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前突是什么?下颌前突怎么办?下颌前突症状有哪些?

乳头乳晕湿疹样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乳腺癌,又称佩吉特病(Paget病),占乳腺癌比例为1%~5%,高发年龄段为50~54岁。

别称

地包天,月牙形脸,骨性Ⅲ类错(牙合)

概述

下颌前突(mandibular protrution)指,侧面观面中部 1/3 相对凹陷,原因是下颌骨在矢状向发育过长,有些患者兼有上颌骨发育不足,造成面部不协调,侧面观鼻旁侧凹陷,面部呈月牙形,下前牙突出在上前牙的前方,影响咬合功能和容貌,严重者影响发音。

面部的骨骼结构存在比例关系,在颅面复合体中,相对于颅骨和下颌骨,上颌骨的位置和长度都有标准测量值,一般用 ANB 角显示,当 ANB 角为负值时,称为骨性下颌前突,也称为骨性 Ⅲ 类错(牙合)(念 hé,“咬合”的意思)。

下颌前突一般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上颌骨发育不足,下颌骨的长度基本正常(这并不是严格定义的下颌前突,但临床上很多患者因面中部软组织凹陷、不美观来就诊),前牙反(牙合);第二种是上颌骨发育基本正常,下颌骨过长,前牙反(牙合);第三种是既有上颌骨发育不足又伴随下颌骨过长,前牙反(牙合)。

生长发育高峰期前及高峰期,下颌前突的治疗主要是促进上颌骨生长,制约下颌骨生长。一般 10~12 岁前,主要是使用功能性矫治器进行矫治;生长发育已经停止的、轻中度成年患者可以采取减少下颌牙数的方式,应用常规矫治器代偿性治疗,重度成年患者可以采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

下颌前突可影响前牙切割功能,影响发音及容貌美观,严重者常伴有面部偏斜,容易出现颞颌关节综合征。

症状

侧面观,面下部 1/3 相对突出,前牙甚至不能咬合,有些患者伴随面部偏斜,鼻旁侧凹陷,下颌平面倾斜角度大,前牙开(牙合)。

下颌前突的主要症状有哪些?

侧貌:软组织侧貌表现为面中 1/3 相对凹陷,相当一部分患者伴随下颌偏斜,鼻旁侧凹陷,下颌平面倾斜角度大。

咬合: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的咬合关系在三维空间都可能出现异常。矢状向磨牙呈近中关系,前牙反(牙合),上前牙往往代偿性唇倾,下前牙舌倾;垂直向下颌平面角大的患者多伴有前牙开(牙合),下颌平面角小的患者往往表现为前牙反(牙合)且深覆(牙合);冠状向由于上颌宽度不足,后牙可能出现反(牙合)。

功能:当上下前牙距离过大时,会有发音障碍,前牙失去切割功能。

下颌前突患者的常见症状包括:

下颌骨前突,面中 1/3 凹陷;

上前牙唇倾,有散在间隙;

下前牙舌倾,伴随下牙列拥挤;

下颌平面角大的患者多伴有开(牙合);

下颌平面角小的患者往往表现为前牙反(牙合)且深覆(牙合);

冠状向由于上颌宽度不足,单侧或双侧后牙反(牙合);

口唇不能自然闭合;

发音存在问题。

病因

下颌前突的病因主要包括家族遗传性和环境因素。

下颌前突的常见病因有哪些?

遗传因素

面部骨骼结构有很强的遗传特征,下颌前突的患者家族中多有亲属有类似面部特征,有些患者在乳牙期就表现为乳牙反(牙合),也有些患者在替牙期后才出现反(牙合),随着生长发育,牙齿替换,遗传特征表现越来越明显。

环境因素

喂养姿势不当:奶瓶过度直立,婴儿被迫下颌过度前伸,久而久之导致乳牙反(牙合),牙齿反(牙合)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导致面部骨骼长期受到异常肌力作用,而出现上下颌骨长度异常。有些乳牙反(牙合)患者在 3 岁左右就表现出明显的面部中 1/3 凹陷。

替牙期:个别牙齿的咬合异常没有及时纠正,导致面部骨骼长期受到异常肌力作用,而出现上下颌骨长度异常。

不良口腔习惯:如儿童啃手指,咬上唇等,异常肌力造成前牙反(牙合)。由于前牙反(牙合),上颌骨向前的发育受到制约,而下颌骨的发育又由于上颌骨的推动而过度生长,久而久之由牙源性反(牙合),发展为骨性反(牙合)。

鼻咽部炎症:导致气道不畅,如扁桃体肥大等,患儿下颌被迫过度前伸,引发口周及面部肌肉力量不平衡,长期作用造成下颌骨过长。

下颌前突的易患因素有哪些?

家族中有下颌前突患者的儿童,随生长发育,容易表现出下颌前突的面部骨骼特征,下颌前突有明显的家族遗传特性。

有不良口腔习惯的儿童,早期牙源性前牙反(牙合)没有得到及时纠正,随年龄增长,不良口周肌肉力量导致下颌骨过度发育,最终发展为骨性下颌前突。

扁桃体肥大的患儿容易出现下颌前突,原因是严重扁桃体肥大导致患儿气道不畅,患儿习惯性前伸下颌以使气道通畅,久而久之导致前牙反(牙合),下颌前突。

就医

如果发现儿童出现前牙反(牙合),应及时就医。

哪些情况需及时就医?

发现前牙反(牙合);

有不良口腔习惯,如咬手指、咬上唇、啃铅笔等不能戒除。

建议就诊科室

口腔正畸科

医生如何诊断?

口腔检查:检查磨牙关系,前牙覆(牙合)覆盖,上下牙齿的排列等口腔情况。

面部软组织检查:包括肉眼检查,拍摄面部正面、侧面、45° 角的照片,分析鼻唇沟、鼻底与上唇的软组织夹角,颏部位置,面部 H 线等指标。

X 线检查:一般正畸治疗前都需拍摄头颅侧位片和全口曲面断层片,并进行 X 线头影测量。对颅面部的标志点进行测量,SNA 角代表上颌骨位置,SNB 角代表下颌骨位置,SNA 角与 SNB 角的差值 ANB 角,反映上下颌骨之间在矢状向的位置关系。当 ANB 角为负值时,说明上下颌骨存在矢状向不调,结合其他指标,医生可判断下颌是否前突。

锥形束 CT:又称 CBCT,三维空间反映上下颌骨之间的位置关系,包括颞下颌关节的形态和位置。CBCT 在矢状向头影测量的基础上,还可以清楚地显示上下颌后牙宽度的关系。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家族中有下颌前突的亲属吗?

生长发育期的儿童有没有咬下唇、吐舌、啃手指等不良习惯?

儿童时期是否有扁桃体肥大,有无慢性鼻炎等导致夜间张口呼吸的情况?

拔牙矫治患者能否接受?

如果骨性畸形严重,正颌手术能否接受?

患者可以询问医生哪些问题?

前牙反(牙合)是牙齿源性还是骨源性的,是否存在下颌骨前突?

是否需要拔牙治疗?

选择哪种矫治器治疗更合适?

是否必须采用手术来解除前牙反(牙合)?

正畸治疗期间需要患者及家长进行哪些配合?

另外,关于正颌手术的相关问题,可以询问口腔颌面外科医师。

治疗

应选择口腔正畸医师进行治疗。

乳牙期或替牙期治疗:主要是解除牙齿反(牙合),去除影响面部骨骼发育的不良因素,诱导颌骨向正常方向发育。

功能性矫治器:乳牙期和替牙早期可以用(牙合)垫舌簧矫治器解除前牙反(牙合);替牙期可以用 Franke Ⅲ 型矫治器。

颌骨矫形装置:上颌发育不足的患者,可以采用上颌扩弓装置配合前方牵引以矫正。

恒牙期治疗:轻中度骨性下颌前突,可利用各种正畸矫治器,包括上颌扩弓、下颌牙齿减数等方式代偿治疗;严重者,可在 18 岁后通过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正颌手术解除颌骨的严重不调后,通过正畸建立良好的咬合关系。

疾病发展和转归

下颌前突有明显遗传特征,尽管有些患者在乳牙期矫正了前牙反(牙合),但替牙期仍可能再次出现,并随生长发育畸形越来越明显,出现这种情况时,往往意味着骨性下颌前突的基因表达强烈,而非医疗问题。

替牙期使用各种颌骨矫形装置改善骨骼发育,仍有部分患者无法控制颌骨发育异常,一般情况下,颌骨矫形治疗促进上颌骨发育的效果比较好,对下颌过长的治疗效果较差,甚至出现在治疗中随患者生长发育,下颌前突越来越明显的情况。

需要注意一点,骨性下颌前突应用矫形治疗,效果有限;据文献报道,颏兜等控制下颌过长的矫形治疗效果很不确定,因此,乳牙反(牙合)患儿,医生常告知家长预后的不确定性,家长需作出不干预或早期干预的选择。

若不干预,需观察颌骨的生长发育,若下颌前突严重,成年后需进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一次性解决;

若早期干预,需要患者和家长很好地配合,每天戴功能性矫治器 12 个小时以上,一直到 15~16 岁左右生长发育基本稳定,即使患者配合良好,也不能排除畸形严重、不得不采取正颌手术的可能。

日常注意

早期骨骼畸形的矫治需患者及家长密切配合,坚持每天戴用矫治器 12~16 小时以上。

12 岁替牙完成后,常规正畸治疗期间要遵医嘱,定期复诊,保持口腔卫生。

预防

喂养期间避免不良喂奶方式,奶瓶要与婴儿面部垂直。

防止儿童出现啃手指、咬上唇的不良习惯,如有发现,及时口腔正畸门诊就医。

保证儿童呼吸道畅通,如有开口呼吸,应及早到耳鼻喉科检查治疗。

生长发育期,注意观察儿童的面部结构是否有牙齿反(牙合)情况,及时找口腔正畸医师检查,早期干预。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药品

磷霉素钙胶囊的功效与作用-磷霉素钙胶囊说明书

2023-8-3 2:17:57

保健

如何改善男人遗精滑精

2023-8-17 23: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