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裂头蚴病是什么?皮下裂头蚴病怎么办?皮下裂头蚴病症状有哪些?

老年人垂体瘤,是发生于老年人颅内垂体注的良性肿瘤,由垂体腺细胞(具有分泌促激素功能的垂体细胞,是垂体组织的主要成分)发展而来,肿瘤呈缓慢生长。老年人垂体腺瘤约占垂体疾病患者的 5~18%。暂无准确的流行病学数据。本病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基因突变相关。本病的危险因素,包括接触放射线、辐射,有肿瘤家族史,职业接触油漆、铅、汞、农药等。根据垂体肿瘤是否能分泌促激素(本身是一种激素,为促进其他组织器官分泌激素的激素),分为分泌性腺瘤和无分泌性腺瘤。老年人垂体瘤多属于后者。头痛、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症状是本病最典型的症状。其他症状还包括恶心、呕吐、多饮多尿、畏寒、乏力、肢端肥大、性功能减退等。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以手术切除为首选。若手术完全切除垂体肿瘤可减少肿瘤复发风险。本病若不及时诊断治疗,增大的肿瘤会压迫视神经传导通路,导致视神经功能障碍,视力下降甚至失明。老年人垂体瘤的患者主要有以下特点。病程长,内分泌症状(如性欲下降、月经紊乱)不明显,这是因老年人本身已无月经,性欲也不旺盛所致。多伴有其他老年性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白内障、脑梗死等,而上述疾病增加手术风险、影响治疗效果。

概述

症状

临床表现

1.皮肤表现

皮损为位于躯干或四肢皮下的黄豆至核桃大的炎性游走性肿块结节,圆形、柱状或线形,中等硬度,与皮肤无粘连、无压痛,数目为1~2个,可有瘙痒及虫爬感,亦可无任何自觉症状。如合并感染,则可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有时出现荨麻疹。

2.眼部表现

表现为眼睑红肿、眼睑下垂、结膜充血、畏光、流泪、微痛、奇痒、有异物感或虫爬感,可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多为单眼感染,可反复发作,多年不愈。若裂头蚴自行逸出,则可逐渐自愈。如裂头蚴寄生在眼球可导致眼球突出,虹膜睫状体炎、葡萄膜炎、玻璃体浑浊、白内障、疼痛性角膜炎、角膜溃疡穿孔甚至失明。

病因

曼氏叠绦虫成虫寄生在猫、狗、虎等食肉动物肠道中,虫卵随粪便排出,在水中孵出钩毛蚴,被第一中间宿主剑水虱吞食在其体内发育成原尾蚴,含有原尾蚴的剑水虱被第二中间宿主蝌蚪吞食,原尾蚴进入皮下和肌肉组织发育成裂头蚴,当蝌蚪发育为青蛙时,裂头蚴移居到蛙的大腿、小腿肌肉处寄生。如蛙被蛇、鸟等吞食后,裂头蚴穿过肠壁,移居至腹腔、肌肉或皮下继续生存。人可成为第二中间宿主、转续宿主或终宿主。如将蛙肉贴敷于眼、伤口、脓肿上,蛙肉中的裂头蚴因趋温特性而自创口侵入人体;进食未熟的蛙、蛇、鸟或猪肉,裂头蚴经口入肠,最后移行到皮肤;或是吞食活蝌蚪、喝生水或游泳等误吞入含原尾蚴的剑水虱,原尾蚴通过肠壁进入腹腔、皮肤、肌膜等处,约经20天发育为裂头蚴,寄生在肠腔和皮下组织。

就医

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大多正常,嗜酸性粒细胞轻度增高。

2.活组织检查

眼睑和其他部位出现皮下游走性结节,皮下包块和眼睑结节活检可找到虫体。

3.病理检查

显示嗜酸性肉芽肿,可见夏科-雷登结晶。移动肿块病变中心为虫体横切面。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检测可辅助诊断。

诊断

在流行区有吃生蛙、蛇肉史及饮生水或用蛙肉、蛙皮敷疮、敷眼病史,患处出现游走性皮下结节或肿块,结节活检找到虫体,即可确诊。

治疗

皮下组织及眼裂头蚴病以手术摘除虫体为主。手术需水肿减轻、硬结形成后进行,取出虫体。一般病例手术后可给予吡喹酮治疗,同时用激素类药物以减轻因虫体破坏所致的过敏反应。

日常注意

加强卫生宣传教育,不吃生蛙、生蛇肉,不饮生水,避免用蛙肉、蛙皮敷伤口及眼,切生肉、熟肉的刀和菜板须分开。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药品

吡拉西坦片(永和)的功效与作用-吡拉西坦片(永和)说明书

2023-8-3 2:17:57

药品

复方地巴唑氢氯噻嗪胶囊的功效与作用-复方地巴唑氢氯噻嗪胶囊说明书

2023-8-3 2:1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