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腹疝
概述
白线疝是指发生于腹壁正中线(白线)处的疝,绝大多数在脐上,故也称为腹疝。
常见于中老年,其发病率占各种腹壁疝的 0.35%~1.5%,男性多于女性。
本病的病因主要为白线的腱纤维被破坏。
脐上白线疝较脐下白线疝多见,因为下腹部两侧腹直肌靠的较紧密,白线部腹壁强度较高。
主要症状为于白线(腹壁正中线)处皮下可触及包块。
症状明显者可行手术治疗。
症状
白线疝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早期白线疝肿块小而无症状,不易被发现。之后可因腹膜受牵拉而出现明显的上腹疼痛,以及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症状。嘱病人平卧,回纳疝块后,常可在白线区扪及缺损的空隙。
白线疝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功能性呕吐。
消化不良。
疝嵌顿或绞窄。
病因
白线疝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白线的腱纤维均为斜行交叉,这一结构可使白线作出形态和大小的改变,以适应在躯体活动或腹壁呼吸活动时的变化,如在伸长时白线变窄,缩短时变宽。但当腹胀时又需同时伸长和展宽,就有可能撕破交叉的腱纤维,从而逐渐形成白线疝。
上腹部白线深面是镰状韧带,它所包含的腹膜外脂肪常是早期白线疝的内容物。白线疝进一步发展,突出的腹膜外脂肪可把腹膜向外牵出形成一疝囊,于是腹内组织(多为大网膜)可通过囊颈而进入疝囊。
下腹部两侧腹直肌靠得较紧密,白线部腹壁强度较高,故很少发生白线疝。
腹内压增加是一种诱发因素,如慢性咳嗽(如吸烟者和老年人支气管炎)、慢性便秘、晚期妊娠、腹水、排尿困难(前列腺肥大、包茎)、婴儿经常嚎哭等。
哪些人容易患白线疝?
无特定人群,白线的腱纤维受损、腹壁强度降低者,当腹内压骤增时,可出现白线疝,如长期体力劳动、妊娠、肥胖等。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突然出现腹部正中包块,可伴有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建议就诊科室
普通外科
疝和腹壁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白线疝?
多数患者通过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即可作出诊断。
体检时可在腹中线上触到一个包块,当患者站立、咳嗽时肿块变得更明显,平卧后包块消失,可触摸到腹壁缺损。
但肥胖患者不易扪及肿块,需进一步做腹壁的影像学检查,诸如超声或 CT 等才能明确诊断。超声显示疝囊内的肠管蠕动或 CT 扫描显示腹壁肿物内有肠襻突出,也可以看到白线位置的缺损。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包块在哪种情况下出现或增大?平卧后可以自行回缩或变小吗?
包块突出多长时间了?有无疼痛、发热、红肿等不适?
既往体质如何?有无慢性病?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是怎么得白线疝的?
需要做哪些检查?
怎么治疗?
后期还会复发吗?
平日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治疗
疝块较小而无明显症状者,可不必治疗。
症状明显者可行手术。一般只需切除突出的脂肪,缝合白线的缺损。如果有疝囊存在,则应结扎疝囊颈,切除疝囊,并缝合腹白线的缺损。白线缺损较大者,可用人工高分子修补材料进行修补。
疾病发展和转归
早期白线疝因肿块小而无症状,但随着病程延长,肿块可越来越大,甚至发生肠绞窄,后果严重;手术修补是永久性治愈白线疝的唯一手段。
日常注意
日常注意忌食易引起肠张气的食物,如牛奶、豆浆、鸡蛋等,保持大便通畅。
预防
长期从事体力劳动、妊娠、肥胖、创伤、大量腹水、剧烈咳嗽或屏气等,可使腹内压增加而成为白线疝发生的诱因。应尽量避免这些可能的诱因,以预防白线疝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