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鼠咬热(rat-bitefever)主要由小螺菌(spirillum minus)或念珠状链杆菌(streptobacillus moniliformis)感染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啮齿类动物咬伤,或接触其唾液、粪便等传染。我国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西南部,多为小螺菌型鼠咬热。目前首选治疗药物为青霉素 G,预后较好,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可选用红霉素和四环素[1]。
鼠咬热的病原体可分为小螺菌和念珠状链杆菌,主要通过啮齿类动物咬伤感染。
鼠咬热的主要症状包括伤口红肿疼痛、淋巴结肿大、寒战、发热、头痛、剧烈背痛等,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化脓性感染、败血症、心内膜炎等严重并发症。
被鼠咬伤后,伤口愈合后又出现红肿疼痛,并伴有淋巴结肿大,或发生头痛和剧烈背痛,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由于病原学诊断困难,医生一般通过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青霉素实验性治疗明确诊断。
鼠咬热的首选治疗药物是青霉素 G,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可以选用红霉素、四环素。
遵循医嘱,按时服药,尽量避免再次接触啮齿类动物。
尽量避免直接接触啮齿类动物,如要接触,应佩戴防护用具,以防被抓伤、咬伤。
症状
鼠咬热有哪些临床特征[1]?
小螺菌型鼠咬热的潜伏期一般为 1~10 天,念珠状链杆菌型鼠咬热潜伏期较短,为 1~3 天;
小螺菌型鼠咬热典型临床症状包括:
已愈合的伤口又出现红肿疼痛,后演变成覆盖黑痂的硬结性溃疡(如果此前被鼠咬伤);
淋巴结肿大、压痛;
寒战;
发热;
全身皮肤可出现暗红色斑丘疹,也可见玫瑰疹或荨麻疹。
念珠状链杆菌型鼠咬热典型临床症状包括:
全身毒血症状如头痛、背痛;
关节红肿明显;
局部伤口可有纤维蛋白性渗出液。
鼠咬热会引起哪些并发症[1]?
小螺菌型鼠咬热并发症包括:
支气管炎
支气管肺炎
局部化脓性感染
继发性败血症
念珠状链杆菌型鼠咬热并发症包括:
心内膜炎
肺炎
迁徙性脓肿
化脓性关节炎
病因
鼠咬热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1][2]?
鼠咬热的病原体可分为小螺菌和念珠状链杆菌,在我国云南、贵州、江西、福建、山东、台湾地区有报告病例,以小螺菌型鼠咬热为主。
主要传播途径包括:
被携带病原体的鼠咬伤或抓伤;
吃带有病原体的鼠肉或其他被病原体污染的食物;
接触携带病原体的啮齿类动物的唾液、尿液或粪便;
伤口或黏膜接触到被病原体污染的物体。
临床发生鼠咬热的风险因素有哪些[2]?
饲养宠物鼠或其他啮齿类动物;
居住区域啮齿类动物较多;
卫生条件差;
免疫力较弱。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1]?
被鼠咬伤后,伤口愈合后又出现红肿疼痛,并伴有淋巴结肿大,或发生头痛和剧烈背痛,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就诊科室
感染科
医生如何诊断鼠咬热[1]?
鼠咬热的病原学诊断较为困难,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鼠伤史和症状,包括淋巴结检查;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是否升高;
青霉素 G 治疗有效,如果治疗效果较好,则可帮助诊断鼠咬热。
医生会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症状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近期是否被老鼠咬伤或抓伤?
最近有没有吃过鼠肉?
症状是持续加重还是维持稳定?
能否描述目前症状的严重程度?
家里是否还有其他人也有类似的症状?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是什么原因导致鼠咬热?
需要做哪些检测可以确诊?
推荐采用什么方案进行治疗?
治疗多久之后可以缓解?
能否治愈?是否会复发?
是否会留有后遗症?
是否具有传染性?
治疗期间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治疗
鼠咬热的首选治疗药物是青霉素 G,首次治疗应该从小剂量开始,以防出现赫氏反应;
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可以选用红霉素、四环素;
局部化脓可切开引流。
日常注意
遵循医嘱,按时服药。
注意个人卫生,清淡饮食,适当运动,充分休息以便于康复。
避免再次接触啮齿类动物。
发热期可采用物理降温,如冰袋冷敷额头。
预防
尽量避免与啮齿动物、被啮齿动物污染的地方直接接触。
如果家中有宠物鼠或其他啮齿动物:
接触动物时佩戴防护装备,如手套;
避免接触动物口腔和脸部;
在清理鼠笼、鼠舍后,用肥皂和温水清洗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