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每只脚都由二十多块骨骼彼此连接而成,并构成了超过三十处关节,同时还有上百条肌腱、韧带、肌肉协调脚部动作,人体才能在行动过程中保持协调和稳定。由于双脚长期行走、受力、承重,因此很容易受到突发性的创伤或损害,还可能出现各种关节、软组织长期劳损引发的结构变形、功能减弱。
脚痛(Foot pain)是一种临床常见症状,可能发生在从脚趾到脚跟的任何部位。
在日常生活中,脚痛最主要的病因就是过度劳累、意外扭伤和关节部位的组织退变和慢性炎症。
此外,周围神经疾病或风湿性疾病也可能波及双脚各处关节、神经或其他软组织,引发炎症、麻木和疼痛。
医生可能通过体格检查、血样化验、电生理和影像学检查,查明脚痛的病因。脚痛症状较轻者,以居家保守治疗和理疗为主。创伤或病情严重者,可能需接受手术治疗。
病情较为严重者应卧床休息,避免行走、站立,防止病情加重。平躺时可以在小腿部位垫上枕头或坐垫,将脚抬高,有利于减轻疼痛和肿胀。
症状
常见原因
双脚长期行走和负重,因此脚痛的病因可源于多个方面。最主要的就是过度劳累、意外扭伤和关节部位长期劳损引发的慢性炎症。此外,还有部分则是由全身性疾病累及双脚所致。
脚部的常见病变可包括:
骨关节炎;
跟腱炎;
骨刺;
足拇囊炎;
滑囊炎;
鸡眼和胼胝;
化脓性关节炎;
足底筋膜炎;
脚趾畸形;
扁平足;
骨髓炎;
佩吉特骨病;
跖痛症(前脚掌疼痛);
足底疣;
骨肿瘤;
Haglund畸形(跟骨形成骨质增生,导致脚跟结构发生变形);
嵌甲;
踝管综合症(踝管内的神经受到卡压)。
脚部的常见机械性创伤可包括:
脚踝扭伤;
跟腱断裂;
脚掌骨折;
脚趾骨折;
脚踝撕脱性骨折;
应力性骨折。
全身性疾病累及脚踝,常见疾病包括:
糖尿病足;
周围神经疾病;
类风湿关节炎;
痛风性关节炎;
银屑病关节炎;
反应性关节炎;
雷诺综合征(手指或脚趾发凉、麻木、苍白或青紫)。
高危人群
存在下列情况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脚痛:
在行走时喜欢看书、听歌、看手机,不注意路面情况。
工作中需要长时间站立或行走。
锻炼过程中的姿势不正确或腿部用力不当。
经常参加激烈的对抗性运动。
伴有风湿性疾病或风湿性疾病家族史。
长期穿高跟鞋或过硬、过窄的鞋子。
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者。
长期抽烟、酗酒,嗜好高脂高糖饮食。
嗜好高嘌呤类食物,例如动物内脏。
肥胖/超重。
伴有慢性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
脚部曾经受到感染或接受过手术治疗。
伴有扁平足或高足弓。
病因
症状表现
脚痛的主要表现是脚部的骨骼、软骨、皮肤、神经以及其他软组织遭到损伤或破坏,引发不同程度的疼痛、肿胀,导致病变部位的关节和肌肉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正常行走功能。
脚部骨骼和软组织在高强度运动或意外事故中遭受机械性损伤,往往表现为急性剧烈疼痛,需要紧急处置。若未及时治疗、修复,可能会留下终生性的后遗症。
假如脚部的软骨、韧带、肌腱发生慢性劳损和退变,则会造成长期疼痛,病情往往迁延难愈。一旦过于劳累,长时间站立、行走,病情就会出现反复。而且,随着脚部关节的功能退变,其稳定性不断减弱,此后会更容易发生扭伤或骨折。
脚痛对正常行走的影响取决于患者的病情和病变发生的部位。轻者需要经常坐下来休息,难以长时间站立或行走。重者可能出现跛行,甚至无法承受自身体重,必须接受手术治疗,否则只能依靠轮椅出行。
伴随症状
不同原因的脚痛会伴有相应的其他临床症状:
脚痛、肿胀,病变关节在长时间静止不动后,难以立刻活动,将维持一定时间的僵硬状态(即所谓“晨僵”):可见于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
脚痛伴局部红肿、发热,并可能出现全身性的发烧、寒颤:可见于化脓性关节炎、骨髓炎等。
脚痛伴局部红肿、发热,并可能在耳廓或关节部位形成结节:可见于痛风性关节炎。
脚痛伴皮疹、发烧,全身性骨骼肌肉疼痛或器官功能受损:常见于各类自身免疫病,例如银屑病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等。
脚痛伴脚跟部位有麻木、针刺或烧灼感,疼痛还可向小腿延伸,症状在早晨下床时最为明显:可见于足底筋膜炎、跟骨骨刺等。
脚痛伴麻木、针刺感,脚部皮肤干燥、肌肉萎缩、关节变形,还可能出现间歇性跛行:可见于糖尿病足等。
脚痛可延伸至小腿,伴脚底发麻,感觉异常或消失:可见于踝管综合症、周围神经疾病等。
脚痛伴大脚趾关节变形,形成坚硬而隆起的硬块:可见于足拇囊炎。
脚趾外侧或背面疼痛,伴黄白色的皮肤角质层增厚:可见于鸡眼。
急性创伤导致脚痛伴骨骼或关节发生变形:常见于骨折、关节脱位。
急性创伤导致脚痛伴肌肉无法用力、活动范围受限:常见于关节扭伤、韧带或肌腱撕裂。
就医
何时就医?
如果脚部出现明显的红、肿、热、痛、水疱、溃疡,都应该及时就医诊治。尤其是糖尿病患者,一旦感觉脚部疼痛,务必引起高度重视,尽快去医院接受检查、确诊。
因创伤造成脚部骨骼断裂、关节变形、无法行动、剧烈疼痛或大量出血,都要立刻去医院急诊处置。
就诊科室
手足外科
风湿免疫科
内分泌科
脚部的病变或创伤引起疼痛者首诊应前往手足外科;脚痛伴有其他全身性器官或关节损害者首诊应去风湿免疫科;若已知自身患有糖尿病,当新出现脚痛就警示病情有所加重,需复诊调整治疗方案。
就医前准备
为了帮助医生明确脚痛的原因,患者在就医前请准备好以下信息:
向医生详细描述疼痛具体部位、何时开始、持续多久、发作频率、疼痛的性质和程度等。
脚痛的同时是否还出现其他全身性症状,例如晨僵、发烧、肢体麻木、感觉异常等。
以前是否曾经由于腿部或脚部的疾病接受过诊治(包括使用过哪些药物或接受过怎样的手术)。
近期及长期服用的药物和保健品:包括各类治疗慢性疾病的药物,以及各类维生素矿物质补充剂等。
常用检查
医生通常采取以下方法来查明脚痛的具体原因。
病史:患者需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治疗史、具体症状、日常饮食和工作情况以及正在使用的处方和非处方药物等信息。
体格检查:医生将通过仔细检查,寻找可能的病因。
首先要仔细观察患者的脚部是否存在疼痛、压痛、肿胀、变形,评估脚部骨骼、关节的受损程度和活动范围。
伴全身性症状者,还需检查各处关节、皮肤,评估是否存在皮疹或关节炎症。
血样化验:
测定红细胞、血红蛋白和白细胞水平,评估是否发生贫血和炎症、感染。
测定血脂、血糖、肝酶、肌酐水平,判断是否存在糖尿病,或肝、肾功能异常。
测定红细胞沉降率(血沉):血沉加快可提示体内存在活动性炎症。
测定血尿酸水平:血酸水平异常升高提示存在痛风可能。
检测自身抗体水平,判断是否发生自身免疫病。
电生理检查:检查脚部神经是否具有正常的痛觉、温度觉,通过医疗仪器测定神经传导速度,评估脚部的神经功能是否发生明显减退。
影像学检查:医生可以借助X光片、CT、MRI(核磁共振成像)等,判断脚部的具体病变情况,以及病变对周围组织的影响,并据此制定后续的治疗方案。
治疗
脚痛症状较轻者,以居家保守治疗和理疗为主。创伤或病情严重者,可能需接受手术治疗。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因来实施个体化的干预措施。
详情请参见相关疾病的治疗:
脚踝扭伤
跟腱炎
骨刺
足拇囊炎
滑囊炎
跟腱断裂
骨关节炎
骨折
足底筋膜炎
化脓性关节炎
应力性骨折
脚踝撕脱性骨折
踝管综合症
足底疣
Haglund畸形
扁平足
骨髓炎
嵌甲
骨肿瘤
鸡眼和胼胝
糖尿病足
周围神经疾病
类风湿关节炎
痛风性关节炎
反应性关节炎
银屑病关节炎
日常注意
日常注意护理
病情较为严重者应卧床休息,避免行走、站立,防止病情加重。
平躺时可以在小腿部位垫上枕头或坐垫,将脚抬高,有利于减轻疼痛和肿胀。
患者可根据效果选择在脚部冰敷或热敷:
冰敷:每天数次,每次15~20分钟。
热敷:用加热垫覆盖在脚部,或将双脚侵入热水中,每次15~20分钟。
日常注意应注意个人卫生,每天清洗双脚,保持清洁、干爽,防止继发性感染。
假如脚部有伤口,应定时更换敷料,每天用酒精棉球擦拭伤口四周皮肤。
根据自身病情恢复情况,适度参与康复锻炼,例如肢体伸展运动等,以脚部无疼痛或不适为宜。
若感觉疼痛较明显,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缓解症状。
假如患者伴有慢性风湿性疾病,需要接受长期治疗,务必按照治疗计划定期复查,以便于医生评估疗效,及时处置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