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埃博拉病毒病
概述
症状
临床表现主要为突起发热、呕吐、腹泻和多脏器损害,病死率高达 50%~90%。
埃博拉出血热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常见症状包括:
发热。
疲劳。
肌肉疼痛。
头痛。
咽喉痛。
呕吐。
腹泻。
皮疹。
肾脏和肝脏功能受损症状。
某些情况下会有内出血和外出血(如牙龈渗血、便中带血)。
埃博拉出血热可能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休克。
肾功能不全。
肾功能异常。
肝功能异常。
病因
埃博拉出血热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埃博拉出血热(埃博拉病毒病)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哪些人容易患埃博拉出血热?
密切接触感染动物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体液的人群,如在热带雨林中接触患病或者死亡黑猩猩、大猩猩等。
接触埃博拉患者或死者的血液或体液的人群。
接触受到埃博拉患者体液(如血液、粪便、呕吐物)或埃博拉死者的尸体污染的物品的人群。
从事埃博拉病毒检测的实验室工作人员。
就医
从埃博拉流行区回来,有可疑动物或患者接触史,在 21 天内出现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的,要及时就医。应告知医生自己的旅行史、动物接触史等信息。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发热、疲乏、头痛、肌肉疼痛。
恶心,呕吐和腹泻。
皮疹。
意识障碍,记忆力减退。
牙龈渗血、便中带血。
尿血、便血、呕血。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呼吸困难。
出血。
极度乏力。
意识障碍。
建议就诊科室
感染科/传染科
医生如何诊断?
临床表现符合埃博拉病毒病,且发病前 21 日内存在可能的埃博拉病毒暴露史,临床医生会评估是否感染了埃博拉病毒,必要时进行检测并隔离。符合埃博拉出血热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超过 38.6℃、严重头痛、肌肉痛、呕吐、腹泻、腹痛或不明原因出血。
常用辅助检查包括:
血、尿、便常规,动力试验,制动试验。
电解质、肝功能、肾功能检查。
血涂片查疟原虫。
血气分析。
埃博拉病毒相关检测。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是否有旅行史?
有无动物接触史?
是否接触可疑埃博拉患者的血液、体液?
同行的有无发病?
有没有发热、头痛、疲乏、肌肉酸痛、恶心呕吐、腹泻?
是否经常服用可能含有汞的药物、保健品?
有没有咳嗽、胸痛、呼吸困难?
有无牙龈出血、鼻腔出血、尿血或便血?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埃博拉是否会传染给家人?
是否能转为慢性,是否有后遗症?
能否治愈?
隔离期多久?
治疗
尚无批准的用于埃博拉病毒出血热的特异性治疗方法,以隔离、对症和支持治疗为主。
疾病发展和转归
尚无批准的用于埃博拉病毒出血热的特异性治疗方法;在医疗资源有限地区,病死率较高,如果采取积极治疗,如补液、脏器功能支持等,病死率可显著下降。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避免过多活动,清淡饮食,适当摄入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
呕吐、腹泻时进行补液。
家人照顾患者时需戴手套、口罩,避免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
预防
提高对埃博拉感染危险因素的认识,以及采取个人可以采取的保护性措施(包括接种疫苗)是减少人间传播的有效方法。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减少因接触受到感染的果蝠、猴子、猿、森林羚羊或豪猪以及食用其生肉而带来的野生动物与人传播风险。处理动物时应当戴上手套,并且穿上其他适当防护服。这类动物产品(血和肉)应当在食用前彻底煮熟。
减少因直接或者密切接触有埃博拉症状者而带来的人际间传播风险,尤其是与其体液的接触。在家照护患者时,应戴上手套和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探视住院患者以及在家照顾患者后,要定时洗手。
疫情控制措施包括安全并有尊严地埋葬死者,确定可能与埃博拉感染者存有接触的人员,对接触者实施 21 天健康监测,将健康人员与患者分开,防止疫情进一步蔓延,强调保持良好卫生的重要性并保持环境清洁。
减少可能出现性传播的危险。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埃博拉出血热男性幸存者自出现症状起 12 个月内,或两次精液检测埃博拉病毒均呈阴性前,采取安全性行为和卫生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