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H1N1甲流,甲型H1N1流感
概述
症状
人感染甲型 H1N1 流感后的早期症状与普通感冒相似,包括发热、咽痛、咳嗽、咳痰、流涕、鼻塞、头痛、全身酸痛、乏力。大部分患者可以恢复健康,部分患者病情发展迅速,突然高热,可能并发重症肺炎甚至多脏器功能损伤,甚至危及生命。
常见症状有哪些?
接触流感病毒后到流感症状出现,称为潜伏期,一般为 1~7 天,多为 2~4 天。流感起病时主要表现:
发热、头痛、肌痛和全身不适:体温可达 39~40℃,可能伴有畏寒、寒战、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喉痛、干咳,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等。
颜面潮红,眼结膜充血。
呕吐、腹痛、腹泻:以儿童患者多见。
无并发症的患者病程呈自限性,多于发病 3~4 天后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全身症状好转,但咳嗽、体力恢复常需 1~2 周。
可能引起哪些并发症?
肺炎是流感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他并发症有神经系统损伤、心脏损害、肌炎或横纹肌溶解综合征、脓毒症休克等。
肺炎:可以是流感病毒性肺炎,也可以继发细菌性肺炎或混合性肺炎。如果流感发病后 2~4 天病情进一步加重,或在流感恢复后病情反而加重,出现高热、剧烈咳嗽、脓痰、呼吸困难等,要考虑可能出现肺炎。
神经系统损伤:流感后可能并发脑炎、脑膜炎、急性坏死性脑病、脊髓炎、吉兰-巴雷综合征等。如果患者出现意识状态改变,肢体无力等表现时,要考虑这些并发症发生的可能。
心脏损害:有的流感患者会出现心脏损伤,但这个并发症不是很常见。主要有心肌炎、心包炎或心律失常。检查时可发现肌酸激酶升高,心电图异常。重症病例可出现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另外,感染流感病毒后,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脏病等可导致死亡风险明显升高。
肌肉损伤:有的流感患者出现肌肉痛、肌无力,血清肌酸激酶、肌红蛋白升高,并发急性肾损伤或肾功能衰竭等,提示出现肌炎和横纹肌溶解。
脓毒性休克:重症患者可能表现为高热,出现休克、多脏器功能障碍等。
病因
甲型 H1N1 流感是一种乙类传染病,易感人群接触了传染源,通过适当的传播途径而被感染,出现甲型流感的临床症状。
常见原因有哪些?
传染源: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带病毒无症状者)是流感的主要传染源。从潜伏期末到急性期都有传染性。动物感染后也可成为传染源,人与之在近距离密切接触时可发生有限传播。病毒在人呼吸道分泌物中,一般持续排毒 3~6 天,婴幼儿、免疫功能受损患者排毒时间可超过1周。
传播途径:HIN1 病毒主要通过打喷嚏和咳嗽等飞沫传播,也可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引起感染。
人群普遍易感。接种流感疫苗可有效预防相应亚型的流感病毒感染。
哪些人容易患病?
下列人群感染流感病毒,较易发展为重症病例,应给予高度重视,尽早进行流感病毒核酸检测及其他必要检查,尽早(发病48 小时内)给予抗病毒药物治疗。
年龄 <5 岁的儿童(年龄 <2 岁更易发生严重并发症)。
年龄 ≥65 岁的老年人。
伴有以下疾病或状况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除外)、肾病、肝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及神经肌肉疾病、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免疫功能抑制(包括应用免疫抑制剂或 HIV 感染等致免疫功能低下)。
肥胖者:体重指数(BMI)>30 [ BMI =体重(千克)/身高(米2)]。
妊娠期妇女。
就医
流感季节出现高热,或者接触流感患者后出现体温升高,达 39℃ 以上伴全身不适时,建议就诊。对于重症和危重的流感患者要及时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为重症:
持续高热 >3 天,伴有剧烈咳嗽,咳脓痰、血痰,或胸痛等。
呼吸频率快,每分钟呼吸次数大于 20 次,呼吸困难,口唇发紫等。
神志改变、反应迟钝、嗜睡、躁动、抽搐等。
严重呕吐、腹泻,出现脱水表现。
原有基础疾病明显加重,如慢性喘憋的患者喘憋明显加重,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出现憋气,不能平卧,水肿加重等。
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为危重病例,应立即就医或拨打120:
患者憋气,气短,不能正常说话,不能平卧,口唇、指甲发紫。
患者出现意识障碍,精神状态异常,反复抽搐,呼之不应等。
患者高热,肢端湿冷,血压降低,尿量减少等表现。
建议就诊科室
发热门诊。
感染疾病科。
医生如何诊断?
流感的诊断要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查。分为临床诊断病例和确定诊断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出现上述流感临床表现,有流行病学证据或流感快速抗原检测结果阳性,且排除其他引起流感样症状的疾病。
确定诊断病例:有上述流感临床表现,具有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病原学检测结果阳性:
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流感病毒分离培养阳性。
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的流感病毒特异性 IgG 抗体水平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
其他辅助检查:血常规检测 C 反应蛋白,鼻咽拭子进行流感快速抗原检测。根据病情情况,医生会选择肝肾功能、心肌酶、动脉血气分析、胸部 X 线检查或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用来评估病情。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发热开始的时间,最高体温是多少?
是否有头痛、全身肌肉酸痛、咽痛、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是否有痰,痰的颜色,是否腹痛、腹泻,排尿是否正常,进食如何?
此次生病自己是否已经应用一些药物,是哪些药物,应用后症状是否改善?
是否接触过其他发热人员或动物,是否到过本病流行区域?
以前有什么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肝病,肾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扩张等,目前正在服用什么药物,平常生活状态如何?
以前做过什么手术?
是否有什么药物过敏?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目前疾病轻重情况?
应该应用什么药物治疗,多长时间能好?
平时生活需要注意什么?
是否需要住院治疗?
需要在家隔离至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可以正常上班?
什么时候需要复诊?
治疗
对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应尽早隔离治疗。非住院患者居家隔离,保持房间通风。充分休息,多饮水,饮食应当易于消化和富有营养。观察病情变化,特别是儿童和老人。流感病毒感染高危人群容易引发重症流感,尽早抗病毒治疗可减轻流感症状,缩短流感病程,降低重症流感的病死率。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仅在流感继发细菌性感染(如肺炎、中耳炎和鼻窦炎等)时才有使用抗生素的指征。儿童忌用阿司匹林或含阿司匹林药物。
以下病人需要在院治疗(满足下列标准1条或1条以上):
妊娠中晚期妇女。
基础疾病明显加重,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不全、肝硬化等。
符合重症或危重流感诊断标准。
伴有器官功能异常或衰竭。
高热者可进行物理降温,或应用解热药物。咳嗽咳痰严重者给予止咳祛痰药物。根据缺氧程度可采用鼻导管、开放面罩及储氧面罩进行氧疗。
抗病毒治疗
抗流感病毒治疗时机:发病 48 h 内进行抗病毒治疗可减少流感并发症、降低住院患者的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发病时间超过 48 h 的重症患者依然能从抗病毒治疗中获益。
重症流感高危人群及重症患者,应尽早(发病 48 h 内)给予抗流感病毒治疗,不必等待病毒检测结果;如果发病时间超过48 h,症状无改善或呈恶化倾向时也应进行抗流感病毒治疗。
无重症流感高危因素的患者,发病时间不足 48 h,为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也可以抗病毒治疗。
神经氨酸酶抑制剂(NAI)对甲型、乙型流感均有效。
奥司他韦:成人剂量每次 75 mg,每天 2 次,疗程5天,重症病例剂量可加倍,疗程可延长。
扎那米韦:适用于于成人及7岁以上青少年,用法:每天 2 次,间隔 12 小时;每次 10 mg(分两次吸入)。但吸入剂不建议用于重症或有并发症的患者。
中医治疗
需要中医医生详细诊治。
疾病发展和转归
甲型 H1N1 流感起病虽然很急,但是大多为自限性,发病后经过休息、对症治疗,疾病可自愈。但部分因出现肺炎等并发症可发展至重症流感,少数病例病情进展快,会出现危及生命的情况。对于老年、儿童、免疫力低下的人群要尽早抗病毒治疗。经过早期抗病毒治疗可明显缓解症状,缩短病程。
日常注意
日常注意应注意以下事项:
流感的流行通常在冬春季节交替时发生,老年人、儿童、孕妇易患病且多为重症,起初的症状往往和普通感冒有相似之处,因此这类患者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时观察病情变化,特别是儿童和老人。及时到医院就诊明确诊断后接受抗病毒治疗。
居家治疗和休息期间要注意呼吸道分泌物的处理,避免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叉感染。
预防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药物预防不能代替疫苗接种。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手段。
可以采取如下预防措施:
建议接种流感疫苗。推荐老年人、儿童、孕妇、慢性病患者和医务人员等流感高危人群,应该每年优先接种流感疫苗。
没有接种疫苗或接种疫苗后尚未获得免疫能力的重症流感高危人群,推荐使用奥司他韦、扎那米韦等药物预防。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主要包括:增强体质和免疫力;勤洗手;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喷嚏后洗手,尽量避免触摸眼睛、鼻或口。
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应居家休息,及早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