后10天左右,X线片上可显出骨质有斑点状,蜂窝状的透光区。晚期X线片上可见有显著的骨质损坏,大块死骨形成或多数游离的碎小死骨块出现。病程较长的年轻患者在死骨周围常可见到有新骨形成,此种现象一般称为“包壳”。

鉴别诊断

慢性期的X线诊断在上颌骨应注意与上颌窦癌,在下颌骨应与中心性癌相鉴别,骨质增生型的边缘性骨髓炎应与骨肉瘤及骨化性纤维瘤等相鉴别,必要时应作活体组织检查。

治疗

及时治疗冠周炎、尖周炎等牙源性感染,对预防发生颌骨骨髓炎有积极意义。如已形成骨髓炎,在急性期应予彻底治疗以免转为慢性。

急性颌骨骨髓炎的全身治疗与颌周蜂窝织炎相同,主要为增强机体抵抗力、药物控制感染(甲硝唑、螺旋霉素)。局部治疗重点在于及时切开引流,拔除病源牙。

慢性颌骨骨髓炎时应努力改善机体状况,保持引流通畅,及时拔除病源牙,彻底清除病灶、刮治或摘除死骨。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药品

美索巴莫片的功效与作用-美索巴莫片说明书

2023-8-3 7:57:52

药品

羚竺散的功效与作用-羚竺散说明书

2023-8-3 4:3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