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症状
小肠疝气患者的主要症状为腹部及周围区域体表出现可复性的肿块,偶尔会出现局部肿胀、疼痛和牵涉痛。小肠疝气严重时可发生嵌顿性疝,若长时间不缓解,影响组织血供,就是绞窄性疝,会导致受累肠管坏死,危及患者生命。
小肠疝气有哪些症状?
小肠疝气的常见症状包括:
腹股沟处出现可复性肿块:站立位时最为明显,咳嗽、鼓肚子时也会比较明显;
局部肿胀;
坠胀感;
腹痛;
牵涉痛;
便秘。
嵌顿疝的症状包括:
疝块突然增大,伴有明显疼痛,并有明显触痛,疝内容物无法回纳。
绞窄性疝的症状包括:
腹痛剧烈且呈持续性,呕吐频繁。疼痛可因如得不到及时处理可肠坏死、肠瘘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小肠疝气的其他相关症状有:
消瘦;
易疲劳;
易感染。
小肠疝气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男性性功能障碍;
女性不孕不育;
肠坏死;
肠瘘;
肠梗阻。
病因
小肠疝气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之分,腹壁强度降低和腹内压力增高是小肠疝气发生的两个主要原因。先天性因素主要是解剖异常,后天性因素有术后伤口愈合不良、外伤、慢性咳嗽等。
小肠疝气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腹壁发育不完善:先天发育不足导致小肠疝气,这主要指的是一些儿童的腹壁发育不完善、过薄,造成器官容易冲破薄膜向外突出形成疝气。
腹腔压力升高:咳嗽、便秘、哭闹等动作过大或用力过猛,会造成腹腔压力升高,导致小肠外突,从而形成疝气。此外,长期排尿困难、腹水形成、腹部肿瘤、高强度体力劳动也会导致腹腔压力升高,可能引起小肠疝气。
小肠疝气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腹水;
孕期吸烟喝酒或接触化学药剂导致胎儿患病;
经常高强度体力劳动。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需及时就医:
腹部体表有可复性肿块,并且在站立、咳嗽或大笑时尤为明显;
腹部剧痛并有便秘或停止排气现象出现;
腹部有坠胀感;
腹部肿胀,伴有牵涉痛。
就诊科室
普通外科
儿科
医生如何诊断小肠疝气?
医生不仅会对患者的症状表现进行辨别分析,而且还会询问相关病史,并进行全身体检。
体格检查:通过腹部触诊可明确疝气发生的部位并初步判断疝内容物的性质,基本可以明确小肠疝气的诊断,但对进一步类型的划分以及与其他疾病如睾丸鞘膜积液、隐睾、精索鞘膜积液、肠梗阻等疾病鉴别,还需要进行相应部位的影像学检查。
B 超:患者检查当天应当禁食禁水,检查前三日应当禁食牛奶、豆制品、糖类等容易产气发酵的食物。
X 线检查:患者检查前 2 天不要服用含铁、碘、钠、铋、银的药物,检查前 1 天不宜多吃纤维类和不易消化的食物,检查当天应禁食禁水、排空大便。有结肠活动性出血的患者不宜做该检查。
医生可能会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肿块一般什么情况下出现?肿块可恢复吗?
这种症状出现多久了?
是否出现局部肿胀并伴有牵涉痛?
近期是否有便秘现象?
如果是幼儿,母亲在孕期是否有吸烟喝酒或接触化学药剂等行为?
如果是老人,是否出现尿频尿急、夜尿增多等症状?
在此之前是否有过腹水?
是否经常进行高强度体力劳动?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腹部的肿块是什么,是否会影响日常生活?
小孩患病是否和母亲孕期行为有关?
小肠疝气是否能根治?
为什么咳嗽或大笑时腹部肿块会更加明显?
都有哪些治疗小肠疝气的方法?
治疗过程中或治疗之后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是否还能进行体力劳动?
治疗
小肠疝气如不及时治疗,肿块可逐渐增大,形成崁性顿疝或绞窄性,威胁生命。治疗一般以手术修补治疗为主;婴幼儿腹肌仍在生长,疝有自行消失可能,可暂不手术;年老体弱者宜采用保守治疗。
如何治疗小肠疝气?
由于小肠疝气可能发生嵌顿或绞窄,威胁患者生命,因此,除少数特殊情况,一般都应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
不同术式具有不同的特点:
传统疝修补术
通过将缺损周围组织缝合修补疝环口,但是使用该手术治疗后,患者往往会抱怨有长期疼痛感。
疝补片修补术
利用一个比疝气缺口更大的一体成型人工网片来修补并加强受损的腹壁缺口,是目前治疗小肠疝气的最佳方法。
多年手术应用显示该手术术后没有进一步的并发症,没有患者发生严重的或持久性的术后疼痛,手术的复发率较低。该手术还具有手术时间短、疼痛度低、复原速度快等优点,通常患者手术后只需住院 1~ 2 天,可以较快地恢复正常工作及生活。
腹腔镜疝修补术
通过腔镜完成疝补片修补术,是一种新型的疝气治疗手术,完全在腹膜外进行,不接触腹腔内脏器,不产生腹腔粘连,创口小,不易感染,是疝气手术的发展趋势。
保守治疗
一岁以下婴儿科暂不手术,因为婴儿腹肌可随生长发育逐渐强壮,疝有可能自行修复。一般采取局部加压、包扎的方式,防止小肠突出,给发育中的腹肌加强腹壁薄弱结构的机会。
日常注意
无论是在术前、术后还是日常注意生活中,都需要对患者进行仔细护理,很多细节都不容忽视,否则会影响病情的康复,或造成严重后果。
避免到人多的公共场合,避免呼吸道感染。
注意保暖。
多吃些蛋类、瘦肉、鱼、鸭、鸡、蔬菜。
避免剧烈咳嗽、哭闹,用力解便。
避免剧烈运动。
避免憋尿。
预防
成年人运动损伤、手术损伤、一些慢性疾病、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小儿哭闹都与小肠疝气有很大得关系,避免这些情况,才能预防小肠疝气,避免疝气发作。
避免用力哭闹、大笑、咳嗽。
孕期注意避免吸烟喝酒、接触有害物质。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腹部肌肉力量。
平衡饮食,防止便秘。
避免长时间高强度体力劳动。
积极治疗前列腺肥大、慢性咳嗽、便秘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