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热力引起的骨与关节损伤。骨烧伤常见于皮下组织较少的浅表骨骼损伤,也见于接触热源时间较长所致的深部骨骼损伤;关节烧伤可由热力直接作用引起,也可继发于关节周围组织热力损伤后继发关节结构损害。
常见于电能、火焰、热液、热蒸气及热金属等引发的损伤。
根据烧伤的病理生理特点,病程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各期之间往往相互叠加:急性体液渗出期:组织损伤后即刻开始,一般持续 36~48 小时;感染期:烧伤水肿开始回收,感染上升为主要矛盾;修复期:炎症反应的同时伴随组织修复。
主要症状是疼痛、肿胀、骨与关节外露,肢体功能障碍,感染者可有发热及流脓。
全身情况平稳后,尽早行烧伤创面清创及修复手术闭合创面。
如不能及时清创闭合创面,往往引起骨关节感染和关节强直,部分患者最终不得不截肢。
症状
患者早期表现为疼痛、红肿;之后皮肤、皮下组织及肌肉坏死;病程末期出现骨及关节外露,最后可能因为骨关节外露继发感染而反复发热及流脓。
骨关节烧伤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疼痛:伤及神经者痛觉可不明显;
红肿:急性期可表现红肿,严重烧伤者外表干枯,呈蜡白或焦黄色甚至炭化;
骨与关节外露;
骨关节烧伤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骨关节烧伤的进展过程,可能出现骨关节感染、关节挛缩畸形及关节活动障碍。
常见并发症包括:
骨关节感染: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反复发热及流脓;
关节畸形;
肢体功能障碍:病理性骨折、关节活动受限;
其他:烧伤伤及大动脉,导致肢体远端缺血坏死。
病因
骨关节烧伤主要是高能量热力损伤所致,常见病因包括电能损伤、长时间接触热源、烧伤后继发感染等。
骨关节烧伤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电能损伤:多引起深部骨骼烧伤,体表烧伤面积一般不大,深部坏死组织常数倍于体表,呈现“外小内大”特点。
长时间接触热源:由于意识障碍、煤气中毒等原因致使机体长时间暴露于热源中。
烧伤后感染:烧伤后浅部组织坏死,继而感染导致骨与关节外露。
哪些人容易患骨关节烧伤?
长时间接触热源、电能施工。
浅表组织烧伤后继发感染。
就医
当患者出现疼痛、烧伤部位外表红肿或呈蜡白色、骨关节外露甚至骨关节感染等症状时,请及时就医,当患者发生肢体远端冰凉、动脉搏动不能扪及等情况时,应立即拨打 120 急救电话或立即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肿痛;
烧伤部位外表呈蜡白或焦黄色甚至炭化;
骨关节外露;
骨关节感染:发热,伤口流脓。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肢体远端缺血坏死:肢体冰凉,肢体远端主要动脉搏动不能扪及(即不能摸到);
严重感染:寒战高热,呼吸急促,血压低,尿量少,茶油色尿,肢体末端冰凉,意识障碍。
建议就诊科室
烧伤整形科
骨科
感染科
医生如何诊断骨关节烧伤?
当医生怀疑是骨关节烧伤时,可以通过视诊、触诊、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即可诊断,患者常需要进行以下检查。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视诊及触诊:最重要,视诊可观察烧伤部位色泽变化、有无骨关节外露及流脓;触诊可了解烧伤部位皮温、有无波动感及肢体远端动脉搏动。
实验室检查
肝肾功能及血常规:这些检查的目的是判断患者肝肾功能和感染情况。因为当大面积坏死发生时,坏死物质入血会损伤肝肾功能;白细胞升高反映存在感染。
红细胞沉降率(又称“血沉”,ESR):目的是反映患者是否存在感染。当红细胞沉降速度加快时,反映出患者存在感染。
C 反应蛋白升高(CRP):目的是辅助判断患者是否感染,但不具备特异性。
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怀疑感染者,取分泌物进行细菌学检查,能查找病原菌,并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
影像学检查
X 线:初步了解骨骼损伤情况;
CT 血管造影:确认是否存在血管损伤,急诊进行此检查;
磁共振(MRI):观察骨骼、肌肉及韧带等软组织损伤程度及范围。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何时受伤?被什么烧伤?接触热源时间多久?
是否存在反复发热、关节肿痛及流脓?
是否到外院就诊过?是否治疗过?怎么治疗的?效果如何?
是否存在其他部位的损伤?
做过哪些检查?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会不会残疾?能否治愈?哪种治疗方法最好?费用高吗?
会不会复发?还会有更严重的症状出现吗?
还需要做哪些检查?
我需要注意什么?有什么不能做的?
治疗
骨关节烧伤的严重程度决定了治疗方案的选择,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非甾体类抗炎药:消炎止痛作用,常用药物有芬必得、塞来昔布及双氯芬酸钠等,但此类药物长期服用有胃肠道反应;
抗生素:合并感染者可考虑使用。首先经验性使用抗生素,后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
破伤风抗毒素:抗破伤风梭菌感染。适合于创面污染重或深度烧伤者。
手术治疗
早期清创及组织瓣移植:早期彻底清创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有效手段;骨关节烧伤深度清创后常造成较大组织缺损,如不及时用血运丰富的组织瓣覆盖,易造成继发性组织缺血坏死和严重感染。因此选择恰当的组织瓣移植修复骨关节烧伤创面,能较好地防止深部组织感染和渐进性坏死。
截肢术:关节烧伤较严重,伴肌腱、骨质及血管严重损害,甚至肢体远端炭化,治疗效果多不佳,有时需采用截肢术。
疾病发展和转归
骨关节烧伤的患者如果不及时清创闭合创面,容易引起骨关节感染、关节强直,甚至不得不截肢。
骨关节烧伤很少危及生命,若能早期积极手术干预,部分患者能恢复和保存其肢体功能,因此本病需要早期发现、密切监测和尽早手术治疗,从而可以控制病情进展,提高治疗效果。
日常注意
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服用药物及功能锻炼,并定期门诊随访复查,以便指导下一步治疗。出现各种不适时,需及时就诊。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术后护理注意事项:术后应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挤压或打折弯曲,记录引流液的性状及量,若引流量过多或引流出脓液,应及时告知医生。
用药注意事项:用药期间可出现恶心、呕吐、过敏等不良反应,一般都可忍受,若症状严重应及时告知医生。如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出现胃部不适,可饭后服用,加用保护胃黏膜的药物,也可换用其他止痛药;药物过敏可予以抗过敏药物治疗。
定期复查:术后前 3 个月内每个月需要到医院复查 1 次,主要复查血常规、血沉、C 反应蛋白、X 线等项目。
饮食:术后 6 小时流质或半流质饮食,若患者无不适,可正常饮食。
运动:术后卧床休息,关节制动约 2 周。
其他:吸烟会诱发血管收缩,影响组织瓣的存活,应避免室内患者及他人吸烟。
预防
救治病人时采取规范正确的方式,避免加重损伤或使病情复杂化;同时减少接触热源的机会和暴露时间,最大程度减小损伤。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电能损伤:规范操作,做好防护工作,若非必须,远离超高压电环境。
长时间接触热源:减少高热环境中的暴露时间。
烧伤后感染:抢救及转运时避免人为污染,应因地制宜选择干净的纱布包扎创面,同时尽早清创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