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炎是什么?腮腺炎怎么办?腮腺炎症状有哪些?

甲亢未得到治疗或者经治疗后病情并未得到控制的情况下,因某种诱发因素使得病情加重,导致机体呈失代偿状态,甚至导致生命危险的状态。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本病的发生率大幅度下降。本病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人群,以儿童少见,老年人多见。最主要的病因是各种因素引起循环中的甲状腺素水平升高和急性应激刺激等,危险因素是症状隐匿。症状不典型的老年人甲亢患者在临床上容易出现漏诊,诱发老年人甲亢危象,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分型有兴奋型和抑制型。兴奋型甲亢危象严重可危及生命。抑制型甲亢危象又称“淡漠型”甲亢危象,多见于 70 岁以上老人。分期有先兆危象或危象前期和危象阶段。先兆危象和危象阶段具体详见症状部分解释。主要症状表现为高热,脉压差明显增大、心率显著增快即心慌、心律失常,心脏增大,食欲差、恶心、呕吐频繁、腹痛、腹泻明显,精神神经障碍、焦虑、烦躁、嗜睡。主要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去除诱因、血浆置换及腹膜透析治疗、全身支持疗法、康复治疗等。治疗难点是因老年人甲亢危象症状常不典型、患者常会有多个系统临床表现同时出现或仅单个系统的临床表现出现,致使诊断延误,降低治疗效果。可导致严重的心律失常(如期前收缩、心房颤动),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昏迷等,甚至会危及生命。老年人甲亢危象多与基础疾病的控制不佳以及急性感染相关,故防治基础疾病和感染是本病预防的关键。需强调的是,临床上能够尽早诊断,尽快加以治疗是改善该病预后的重中之重。

概述

腮腺位于两侧脸颊靠近耳垂的地方,是最大的唾液腺。由于感染、腮腺导管阻塞、自身免疫反应等因素,腮腺可能会发生炎症,引发腮腺炎(parotitis)。腮腺炎有很多种类型,常见的有细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慢性复发性腮腺炎、自身免疫性腮腺炎等。

最常见的原因是感染,包括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等。

特征性表现就是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可一侧肿大,也可两侧同时肿大。

急性感染性腮腺炎主要表现为腮腺局部红、肿、热、痛及全身发热以及发热伴随的其他症状。

流行性腮腺炎是病毒感染引起的非化脓性肿胀,表现为双侧腮腺肿大,容易引起一些并发症,如睾丸炎、卵巢炎、脑膜脑炎、胰腺炎等,但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

自身免疫性腮腺炎还可能影响关节、其他腺体、器官等,从而引发相关症状。

慢性复发性腮腺炎的表现是,腮腺反复出现间断性肿胀,青春期前的儿童患者较多见。[2]

根据病因不同,治疗上以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干扰素、镇痛药等药物治疗为主,一般不建议手术。少数急性化脓性腮腺炎、存在阻塞的反复多次发生的慢性腮腺炎患者,如果药物治疗效果不好,可考虑手术治疗。

日常注意劳逸结合,少吃油腻及酸味的食品和饮料,多吃清淡的食物,按时吃药;如觉病情加重,请及时就医。

只有流行性腮腺炎可以通过疫苗接种的方法预防。

症状

不同种类的腮腺炎,症状根据腮腺导管的阻塞程度,以及是否存在感染而略有不同。一般都表现为一侧或双侧腺体肿胀、疼痛,有时导致面部变形,也有可能出现发热、厌食、全身无力等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深部脓肿,高热、局部肿胀、全身症状会加重。腮腺炎可导致下颌后隙感染、耳聋、睾丸炎、胰腺炎等并发症。

腮腺炎有哪些症状?

腮腺炎的常见症状包括:

细菌性腮腺炎:

经常出现进行性疼痛肿胀腺体和发烧。

咀嚼运动时,疼痛会加剧。

通常持续 5~9 天的双侧腺体疼痛和肿胀,伴有周身不适、厌食和发烧。

结核病相关的腮腺炎:有时在一个肿块腺体内发现结核病病理改变,且部分病例有结核症状[1]。

流行性腮腺炎:

腮腺肿胀。

病毒感染可能会侵犯全身其他组织器官,尤其是腺体、神经系统损伤常见,如耳聋、胰腺炎、睾丸炎、肾炎、心肌炎等表现。

慢性复发性腮腺炎:

多为双侧腮腺肿大。

腮腺区可产生轻微的疼痛及不适感,呈持续性。

有时可有异味等症状。

自身免疫性腮腺炎:腮腺肿大反复发生,如果没有其他组织、器官、腺体损伤,这可能是唯一的表现,患者常无明显症状。

其他症状:一些人还可出现发热、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一般在发病初期的 3~5 天出现。

腮腺炎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腮腺炎的并发症一般见于多个器官和部位,包括:

咽旁间隙感染;

耳聋;

脑膜脑炎;

睾丸炎;

卵巢炎;

胰腺炎;

下颌后间隙感染;

干燥综合征。

病因

腮腺炎一般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此外,一些影响外分泌腺体的自身免疫病,也可引发该病。

腮腺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感染性:急性细菌性腮腺炎(化脓性腮腺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当处于脱水状态时,唾液分泌减少,抗菌能力下降,细菌经过腮腺导管上行感染,引起化脓性腮腺炎。另外,若存在腮腺淋巴结炎、邻近组织炎症等,波及腮腺时,也会引发腮腺炎。

病毒性腮腺炎:常见的病毒是腮腺炎病毒,此外还有柯萨奇病毒、甲型流感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

免疫性:一些患有米库利奇病、干燥综合征等疾病的人,也有可能患慢性自身免疫性腮腺炎。

腮腺导管阻塞:一些疾病如唾液腺结石、黏液栓、肿瘤(多见良性肿瘤)等,可导致腮腺管及其分支堵塞,一旦发生堵塞,很容易出现细菌感染,从而引发该病。

病因未明:还有些腮腺炎类型,比如变性型涎腺肿大症、慢性非特异性腮腺炎、复发性儿童腮腺炎,具体病因不明确。

腮腺炎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腮腺炎的高发峰为冬、春季。

易感人群为儿童和青少年,未接种疫苗者,个体之间之间极易互相传染。

急性细菌性腮腺炎通常不传染,常因化脓形成脓栓阻塞腺管引起。

病毒性腮腺炎具有传染性。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出现咀嚼和吞咽时疼痛,尤其是吞咽酸味食品或者饮料时,比如醋或柠檬汁,疼痛感明显。

发烧,体温达 39.5℃~40℃。

寒冷、头痛、咽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全身疼痛。

腮腺周围组织明显水肿。

容貌变形。

吞咽困难。

长期高热。

脱水。

有脑膜炎、心肌炎发作的征兆,如:抽搐、呕吐、严重心悸。

就诊科室

感染科

免疫科

医生如何诊断腮腺炎?

医生一般根据临床表现、体征来进行诊断。必要时,会建议患者做一些相关检查。

血常规。检查报告可能会有下列结果:白细胞总数增加,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上升,核左移,则可怀疑为化脓性腮腺炎;血尿淀粉酶增高,白细胞数正常及减低(但如患者伴睾丸炎,白细胞计数则可增高),医生则可能考虑是流行性腮腺炎。

腮腺造影。根据造影结果,可直观地判断腮腺导管扩长情况,更清晰地评判各腺体之间的损伤程度[4]。

唾液流率检查。用来评判口腔干燥程度,包括腮腺流率和唾液总流率等。一般通过咀嚼 5 克医用白蜡来检测,正常值参考范围是大于 0.05 ml/ 分钟。流率减低则说明依旧有炎症存在,流率过高说明可能引起了与神经相关的疾病。

放射性核素检查。判断腮腺炎的治疗结果,及是否需要继续治疗,尤其适用于无法进行腮腺造影者。

组织病理检查。这不是腮腺炎的常规检查,但如果决定要做手术,这一检查可在术后作为确诊手段,用来明确是否存在其他病变的可能,如咽旁间隙感染、结核病等。

其他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计算机断层成像、磁共振成像、腮腺超声等,主要用于判断是否存在肿瘤。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发病之后出现过哪些症状?

除了面颌部肿胀疼痛等,身体其他部位是否有异样?

这些症状有没有不断加重的现象?

身边是否还有其他人近期也出现了相似的症状?

曾经接种过腮腺炎疫苗吗?

是否还有其他疾病?

近期服用的药物?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您推荐哪种治疗方案呢?

大概需要治疗多长时间?

需要住院观察或治疗吗?

疾病是否传染?

如果传染,要如何防止传染给其他人?

平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吗?

这个病治疗后会不会复发,复发的可能性有多少?

治疗

以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干扰素、镇痛药等药物治疗为主;日常注意隔离;防治高热不退、反复呕吐、腮腺炎脑炎、睾丸炎、卵巢炎等并发症的出现。

药物治疗

利巴韦林和更昔洛韦利:是强效的抗病毒药物,可用于病毒感染引起的腮腺炎。

西咪替丁:又叫甲氰咪胍,常用于抑制胃酸和抗溃疡。此药还可增强或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应用于流行性腮腺炎等呼吸道疾病效果良好。

干扰素:能干扰病毒的复制、繁殖,可有效遏制病毒侵袭和感染;小剂量干扰素可刺激免疫活性细胞产生更多的干扰素,进而促进抗病毒效果。

对于有头痛和腮腺胀痛情况者,医生会给予镇痛药。

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主要适用于重症患者,以及并发脑膜脑炎、心肌炎患者。

对于继发睾丸炎或卵巢炎的儿童,若一边或两边睾丸肿胀并伴有疼痛,可用棉花垫和丁字带托起睾丸。成年患者少见。

手术治疗

少数急性化脓性腮腺炎,或者存在阻塞的、反复多次发生的慢性腮腺炎,药物治疗效果不好者,可以接受手术。

日常注意

注意劳逸结合,少食油腻,多吃清淡的食物,按时吃药。如自觉病情加重,请及时就医。

多注意休息,必要时卧床休息。

注意做好口腔护理工作,每天早晚认真刷牙,饭后最好漱口。

室内勤通风。

不要吃硬的食物或酸味食物,以及饮料、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疼痛感。

如果身体出现其他不适情况,或者感觉病情有加重现象,及时咨询医生。

预防

通过疫苗或药物的方法,可以主动预防,还应注意与腮腺炎患者保持距离。

接种疫苗,目前使用的主要是风疹、麻疹、腮腺炎三联疫苗。

室内要注意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生活习惯,比如:

经常洗手;

勤晒、换洗衣被;

适当地锻炼身体;

多喝水。

尽量避免跟患者密切接触。

流行期间,尽量减少或不要到人群拥挤的场所;若必须外出,最好戴上口罩。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药品

三黄片(盘龙)的功效与作用-三黄片(盘龙)说明书

2023-8-3 4:34:42

药品

玄驹胶囊的功效与作用-玄驹胶囊说明书

2023-8-3 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