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克里米亚-新疆出血热,克里米亚出血热,新疆出血热,蜱媒出血热
概述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是蜱媒自然疫源性病毒疾病。本病以皮肤、黏膜和内脏出血为主要病变特征,临床表现与其他型出血热相似,但肾脏的损伤较为轻微[1][2]。
该病毒通过蜱虫叮咬传播,或在屠宰动物过程中和屠宰后,与病毒感染的组织接触而传播。因在克里米亚和刚果相继发现而得名,在国内首先发现于新疆巴楚,故我国又称新疆出血热[3][4]。
是欧、亚、非三大洲都有分布的蜱媒自然疫源性病毒疾病。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发病以青壮年为多,但也有 2.5 ~ 3 岁婴幼儿被感染。患者入院时多呈重症,病死率高达 50%。
主要表现为寒战,发热,头痛剧烈,肌痛,四肢关节酸痛,鼻出血,呕血,血尿和血便等。
本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原则上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而以控制出血和抗休克为主。
被蜱虫叮咬或与病毒感染的组织接触后,会出现本病相应症状,应及早就医。
症状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有哪些症状?
潜伏期 2 ~ 12 天。
起病急骤,恶寒战栗,体温上升至 39 ~ 41 摄氏度,头痛剧烈,尤以前额和颞部剧痛难忍。痛苦貌,周身肌痛,四肢关节酸痛剧烈,甚至难以行走。病程早期颜面和颈项部皮肤潮红,眼结膜,口腔黏膜以及软腭均见明显充血,呈醉酒貌,表面黏膜和皮肤在早期即可见到出血点或瘀血斑,恶心,呕吐持续数天,起病后 2 ~ 3 天即出现鼻出血,有时持续不止,病程中期见有呕血,严重时连续大量呕血,同时发生血尿和血便,可见黑便,多有肝大,脾大者少见。
重症病程短,仅 2 ~ 3 天即可死亡,死于严重出血,休克。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并发症有哪些?
出血,休克及神经系统并发症。
有些患者可发生脑膜脑炎而伴有颈项强直,神志不清乃至昏睡。
病因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被蜱虫叮咬或与病毒感染的组织接触。
哪些人容易患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发病以青壮年为多,但也有 2.5~3 岁婴幼儿被感染的情况。
牧民和农场职工,易被蜱类叮咬者。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被蜱虫叮咬或与病毒感染的组织接触后出现症状者,应及早就医。
建议就诊科室
感染科
医生如何诊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
患者近期的活动地点、蜱咬史以及可疑的接触史等,有助于临床诊断[2]。
根据患者黏膜和皮肤出现的出血点、淤血斑以及大出血的急性发作症状,在疫区和流行季节,本病诊断不难。
鼻出血不止及易出血均属早期常见症状,利于早期诊断。
实验室检查对诊断有一定价值:
如用患者血液早期进行乳鼠接种分离病原体,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血凝试验或间接荧光抗体试验为阳性者,即可确诊。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明显减少,有时可减少至 1×109 /L,血小板减少。
尿常规检查多有蛋白尿和血尿。
发病早期可出现轻度的肝功能异常,部分患者血清胆红素升高。
应与出血性热病及蚊、蜱等虫媒感染相鉴别。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患者的职业?
是否有蜱类叮咬史?
是否到过疫区?
接触过有类似疾病的患者吗?
症状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症状持续加重还是维持稳定?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什么原因导致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
需要做哪些检查可以确诊?
采用什么方案治疗?
需要治疗多长时间?
能治愈吗?会复发吗?
有并发症和后遗症吗?
会传染给朋友和家人吗?
治疗期间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治疗
治疗原则:本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原则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以控制出血和抗休克为主。
一般治疗
如果发现有相关症状的患者,应及时送医院检查确诊,需住院治疗时应当住院。需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使其不必过于担心,保持心情舒畅,有助于缓解病情,加快恢复。
对症治疗
输血小板、血浆以防止出血。
注意保护心、肺,预防并发症,需要时给输氧。
适当的补充液体和电解质,以免因心肌损害和肺血管通透性增高,而发生水肿。
恰当使用洋地黄、毒毛花苷 K(毒毛旋花子甙)等强心剂。
注意
阿司匹林以及有抗血小板或抗凝血作用的药物,均应禁用。
多巴胺是抗休克有效药物,但应慎重使用。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发展及转归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治疗不及时或用药不合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但经正确规范药物治疗后,可痊愈。
日常注意
目前尚无疫苗,主要是从传染源、传染途径和易感人群三方面进行预防。
远离传染源:防蜱灭蜱。
阻断传染途径:
一般通过患者带病毒血液传播,因此要做好对患者的隔离。要严格隔离患者,谢绝家属探视,以避免与患者及病毒污染物接触。
气溶胶也可传播感染。
易感人群:加强对牧民和农场职工宣传教育,使其具有预防蜱类叮咬的知识。
预防
目前尚无疫苗。
最为切实可行的预防在于防蜱灭蜱。
加强对牧民和农场职工宣传教育,使其具有预防蜱类叮咬的知识。
通过患者带病毒血液传播感染的机会较多,国内也曾发生过医务人员在抢救患者中,因防护不当被感染发病以致死亡的事例。因此要严格隔离患者,谢绝家属探视,以避免与患者及病毒污染物接触。要加强防护,防止患者将病毒传播给医护人员,杜绝任何可能造成医院内感染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