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战壕脚,战壕足,战壕足病,水浸足,海船足
概述
症状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症状。最早出现的有患肢皮肤发白、水肿、麻木等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又会出现疼痛、溃疡、坏疽等症状。
浸渍足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浸渍足的常见症状包括:
充血前期:受累肢体最开始感觉寒冷不适,之后出现感觉迟钝、麻木或缺失;皮肤变白、轻度肿胀;周围脉搏减弱甚至消失。上述症状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天。
充血期:受累肢体复温后可变红、发热,发生明显的水肿;肢体周围脉搏跳动明显;出现不断加剧的弥漫性灼烧样疼痛,之后发展成刺痛;伴有低热、心跳过速等症状。严重患者可出现水疱、血疱、皮下出血等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最终会出现坏疽,表现为组织溃疡、坏死发黑,出现坏疽,甲板或毛发脱落等症状。上述症状可持续 6~10 周。
充血后期:受累肢体局部温度降低,对寒冷异常敏感,常有患肢遇冷后出现动脉痉挛、皮肤发白或潮红等雷诺现象;部分患者出现关节僵硬,水肿反复发作的现象。上述症状可持续数月至数年。
浸渍足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病毒、细菌感染;
血栓;
组织坏死;
蜂窝组织炎;
淋巴结炎;
足弓下降;
神经萎缩;
皮肤或肌肉萎缩。
病因
造成浸渍足的因素主要是寒冷潮湿的外部环境,此外腿部血液循环不畅、免疫力下降等也是重要因素。
浸渍足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环境潮湿寒冷:肢体在水液长期浸渍下可出现发白、水肿症状。寒冷使下肢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尤其是冰点以上至 10 摄氏度的低温,引发非冻结性的冷伤造成疼痛、红肿。
下肢长期受压:长时间站立、蹲守或者负重使下肢长期处于下垂受压状态,使静脉充血造成足部血液循环不畅,又因寒冷状态下血管收缩,加重了循环障碍,使下肢尤其是足部组织缺氧甚至坏死。
饥饿、疲劳:身体无法提供足够热量,抵抗力下降也间接促使了本病的发生。
足部汗腺发达:除了外部环境潮湿,足部排汗量大,鞋袜透气性差也会使足部长期处于汗液的浸渍下,如果遇到低温环境,亦可引发本病。
哪些人容易患浸渍足?
有如下可变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该疾病:
长时间在低温潮湿环境中作业的人群:水的浸渍是本病主要诱因之一。常见群体有进行战争、训练、抗洪救灾的士兵;长期在小船和竹排上工作的渔民、船工;遭遇海难的船员等。
御寒防潮措施准备不足:使肢体长期暴露在寒冷潮湿的环境中,增加患病风险。
患有基础疾病:如雷诺病、闭塞性血管病等,这类人群在湿冷环境中更容易罹患此病。
有如下不可变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该疾病:
足部汗腺发达的人群:增加肢体被浸渍的可能。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足部皮肤发白;
下肢冰冷、麻木;
低热,畏冷。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患肢水肿、疼痛;
皮肤水疱、血疱、皮下出血或者溃疡;
坏疽、甲板脱落。
建议就诊科室
外科
感染科
医生如何诊断浸渍足?
当医生怀疑是浸渍足时,将通常进行体格检查,还需要结合血液检查、下肢 CT 或 MRI 等检查予以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体格检查:直接观察病人患处的皮肤颜色性状,触碰患肢询问患者感觉,初步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血液检查:通过各项指标检测患者是否出现感染,以及肝肾功能是否正常,以指导用药。
下肢 CT 或 MRI:检查患处是否出现血栓和深层损伤,以及血栓出现的位置。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都有哪些症状?这些症状持续多长时间了?
什么职业以及工作环境怎样?
有没有既往病史,药物过敏情况?
是否接受过相关治疗?主要用过什么药?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病情严重吗?
需不需要截肢?有没有生命危险?
需要做哪些检查?做检查时要注意什么?
有哪些治疗方法?接受治疗期间要注意什么?
哪些治疗费用在医保范围内?
治疗周期长吗?
治疗效果怎么样?能否根治?
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情?
治疗
浸渍足根据病情程度主要治疗方法有护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止痛药:缓解轻中度疼痛可一般使用布洛芬、罗非昔布、曲马多等药物,疗效确切,没有成瘾性;剧烈疼痛时可考虑使用吗啡、杜冷丁等药物,止痛效果强,但长期使用易成瘾。
抗血凝剂:常用阿司匹林,防止局部血栓形成,同时具有镇痛作用。
血管解痉剂:常用阿托品、山莨菪碱、颠茄片等,能够接触血管痉挛,改善微血管循环。常见副作用是口干、眩晕、心跳加快。特别注意,青光眼患者严禁使用。
抗感染药物:可预防或治疗细菌与病毒感染。常用抗病毒药物有阿昔洛韦、更昔洛韦等,副作用有皮疹、头痛、恶心等;常用抗菌药物有氟康唑等,副作用有恶心、胃部不适、腹痛等。抗生素中较常使用青霉素。
手术治疗
交感神经切断术:短期内改善患部血液循环,减轻冷敏感同时达到止痛作用。
清创手术:清除患肢异物、血凝块及坏死的组织,防感染加速创面愈合。
其他治疗
高压氧治疗:对于重症患者,可以减少组织坏死范围,降低截肢风险。
疾病发展和转归
浸渍足的最佳治疗时间是进入充血期之前,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严重者会造成神经和肌肉萎缩。
经过正规治疗后,微度患者可在 1~2 周后痊愈;轻度患者 3~4 个月基本恢复作业能力;中度患者多数会遗留多汗、冷敏感后遗症,部分会永久性残疾;重度患者多数遗留永久性残疾,无法继续作业。部分患者在治愈后易复发,有的还会引发闭塞性血管病。
日常注意
主要是做好护理和抗感染。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术后注意事项:保持敷料干燥清洁,并定时更换,防止发生感染;常用温水擦洗身体保持干爽清洁,防止发生褥疮。
在家用药注意事项: 严格遵医嘱服用药物,不可随意停服;仔细阅读药物副作用,当出现头痛、恶心、眩晕等不适时建议及时就医。
术后、用药复查: 遵医嘱定期到医院复查,主要复查血常规、肝功能、下肢 CT 或 MRI 等项目。
饮食:
术后要等全麻的患者从麻醉状态完全清醒六小时以后再进食,术后 1~3 天要少量进食易消化的流质食物如:米汤、稀粥等,之后可进食半流质食物直至恢复正常饮食。
日常注意饮食要营养全面均衡,多吃肉蛋奶和苹果、胡萝卜、西红柿等富含维生素的新鲜水果蔬菜,忌食辣椒、咖啡、浓茶等辛辣刺激的食物。
运动:患者在恢复知觉且无明显不适的情况下,进行康复锻炼,如:腿部伸展蜷曲活动、慢步行走等。每天锻炼时间可根据自身情况调节,不宜劳累并要十分注意安全,患肢不可出现机械损伤。
护理:在温暖、干燥的环境卧床静养,抬高患肢使其与心脏高度相同,避免压迫,减少水肿。不可热敷或摩擦按摩患处,以免加重组织损伤。
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针对可变的因素:
避免长时间在寒冷潮湿的环境下工作,当肢体出现发冷、发白的早期症状时要及时采取保暖措施。
避免长时间站立或静止,适当活动或按摩揉搓暴露出来的部位,缓解受冷症状,防止低温损伤。
做好防潮防寒措施,衣物要透气、保暖、干爽。
进行耐寒训练,例如:冬季穿较单薄的衣服进行室外跑步,热身锻炼后尝试冷水洗浴,适应后可进一步考虑参加冬泳,加强微循环,训练时注意多进食高热量食物。
针对不可变因素:
足部汗腺发达的人,要注意保持足部的干燥,出现潮湿时应及时更换鞋袜或烘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