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小儿曼氏迭宫绦虫病,是指曼氏迭宫绦虫成虫寄生在小儿小肠内;曼氏裂头蚴病,是指曼氏裂头蚴寄生于小儿身体组织所致的疾病。本病是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人是最后的宿主(寄生者)。
曼氏迭宫绦虫主要分布于亚洲,人体常见被曼氏裂头蚴感染,而被成虫寄生少见。我国已在 21 个省、市、自治区有裂头蚴病的报道,共 623 例,均为散发病例,其中 14 岁以内占比最高,约为 24.73%,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
裂头蚴经皮肤、黏膜侵入或经口误食等进入体内是主要病因。疫区生活、喜食生或未煮熟的肉、接触或饮入可能含裂头蚴或原尾蚴的水、不洁饮食习惯等均是危险因素。
根据病变部位和是否有裂头蚴增殖,可分为眼裂头蚴病、皮下裂头蚴病、口腔颌面部裂头蚴病、脑裂头蚴病、内脏裂头蚴病、增殖型裂头蚴病等。
本病常见症状有腹部疼痛、恶心、呕吐,以及眼睑红肿、球结膜充血水肿、害怕光亮、流泪、微痛、奇痒、皮下游走性结节(即皮下出现可移动质地较硬小疙瘩),严重可出现有严重头痛、一阵阵的口角抽搐、身体抽搐、昏迷等。
本病主要为药物治疗、手术切除以及对症支持治疗。治疗关键是减轻重要脏器的损害。治疗的难点是需要尽早发现以便治疗。
裂头蚴病主要导致软组织脓肿,其危害性视感染部位而定,如感染眼部,可引起玻璃体(俗称白眼仁)混浊、角膜溃疡,甚至失明;如进入大脑,出现导致抽搐、昏迷以及肢体瘫痪;轻者影响患儿生长发育,导致患儿不能正常生活,重者导致患儿死亡。
应尽早积极治疗,防止严重并发症发生。
症状
本病常见症状有腹部疼痛、恶心、呕吐,以及眼睑红肿、球结膜充血水肿、害怕光亮、流泪、微痛、奇痒、皮下游走性结节,严重可出现有严重头痛、阵发性口角抽搐、身体抽搐、昏迷等。
小儿曼氏迭宫绦虫病和曼氏裂头蚴病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小儿曼氏迭宫绦虫病和曼氏裂头蚴病的常见症状包括:
全身游走性皮下结节:为常见症状;呈圆形、条索状、柱状或不规则状,大小不一,活动度好,与皮肤不黏连,可伴红肿、疼痛或压痛的小突起;有时会见白色小虫爬出。常见于胸壁、颈部、乳房、腹壁、四肢皮下、口腔黏膜等。
消化道症状:轻微的腹痛、恶心、呕吐等。
可表现为眼睑(俗称眼皮)红肿,其内可摸到移动硬结,伴轻微疼痛、眼皮奇痒或有虫爬感等。眼睛怕亮光、流泪。严重可出现眼球突出、不能转动,甚至失明。
裂头蚴侵犯脑部表现:阵发性头痛、间歇性口角抽搐、肢体麻木、甚至偏瘫(俗称半身不遂);严重者可出现喷射状呕吐、肢体抽搐、昏迷。
少数患儿可出现四肢肿胀,皮肤像大象皮一样粗糙、肥厚。
逐渐出现衰弱、消瘦和虚脱等。
小儿曼氏迭宫绦虫病和曼氏裂头蚴病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并发症由其侵犯部位所致。
常见并发症包括:
脑脓肿
眼睛葡萄膜炎
眼玻璃体混浊
眼角膜溃疡
继发性青光眼
白内障
失明
偏瘫
腹腔包块
腹膜炎
肠穿孔
病因
本病的主要病因是裂头蚴经皮肤、黏膜侵入或经口误食等进入体内。
小儿曼氏迭宫绦虫病和曼氏裂头蚴病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曼氏迭宫绦虫通过口进入并寄生于小肠内。
裂头蚴可通过伤口处、正常皮肤黏膜、经口等方式进入人体内,常见如下:
生吃或未煮熟的蛙肉、猪肉、蛇肉、其他飞禽类肉等。
喝生水或游泳时不慎吞入剑水蚤(一种浮水小虫,常携带原尾蚴)而引起感染。
含有原尾蚴的生蛙肉或其他生肉,接触人体伤口、眼部、颌面部皮肤或口腔黏膜等进入体内。
哪些人容易患小儿猪带绦虫病和囊虫病?
有如下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该疾病:
喜吃生的或未煮熟的蛙肉、猪肉、蛇肉、其他飞禽类肉。
流行高发区生活。
喜喝生水。
疫区下河游泳。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在流行高发区生活。
轻微的腹痛、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全身游走性皮下小疙瘩,或伴红肿、疼痛。
皮下结节可见白色小虫爬出。
眼睑(俗称眼皮)红肿,其内可摸到移动硬结,或伴轻微疼痛、眼皮奇痒。
眼睛怕亮光、经常性流泪、视物模糊。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眼球突出、不能转动,甚至失明。
阵发性头痛、一阵一阵的口角抽搐、肢体麻木、甚至偏瘫(俗称“半身不遂”)。
喷射状呕吐、肢体抽搐、昏迷。
四肢肿胀,似大象皮一样肿胀,伴消瘦、虚脱等。
建议就诊科室
小儿传染科
儿科
医生如何诊断小儿曼氏迭宫绦虫病和曼氏裂头蚴病?
当医生怀疑小儿曼氏迭宫绦虫病和曼氏裂头蚴病时,会询问流行病学史、结合相关症状,常可怀疑本病。再通过粪便检查虫卵,对局部的包块和结节进行活组织检查,可见虫卵或脑裂头蚴,即可确诊本病。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体格检查:可用于评估患儿一般情况,如生长发育、精神、神经系统病理征等;还能评估皮下是否有结节、眼球异常、肝脾肿大等状况,可用于协助诊断。
粪便寄生虫检查:可在粪便中找到虫卵,帮助确诊疾病。
血常规检查:可发现嗜酸细胞增高(提示可能存在寄生虫感染),还可发现贫血、凝血功能及其他感染等情况。
皮肤与组织寄生虫的病原检查:通过切除相应软组织(如皮下结节),然后行病理学检查。如发现裂头蚴,即可确诊曼氏裂头蚴病。还可用于排除其他寄生虫病。
免疫学检查:通过对患儿血液、脑脊液的体液,检测其中相应抗体,若为阳性,即可确诊本病。
头颅 CT 检查:可用于对脑曼氏裂头蚴虫病进行定位、鉴定其活动性、脑脊液通道梗阻、评估疗效等提供依据。
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可用于对脑曼氏裂头蚴虫病进行定位及定性。
腹部 B 超:可用于检查肝、胆、胰、脾、肾、子宫等重要脏器是否存在寄生虫以及其他结构异常。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是有生食蛙肉、蛇肉?
是否喝生水?
是否在本病高发区居住?
患儿喂养、发育情况?
是否曾患何种疾病?
出现症状有多久了?以前出现过如此情况?
症状有无进行性加重?
曾到别的医院就诊过吗?做过何种检查,诊疗情况?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病因是什么?
需要做哪些检查?
病情严重吗?
会危及生命吗?
需要治疗吗?如何治疗?
能完全治愈吗?
有无并发症?
会复发吗?
会影响患儿生长发育吗?
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治疗
药物治疗
吡喹酮:是治疗本病的首选药。可对虫体皮层造成损伤,使其体表抗原暴露,导致大量嗜酸粒细胞附着,促使虫体死亡。该方法是不易手术切除时的首选。
阿苯达唑:属于高效驱虫药、杀虫作用最强。通过阻断虫体对多种营养和葡萄糖的吸收,导致虫体糖原耗竭,致使寄生虫无法生存和繁殖,从而达到驱虫和杀灭寄生虫的目的。优点是作用温和、缓慢、副反应轻。
手术治疗
脑裂头蚴病灶切除术:目的是清除裂头蚴病灶,达到治愈的目的,还能防止脑疝、癫痫等并发症发生。
皮下结节局部切除术:可用于清除病灶,治疗本病。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虫体寄生在各个重要脏器中,导致严重并发症。如在脑内,可导致癫痫、脑疝;若进犯眼内,常可导致患儿失明;若播散至重要脏器如肝肾等,常可导致脏器受损。严重影响患儿正常生活及生长发育,导致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甚至导致死亡。
经过正规治疗后,大部分患儿均可得到治愈,总体有效率超过 75%,还能明显减少严重并发症,如失明、偏瘫、腹膜炎、肠穿孔等。
日常注意
积极药物治疗,预防并发症。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家属应学习并了解寄生虫的感染方式及预防措施,搞好患儿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不能喝生水(未煮沸的水)。
对于已经行颅脑手术治疗患儿,若发现颅内引流管增多或颜色变成鲜红,或者发现患儿身体抽搐、头痛难忍、突发呕吐、神志异常等,应及时告知医师。术后一般需要在 2 周、1 月、3 月、半年、1 年分别入院复查,或遵医嘱及时复诊。
对于行皮下结节切除的患儿,须按医嘱消毒伤口,定时拆线。
头颅术后,患儿可先禁饮食,然后视具体情况缓慢转变为正常饮食。术后多吃洗干净蔬菜、水果,禁食刺激性食物;平衡饮食,保持大便通畅;嘱患儿不能用力咳嗽、喷嚏,避免提取重物等。
平时禁止吃蛙、蛇、刺猬等生禽肉类,不在河沟洗澡,生食瓜果蔬菜要清洗干净。
饮食:多吃富蛋白饮食,多吃鱼、鸡蛋、适当喝牛奶;饮食中需富含维生素 A、C 和 E 的食物;忌吃油腻难消化食物,如油炸、辛辣刺激(如辣椒、生姜等)食物,以便保持大便通畅。
对口服药物治疗者,须遵医嘱按时、按量用药,不随意增减、更换药物,不自行购买和使用医嘱以外的其他药物。一般晨起空腹服药,使药物与虫体能更好地接触;服药后加服泻药或多饮水,有利于虫体排出。由于抗寄生虫药物常有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因此服药如有不适,应及时复诊,并按医嘱按时复查。
根据季节变化,实时增减衣物;规律作息时间,早睡早起,坚持锻炼身体(如每日坚持晨跑超过 30 分钟),增强身体抵抗能力。
预防
禁止生吃蛙、蛇、刺猬等生禽肉类,不能在河沟洗澡,不喝生水。
针对可变的因素:
不生吃蛙、蛇、刺猬等生禽肉类。
不喝生水(未经高温消毒)。
不在野河沟洗澡。
加强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勤洗手。
针对不可变的因素:
不接触患病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