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症状
回归热主要有哪些临床表现?[1][2]
回归热的潜伏期为 1~14 天,平均 7~8 天。
前驱期:1~2 天
急性起病,高热;
四肢关节和全身肌肉酸痛;
乏力、畏寒。
发热期:
起病急骤,体温可达 38℃ 左右,1~2 天后高达 40℃;
剧烈头痛,全身肌肉骨骼疼痛为本病突出特点,尤其腓肠肌为著;
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眼痛、畏光、咳嗽、鼻衄等症状;
查体可见呼吸、脉搏加速,肺底可闻细湿啰音,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重者可出现黄疸;
可出现神志不清、谵妄、抽搐及脑膜刺激征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间歇期:高热持续 6~7 天后体温骤降,伴大量出汗,随着体温下降,症状逐渐减轻消失。
复发期:间歇期过去后,各种症状又重复出现。
回归热主要有哪些并发症?
支气管肺炎
虹膜睫状体炎
中耳炎
关节炎
脑炎
脾破裂出血
病因
回归热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1][2]
回归热是由回归热螺旋体引起的,一般根据媒介昆虫的种类进行分类,分为虱传和蜱传,其中体虱是主要的媒介。
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以人—体虱(或蜱)—人的方式传播,主要传播方式有:
人被虱叮咬后因抓痒将虱体抓碎,螺旋体从皮肤创面进入人体;
蜱虫吸血可以直接将螺旋体从皮肤创口注入人体;
被回归热螺旋体污染的手指接触鼻或眼睛的粘膜而感染。
临床发生回归热的风险因素有哪些?
人群对回归热普遍易感;
不良生活条件,居住拥挤;
卫生条件差;
季节:春夏居多;
野外工 我们。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果出现发热,四肢酸痛,畏寒、寒战、皮肤出血和剧烈头痛甚至黄疸等症状需要尽快去医院就诊。
由于斑疹伤寒、钩体病等传染病症状与回归热十分相似,因此需要做相关实验室检查才能明确诊断。
就诊科室:
感染科
医生如何诊断回归热?[1][2]
医生会详细的询问患者的病史和症状,并进行全身的体格检查,包括腹部触诊和全身皮肤的视诊。
实验室检测:
血常规:血常规可见白细胞增高;
血生化试验:可见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严重者胆红素上升;
病原学检查:暗视野检查、涂片染色检查或动物接种。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症状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近期是否去野外进行露营或者作业?
是否注意个人卫生?
能否描述目前症状的严重程度?
家里是否还有其他人有类似症状?
症状是否反复出现?
患者可以向医生咨询哪些问题?
是什么原因导致回归热?
需要做哪些检查才能确诊?
推荐采用什么治疗方案?
治疗多久才能够缓解?
是否还会复发?
是否有传染性?
是否会有后遗症?
治疗期间应该注意什么?
治疗
治疗包括对症治疗、抗感染治疗,抗感染治疗的首选药物为四环素类药物,红霉素和氯霉素也具有相同的效力[1][2]。
对症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由于发热会丢失大量水分和电解质,应喝盐水或含盐流质饮食,补充水和电解质,病情较重者,可通过静脉补充。中毒症状严重者,医生一般会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
病原治疗:医生会给予四环素口服,退热后减量,疗程为 7~10 天。
日常注意
患者要保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需要补充足够的水和电解质,避免剧烈运动。
要多喝盐水,因为长时间高热容易丢失盐和水分;
确保充分的休息,有利于病情的缓解;
要吃高热量的流质饮食补充营养;
症状缓解后还需要休养一段时间,因为回归热有反复发作的可能。
预防
预防回归热的关键是要做好灭虱的工作,注意个人防护和卫生。
去野外工作时需要穿好防护衣;
灭虱子、老鼠及蜱虫;
必要时口服四环素预防回归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