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性心脏病是什么?高血压性心脏病怎么办?高血压性心脏病症状有哪些?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的内分泌疾病,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两种疾病发病关系密切。糖尿病患者中高血压的患病率明显增高,约为非糖尿病人群的 2 倍,并随年龄增长、体重增加及病程延长而上升。我国糖尿病患者中高血压患病率为 28.4%~48.1%。糖尿病人群中高血压发生早,其患病率高峰较非糖尿病人群提前 10 年。病因和危险因素包括遗传、肥胖、吸烟、饮食、精神应激、胰岛素抵抗等。患者有糖尿病症状,即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疲乏无力等,合并高血压后,有头晕、头痛、颈项板紧、疲劳、心慌等症状。采取降糖、降压药物联合治疗,合理膳食,运动治疗,控制体重。降压药首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 Ⅱ 受体拮抗剂)与钙通道阻滞剂联合降压方案。治疗难点在于需长期用药和改变生活方式,患者不易坚持治疗。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冠心病、心力衰竭、慢性肾衰竭、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以及其他严重并发症。本病为慢性疾病,难以根治,但控制好血糖、血压,可延缓疾病进展,预防并发症的出现或加重。

别称

高心病

概述

高血压性心脏病简称为“ 高心病”,是指高血压患者长期血压控制不佳,引起心脏改变[1],主要为左室心肌肥厚、左室舒张和收缩功能减低,最终发展为心力衰竭。

本病早期症状一般不典型,可能只有轻度不适,如头痛、头晕、胸闷等。当出现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等心功能下降的症状时,提示病情已经比较严重了。

高血压患者,如果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活动后胸闷、心悸、气短、活动耐力下降,应立即就医。医生通过各项检查,评估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下降的严重程度,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高血压性心脏病的终末期,患者往往合并心脏跳动节律和频率的异常,必要时需要植入机械辅助装置(机械泵,可部分取代心室功能),来帮助心脏恢复正常的节律和频率。心脏移植是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最终办法。

高血压性心脏病是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在病情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加以干预,都可以延缓疾病的进展。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预防发病,这包括健康饮食、戒烟限酒、规律锻炼、控制体重、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和压力等。

症状

本病早期症状一般不典型,可能只有轻度不适,如头痛、头晕、胸闷等。当出现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等心功能下降的症状时,提示病情已经比较严重了。

高血压性心脏病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左心功能衰竭

呼吸困难:早期表现为运动后出现呼吸困难、头晕、心慌等运动耐力下降的表现,休息后可缓解。病情进展到一定程度,会出现夜间不能平卧睡觉或者入睡后突然因憋气而惊醒,需要坐位或者高枕卧位方可好转。

咳嗽咳痰:夜间平卧睡觉时出现咳嗽、咳白色泡沫样痰,坐位或者站立时咳嗽咳痰减轻。当出现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时,可出现急性发作的呼吸困难和咳粉红色泡沫样痰。

严重的左心功能衰竭时,会影响肾脏的血液灌注,出现少尿的症状。

右心功能衰竭

消化道症状:胃肠道淤血引起腹胀、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症状。

水肿症状:长时间站立或者坐位,出现双下肢对称性指凹性水肿(手指按压皮肤后出现明显凹陷 ),平卧位时水肿可减轻。

颈静脉症状:在卧位或者半卧位时,出现颈静脉搏动增强、充盈明显(青筋明显)等。

全心功能衰竭

全心功能衰竭为心脏功能下降的终末期表现,可同时出现多种上述症状,往往还伴随心脏跳动的节律和频率不正常。

病因

哪些人容易患高血压性心脏病?

具有下列危险因素的人,更容易患上高血压性心脏病。其中,除了年龄和遗传因素之外,多数危险因素是可以预防或控制的。

年龄:男性 45 岁以上,女性 55 岁以上,高血压病发生的风险升高。

遗传因素:高血压病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父母均患高血压病,子女发病概率高达 46%。

抽烟:抽烟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血管增高。

过量饮酒。

饮食:高钠低钾饮食可导致血压的升高。

超重和肥胖:随着体重及腰围的增加,高血压病的患病率呈增高趋势。

精神应激:从事精神紧张度高的职业者,以及长期生活在噪声环境中的人,容易得高血压。

糖尿病。

血脂异常。

药物:长期口服避孕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甘草等易患本病。

缺乏体育锻炼。

睡眠呼吸暂停:夜间睡眠期间出现多次憋气或呼吸较浅症状者,发生高血压性心脏病的风险也较高。

大气污染。

就医

高血压性心脏病是一个缓慢发展的疾病。患者出现症状时,往往病情已经比较严重。首次就诊时,医生会进行血尿和影像学等检查来明确诊断。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高血压性心脏病病情轻微时没有症状,因此具备家族史或危险因素者需要格外留意自己的身体状况,定期体检。同时也要学会日常监测血压,及时发现血压的升高。

高血压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活动后胸闷、心悸、气短、活动耐力下降时,应立即前往心血管内科门诊就医。

就诊科室

心血管内科。

医生如何诊断高血压性心脏病?

血、尿检查:初诊时需要进行血、尿检查,这有助于发现导致高血压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或疾病。具体检查指标可能包括:

血常规。

肝功能(转氨酶、白蛋白等)。

肾功能(血肌酐、血尿素氮等)。

电解质(钾、钠等)。

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空腹血糖或糖化血红蛋白。

血同型半胱氨酸。

尿液分析(尿蛋白定量、尿白蛋白定量、糖和尿沉渣镜检)。

24 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可发现隐蔽性高血压、顽固性高血压,评估血压升高程度、昼夜节律以及治疗效果。

多普勒超声检查:心脏超声可显示出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变化,颈部血管超声可初步评估血管硬化情况。

心电图检查:用于在超声明确心脏结构发生变化之前发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变化。

胸部 X 线检查:观察心脏外形以及心胸比例,判断有无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其他检查:由于高血压性心脏病多合并高血压所致的其他器官的损害(比如心、脑、肾等),因此患者还需要接受眼底检查、头颅磁共振、肾及肾脏血管超声、肾上腺超声、睡眠呼吸监测等。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有哪些症状?严重程度如何?每次持续多长时间?已经出现了多久?

哪些情况下症状会缓解或加重?

何时发现血压升高?最高血压如何?有无服用降压药物?血压控制情况如何?

有没有糖尿病、血脂异常等病史?既往还有何种病史?

是否吸烟、是否喜欢大量饮酒?

平时工作压力大吗?作息是否规律?

平时是否有规律的体育运动?饮食方面有什么偏好?

有没有直系亲属也有高血压性心脏病?

在服用哪些药?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是怎么患上高血压性心脏病的?能治好吗?

我需要做哪些检查?要吃哪些药?医保能报销吗?

目前都有哪些治疗方法?哪种方法最适合我的病情?

我是否需要调整某些生活习惯?

这个病有传染或遗传的可能吗?我的家人需要接受筛查吗?

治疗

首先要改善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可以使用药物治疗。如果病情严重,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降压药:包括 ACEI/ARB(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 Ⅱ 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利尿剂、α-受体阻滞剂等。由于高血压疾病的个体化差异较大,且合并疾病不同,所以药物的选择应严格遵循医师的指导,定时定量服用药物,不可随意自行改变药物及其用法用量。

治疗心力衰竭药物:包括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RAAS(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 Ⅱ 受体拮抗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增强心肌收缩力药物、扩张血管药物等。

降糖药:如有糖尿病,单纯通过饮食和运动控制不理想时,就要积极用降糖药。

降脂药:医生一般会建议服用他汀类药物。

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以降低血栓风险。

抗凝药物:合并心房颤动时可用此类药。

手术治疗

对于高血压性心脏病的终末期,患者往往合并心脏跳动节律和频率的异常,必要时需要植入机械辅助装置(机械泵,可部分取代心室功能),来帮助心脏恢复正常的节律和频率。心脏移植是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最终办法。

疾病发展和转归

高血压性心脏病是个缓慢发展的过程,在病情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加以干预,都可以延缓其进展,及早干预有助于预防出现严重并发症。

日常注意

改善生活方式是治疗高血压性心脏病的基础。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在生活中应注意下列几个方面:

戒烟限酒。

健康、均衡饮食:采用“ 一高三低”(高纤维素、低胆固醇、低脂肪、低盐)的饮食结构。尽量少吃含饱和脂肪、反式脂肪的食物,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西式甜点等。

适量运动: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应适当增加运动量,有助于控制血压水平。出现心力衰竭时应在不诱发症状的前提下,逐渐增加有氧运动(比如走路、游泳等)。当出现急性心力衰竭时应限制活动,卧床休息。

保持健康体重:超重人群应减重。当患者出现心力衰竭时应每日监测体重,观察每日的出入水量(入量即进入患者体内的量,包括饮食、水、输液量等;出量包括尿量、大便、呕吐量等),帮助指导调整治疗方案。

管理好危险因素:尽量控制好血压、血糖和胆固醇(尤其是“ 坏胆固醇”)的水平。

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态平衡:患者可以做一些放松练习,如瑜伽和深呼吸,帮助自己缓解压力。

预防

高血压性心脏病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因此,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但可以延缓疾病进展,还有助于预防发病。

除了年龄和家族病史之外,多数危险因素是可以预防或控制的。做到以下几点,可以预防或延缓高血压性心脏病:

戒烟、远离二手烟。

严格限制酒精摄入。

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

健康饮食,少吃高胆固醇、高糖、高盐、高反式脂肪酸的食物。

控制健康体重。

适量运动。

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态平衡。

预防感染等可能加重心脏负担的疾病。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保健

男子狂吃30只生蚝竟引发痛风 该如何预防

2023-9-16 23:23:44

药品

奥氮平片(再普乐)的功效与作用-奥氮平片(再普乐)说明书

2023-8-3 7:5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