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骨性Ⅱ类错牙合
概述
上颌前突是指侧面观面中部 1/3 相对突出,原因是上颌骨相对颅骨和下颌骨,在矢状向长度较大,造成面部不协调,影响咬合功能和容貌美观。
面部的骨骼结构存在比例关系,在颅面复合体中,相对于颅骨和下颌骨,上颌骨的位置和长度都有标准测量值,当测量值超过平均值一倍标准差时,就称为上颌前突。
上颌前突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上颌骨前突伴随上前牙唇倾,上下前牙之间的水平向距离加大,牙齿突出于口唇之外,称为安氏 Ⅱ 类 1 分类错(牙合)。另一种是上颌骨前突伴随上前牙舌倾,上下前牙之间的水平向距离并不大,往往前牙垂直向的咬合过深,上前牙完全覆盖下前牙,称为安氏 Ⅱ 类 2 分类错(牙合)。
在生长发育高峰期前和高峰期,上颌前突的治疗主要是控制上颌骨生长,促进下颌骨生长。通常,10~12 岁前,主要采用功能性矫治器进行矫治;生长发育已经停止的、轻中度成年患者,可采取上颌减少牙数的方式应用矫治器代偿性治疗,重度成年患者,可采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
上颌前突可影响前牙切割功能,影响发音及容貌美观,严重者容易出现颞颌关节综合征。
症状
主要表现为侧面观面中部 1/3 相对突出,安氏 Ⅱ 类 1 分类错(牙合)患者上前牙唇倾,安氏 Ⅱ 类 2 分类错(牙合)患者上前牙舌倾,常伴上牙列拥挤。
上颌前突的主要症状有哪些?
安氏 Ⅱ 类 1 分类错(牙合)患者上前牙唇倾,上牙列常有散在间隙,上下前牙间水平距离超过 3 mm,下唇常卷曲于上下前牙之间,自然放松状态口唇不能闭合,开唇露齿,口唇用力闭合时颏部肌肉紧张出现颏靥窝。垂直向下前牙过度伸长,下前牙可能咬伤上腭舌侧的黏膜,当上下前牙距离过大时会有发音障碍。
安氏 Ⅱ 类 2 分类错(牙合)患者上前牙舌倾,常伴有上牙列拥挤,典型表现为上颌中切牙舌向倾斜,两个侧切牙因间隙不足被挤到牙弓外,向唇侧突出。垂直向下前牙过度伸长,上牙完全覆盖下牙,软组织侧貌常表现为面下部 1/3 垂直向距离短。
安氏 Ⅱ 类错(牙合)患者容易伴随“露龈微笑”,即微笑时上颌牙龈暴露过多。
上颌前突患者的常见症状包括:
上颌骨前突,面中部 1/3 突出;
上前牙唇倾,有散在间隙;
上前牙舌倾,伴随上牙列拥挤;
下颌后缩,颏部不发达;
口唇不能自然闭合;
口唇闭合时,颏部皮肤表面出现颏靥窝。
病因
上颌前突的病因主要包括家族遗传性和环境因素两方面。
上颌前突的常见病因有哪些?
遗传因素:面部骨骼结构有很强的遗传特征,有些患者在乳牙期就有表现,随着生长发育,牙齿替换,遗传特征表现的越来越明显。
环境因素:
不良口腔习惯,如儿童啃手指、咬下唇;长时间使用安慰奶嘴;奶瓶喂养姿势不当等。
鼻咽部炎症导致气道不畅,引发口周及面部肌肉力量不平衡,长期作用造成上颌骨过长,如腺样体肥大等。
生长发育期面部外伤导致下颌发育不足。
哪些人容易出现上颌前突?
家族中有上颌前突患者的儿童,容易随生长发育表现出上颌前突的面部骨骼特征。
有口腔不良习惯的儿童,早期是牙齿问题,随着年龄增长,不良的口周肌肉力量可导致上颌骨过度发育,最终发展为上颌前突。
腺样体肥大患儿,容易出现上颌前突、下颌腺样体面容。
就医
正常咬合上前牙应在下前牙唇侧 3 mm 左右,如果发现儿童上下前牙间距过大,或者下前牙咬伤上颌腭侧牙龈,应及时就医。
哪些情况需及时就医?
上前牙突出于口唇外,口唇不能自然闭合。
上下前牙水平向距离过大,前牙切割困难或发音不清。
咬合时上前牙完全盖住下前牙,从正面看不到下前牙。
儿童上唇过于突出或上颌过于膨隆。
建议就诊科室
口腔正畸科。
医生如何诊断上颌前突?
口腔检查:检查磨牙关系、前牙覆(牙合)覆盖、上下牙齿的排列等口腔情况。
面部软组织检查:包括肉眼检查,拍摄面部正面、侧面、45° 角的照片,分析鼻唇沟、鼻底与上唇的软组织夹角、颏部位置、面部 H 线等指标。
X 线检查:一般正畸治疗前都需拍摄头颅侧位片和全口曲面断层片,并进行 X 线头影测量。对颅面部的标志点进行测量,SNA 角代表上颌骨位置,SNB 角代表下颌骨位置,SNA 角与 SNB 角的差值 ANB 角,反映上下颌骨之间在矢状向的位置关系。
锥形束 CT:又称 CBCT,三维空间反映上下颌骨之间的位置关系,包括颞下颌关节的形态和位置。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患者自身认为牙齿排列和容貌存在哪些问题?
家族中有上颌前突的亲属吗?
生长发育期有没有咬下唇、舔上牙、啃手指等不良习惯?
儿童时期是否有腺样体肥大,有无慢性鼻炎等导致夜间张口呼吸的情况?
自身对正畸治疗的期待目标是什么?
拔牙矫治能否接受?
如果骨性畸形严重,正颌手术能否接受?
患者可以询问医生哪些问题?
口唇前突是牙齿源性的还是骨源性的?
是否需要拔牙治疗?
选择哪种矫治器治疗最适宜?
正畸治疗期间,需要患者及家长进行哪些配合?
此外,关于正颌手术的相关问题,可以询问口腔颌面外科医师。
治疗
应选择口腔正畸医院治疗。
乳牙期或替牙期治疗
主要是去除影响面部骨骼发育的不良因素,诱导颌骨向正常方向发育。
不良习惯破除器
唇档丝矫治器:上颌活动矫治器的双曲唇弓上焊接唇档丝,可以用唇档丝支开下唇,避免下唇对上前牙产生唇向压力,对下前牙产生舌向压力。
舌刺:在上颌活动矫治器的腭侧基托放置舌刺,防止吐舌的不良习惯,避免舌肌对上前牙的不良压力,防止上前牙唇倾。
功能性矫治器
MRC 矫治器:是一种将上下颌连在一起的塑胶矫治器,带入后可以通过调整下颌位置,改善上下颌骨的位置关系,利用口周肌肉的力量改善上前牙唇倾,制约前突的上颌骨发育,促进后缩的下颌骨发育。
斜面导板矫治器:在上颌活动矫治器的舌侧加一个塑料的斜面导板,诱导下颌前伸,利用口周肌肉的力量改善上前牙唇倾,制约前突的上颌骨发育,促进后缩的下颌骨发育。
Frankel Ⅱ 型矫治器:是功能性矫治器的一种,可以诱导下颌向前,同时有颊屏可以避免颊肌对牙弓宽度的制约,口周肌肉的力量制约前突的上颌骨发育,促进后缩的下颌骨发育。
Twin block 矫治器:包括上颌和下颌矫治器两部分,利用后牙颌垫使下颌处于被动牵伸的位置,同样利用口周肌肉的力量制约前突的上颌骨发育,促进后缩的下颌骨发育。
各种颌骨矫形装置
以颅骨为支撑,通过口外弓和弹力牵引制约上颌骨的发育,比较常用的是 Activater+口外弓矫正装置。
恒牙期治疗
利用各种正畸矫治器,包括上颌牙齿减数等方式代偿治疗轻度或中度上颌前突颌骨畸形。比较常见的拔牙方式为拔除上颌两个第一双尖牙,下颌不减数或者下颌拔除 2 个第二双尖牙。
严重上颌前突患者可以在 18 岁后进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首先正畸门诊解除牙齿的排列问题,正颌手术解除颌骨的严重不调,再者,术后正畸精细调整牙齿咬合,建立良好的咬合关系。
疾病发展和转归
生长发育期的儿童,早期去除不良习惯,戴用功能性矫治器可以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如果没有遗传因素,成年后个别可以达到正常(牙合)。
若存在遗传因素,早期干预可以避免不良的口周肌肉力量导致畸形进一步加重,但矫形治疗对颌骨的治疗效果不可预测。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是根本解除骨性上颌前突的方法,但手术存在风险,选择需谨慎。
轻度和中度骨性上颌前突,可以通过上颌牙齿减数的正畸治疗方法,代偿上下颌骨的长度不调,达到基本满意的面部软组织侧貌。
日常注意
上颌前突患儿可在 3、4 岁时就出现症状,应及时就医。
早期骨骼畸形的矫形治疗需患者及家长配合,坚持每天戴用矫治器 12~16 小时。
12 岁替牙完成后,常规正畸治疗期间要遵医嘱,定期复诊,保持口腔卫生。
预防
喂养期间避免不良喂奶方式,奶瓶要与婴儿面部垂直,避免过长时间使用安慰奶嘴。
防止儿童有啃手指、咬下唇的不良习惯,如有发现,及时口腔正畸门诊就医。
保证儿童呼吸道畅通,如有开口呼吸,应及早到耳鼻喉科检查治疗。
生长发育期,家长要注意观察儿童的面部结构是否有牙齿外凸、开唇露齿等情况,及时找口腔正畸医师检查,早期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