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黑热病
概述
利什曼病(leishmaniasis)是由利什曼原虫感染引起,累及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以白蛉为传播媒介的地方传染病,是全球最容易忽视的传染病之一。
利什曼病广泛分布于除澳大利亚和南极洲以外的大陆,波及全球近 98 个国家,超过 1200 万人感染,全球有 1/10 人口是可能受感染的危险人群。我国主要为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内脏利什曼病,也称黑热病,已有百余年传播历史[1]。
作为一种人兽共患病,最主要的病因可能是人在野外环境被白蛉叮咬,或被家养、放养的动物作为传染源传给人,此外,人与人之间通过输血或共用吸毒用品也可传染。
分为内脏利什曼病(黑热病)、皮肤利什曼病和黏膜利什曼病[2]。
内脏利什曼病主要症状为发热,多伴随纳差、腹胀、消瘦、腹泻、肝脾增大、渐进性贫血、淋巴结肿大及消耗症状。面部、四肢及腹部皮肤颜色变深。皮肤型主要是典型皮肤破溃。黏膜型主要累及口鼻、咽部和软腭[2]。
主要治疗方法是抗利什曼原虫治疗,包括锑剂和非锑剂。非锑剂包括两性霉素 B 脂质体或两性霉素 B 治疗[1]。
疾病主要危害主要引起溶血性贫血、急性肾功能不全和黏膜出血等。
利什曼病主要流行于贫困落后地区,改善当地的经济卫生条件是减少利什曼病最重要的手段。
症状
临床表现呈多样性,可分为无症状携带者、内脏利什曼病和皮肤利什曼病等。内脏利什曼病可缓慢发病,有不规则发热、肝脾肿大、渐进性贫血、淋巴结肿大及消耗症状,面部、四肢及腹部皮肤颜色变深。皮肤利什曼病为白蛉叮咬处出现痒性小红疹,随后形成丘疹,数月后形成溃疡,遗留瘢痕。黏膜利什曼病常造成口鼻、咽部和软腭损害[2]。
利什曼病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利什曼病的常见症状包括[1]:
发热;
寒战;
肝脾肿大;
贫血;
消瘦;
淋巴结肿大;
体重下降;
面部、四肢和腹部皮肤颜色变深;
皮肤溃疡;
瘢痕;
黏膜出血;
尿量减少。
利什曼病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利什曼病的进展过程,可能出现的危害和结局是贫血、肾衰竭、全身黏膜出血。
常见并发症包括:
溶血性贫血;
急性肾功能不全;
黏膜出血。
病因
利什曼病感染主要病因是当白蛉叮咬人体时,前鞭毛体从白蛉消化道释出并反流至人体血液循环。前鞭毛体随即入侵巨噬细胞,形成无鞭毛体后在细胞内复制,然后无鞭毛体不断入侵新的巨噬细胞。
除人类外,利什曼原虫能感染多种哺乳动物,包括啮齿类、犬科、灵长类等。这些哺乳动物均可作为储存宿主。通过输血及静脉药瘾、甚至垂直传播引起的感染也有报道,但流行病学意义不大[2]。
利什曼病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白蛉叮咬;
犬类传染;
患者之间传染;
共用吸毒用具;
输血。
哪些人容易患利什曼病?
林区或牧区工 我们;
流行区居民;
婴幼儿;
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患者;
器官移植患者。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疑似被白蛉叮咬后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皮肤黏膜出血;
反复发热寒战;
进行性消瘦;
腹部皮肤颜色变深;
皮肤破溃;
贫血。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高热、寒战;
急性肾功能不全;
多处皮肤黏膜出血。
建议就诊科室
感染内科
医生如何诊断利什曼病?
利什曼病的诊断需要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血清学检查和病原学检查确诊[2]。
常用的辅助检查包括:
流行病学史:有利什曼病流行区的居民或在流行区有生活工作史。
临床表现:长期不规则发热,脾脏呈进行性肿大,肝脏轻度或中度肿大,白细胞计数降低,贫血,血小板计数减少或有鼻出血及齿龈出血等,有时可伴有淋巴结肿大。
血清学检查:rK39 抗体阳性或利什曼原虫乳胶凝集试验阳性。
病原学检查:在骨髓、脾或淋巴结等穿刺物涂片上查见利什曼原虫,或穿刺物培养阳性;特异性分子生物学检测阳性也可作为病原学诊断的依据。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有无到过流行病区?
是否有被白蛉叮咬?
有无鼠类接触史?
有无和犬密切接触?
发热多久了?有什么规律?
有没有鼻出血?牙龈出血?淋巴结肿大?皮肤破溃?
有无尿量减少?
有无体重下降?
有没有四肢、腹部皮肤颜色变深?
有没有贫血?
有无服药治疗?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反复寒战、发热是什么原因?
需要做哪些检查?
这个病会不会传染?
有什么特效的治疗办法吗?
会不会有后遗症?
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
治疗
利什曼原虫感染具有显著的临床异质性,因而难以找出一种普遍合适的治疗方案。
目前我国最常用的抗利什曼原虫药物是锑剂,但锑剂产生的耐药性已不少见。目前国际上推荐两性霉素 B 作为利什曼原虫的一线治疗药物。我国也有两性霉素 B 成功治疗利什曼病的报道,但尚缺乏良好的队列研究[1]。
感染者的感染虫种不同、受累部位不同、基础疾病不同,其治疗方案与治疗效果也不同,现行的治愈标准尚未统一。
临床治愈以临床症状、体征完全缓解为标志(如患者的发热、脾肿大缓解与血常规恢复正常);病原学治愈以治疗后利什曼虫的完全消失(穿刺物涂片、培养或 PCR 检测)为标志;血清学治愈以血抗体效价的大幅下降,或皮试由阳性转为阴性为标志[1]。
药物治疗
在我国,锑剂仍然是首选的治疗药物,其具有便宜易得、应用经验丰富等优点。但锑剂耐药的现象时有发生,应及时发现并改用其他治疗方案。锑剂的不良反应主要是心脏毒性,表现为 T 波倒置、Q-T 间期延长,各类心律失常。其他不良反应包括关节肌肉痛、肝酶和胰酶升高等。经一个疗程未治愈或复发的患者,补救治疗首选两性霉素 B[1]。
两性霉素 B 及其含脂制剂:两性霉素 B 及其含脂制剂治疗内脏利什曼病疗效显著、复发率低、且复发后使用两性霉素 B 治疗仍然有效。两性霉素 B 主要的不良反应是肾毒性,此外还包括输液反应(血栓性静脉炎)、低血钾、心肌炎、白细胞下降、肝功能损伤等,故使用两性霉素 B 及其含脂制剂必须在有经验的医院住院治疗,且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不良反应[1]。
皮肤和黏膜利什曼病治疗方法多样。包括创口处理、系统性应用药物(锑剂、两性霉素 B、米替福新)、局部应用药物(外涂巴龙霉素、锑剂病灶内注射)等措施。故在治疗皮肤和黏膜利什曼病时,治疗方案的制定应咨询皮肤病专家。当皮肤和黏膜利什曼病并发有内脏利什曼病时,往往需要全身性的治疗,具体方案可参照内脏利什曼病的治疗方案[1]。
疾病发展和转归
内脏利什曼病未经治疗,病死率超过 90%。对合并 HIV 感染患者的治疗应答率低、复发率高。
日常注意
利什曼病患者的日常注意,主要注意本身疾病引起的并发症和药物的不良反应,特别是感染利什曼病的患者多为免疫缺陷情况,应注意避免继发感染[2][3]。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高热会导致水分的大量流失,宜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给与液体治疗。
粒细胞缺乏症、肺部感染、牙龋炎、坏死性口腔炎等是黑热病的主要并发症。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患儿容易出现各种感染,应注意防治交叉感染。
黑热病的主要并发症有坏死性口腔炎、急性粒细胞缺乏症等,所以需要保持口腔清洁,每日指导进食后漱口,防止细菌滋生,口唇干燥可涂少量鱼肝油。
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治疗期间患者可能会出现咳嗽、发热、脾区疼痛、腹泻等症状,以及心电图等变化。
预防
目前尚未出现针对利什曼病的有效疫苗。主要的预防措施为消除感染源,及时救治感染患者,加强利什曼病相关知识宣教[2]。
室内喷洒防虫剂,以及使用含长效防虫剂的蚊帐可以减少利什曼病的发病率。
改变居住环境墙体材料也可能有一定作用。
受感染的犬类难以通过治疗根除利什曼原虫,且检查并捕杀受感染犬只不具有可操作性,故对于流行区内的犬只可推广使用含杀虫剂的项圈。
避免在每年 5~8 月白蛉活动季节,到利什曼病流行区旅游或工作。
流行区工地上要加强防蚊防蛉措施。
加强向百姓宣传教育利什曼病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