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体周围黏膜炎是什么?种植体周围黏膜炎怎么办?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症状有哪些?

病毒性感染是一种传染性疾病,由在人体内寄生、繁殖的致病病毒所引起。人体受到的病毒感染基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显性感染、隐性感染和慢病毒感染。一般情况下,多数为隐性感染,即人体感染病毒后,不出现症状,但是身体会产生特异性抗体来进行防御。少数人群表现为显性感染,即人体在感染病毒后出现症状。病毒性感染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皮肤感染、眼或口或泌尿生殖道感染、胎盘感染等方式引起。接触带有传染性病毒的人和器具、日常生活习惯不好、性生活习惯不好等都可能使我们受到病毒性感染。根据传播途径和发生感染的部位不同,病毒性感染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呼吸道病毒性疾病、胃肠道病毒性疾病、肝脏病毒性疾病、皮肤和黏膜病毒性疾病、眼病毒性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性疾病、淋巴细胞性病毒性疾病、虫传病毒性疾病、慢病毒感染、免疫反应等。病毒性感染患者会出现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全身中毒症状。当发生全身不适是,人们通常会感觉全身不自在、没力气、头晕等。同时,病毒也可能会“进攻”身体其他组织器官,从而引起呕吐、嗜睡、昏迷等症状。病毒性感染的主要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治疗的关键是明确所感染的病毒种类,从而进行针对性治疗。但有一些病毒感染,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目前还缺乏有效的治愈手段,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如果受到病毒性感染,轻者可出现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较为严重者可出现局部炎症,并使“身体卫士”(免疫系统)与病毒进行强烈抵抗,使发炎部位发生发红、肿胀、发热、疼痛等症状。特别严重时,患者可能出现器官功能失常甚至衰竭,进而使生命受到威胁。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病毒感染多是急性感染,只有少数病毒感染是潜伏性感染和慢性感染。急性感染,发病较急,病程较短,并且大多数在 1~2 周内不经治疗也可以好转。

概述

种植体周围黏膜炎(peri-implant mucositis)是种植体周围病的一种,与天然牙的牙龈炎类似,是一种可逆性炎症。种植体周围病包括种植体周围黏膜炎和种植体周围炎两类疾病。2008年第六届欧洲牙周病学讨论会对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的定义是:已经行使功能的种植体周围黏膜存在炎症,没有造成支持骨的丧失。关于种植体周围黏膜炎流行病学的研究较少,现有文献显示,约80%完成种植修复后的患者(50%的种植位点)存在种植体黏膜炎。

症状

临床表现

边缘龈有充血、红肿或增生等表现。因种植体及其上部结构为金属材料,软组织光传导不如天然牙,炎症表现可能不明显。

轻力探诊(<0.25N)可导致出血,这是种植体周围黏膜炎最重要的特点。

探诊深度增加。探针如不受阻碍,可以进入种植体周围龈沟内大于3毫米;有时可见到溢脓。

通常不伴有明显疼痛。

病因

主要是由于口腔卫生不良,菌斑刺激所致。

就医

检查

种植体周围黏膜红肿、探诊出血甚至溢脓,但不伴骨吸收。

诊断

目前国内外普遍通行的种植体周围黏膜炎诊断标准如下:

1.种植体周围黏膜充血发红,水肿光亮,质地松软;

2.种植体及基台表面有菌斑、牙石等局部刺激物存在;

3.种植体周围黏膜探诊后有出血;

4.探诊深度≤5mm;

5.种植体周围黏膜无溢脓;

6.X线片显示种植体周围有稳固的骨支持。

鉴别诊断

与种植体周围炎相鉴别,种植体周围炎除了有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的充血、红肿、探针出血等表现外,溢脓更为常见,伴有进展性的骨吸收。其典型的骨缺损是火山口样,环绕植入体,界限清楚。

治疗

种植体周围黏膜炎骨组织物吸收,可采用非手术治疗,用特非金属器械或气压喷砂去除种植体表面的菌斑和牙石,结合局部用抗生素,龈下冲洗、激光、使用抗微生物漱口水。如有增生龈组织可手术切除,降低袋深。

日常注意

1.术前

(1)控制系统疾病;

(2)合理设计手术和修复方案;

(3)戒除不良习惯,如吸烟。

2.术中

(1)精准预备植入孔;

(2)选择适当地骨增量手术,恰当处理软组织。

3.术后

(1)继续控制系统疾病;

(2)维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

(3)必要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药品

龙胆泻肝丸的功效与作用-龙胆泻肝丸说明书

2023-8-3 0:11:30

药品

安乃近片的功效与作用-安乃近片说明书

2023-8-3 4:3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