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高心病
概述
高血压性心脏病简称为“ 高心病”,是指高血压患者长期血压控制不佳,引起心脏改变[1],主要为左室心肌肥厚、左室舒张和收缩功能减低,最终发展为心力衰竭。
本病早期症状一般不典型,可能只有轻度不适,如头痛、头晕、胸闷等。当出现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等心功能下降的症状时,提示病情已经比较严重了。
高血压患者,如果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活动后胸闷、心悸、气短、活动耐力下降,应立即就医。医生通过各项检查,评估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下降的严重程度,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高血压性心脏病的终末期,患者往往合并心脏跳动节律和频率的异常,必要时需要植入机械辅助装置(机械泵,可部分取代心室功能),来帮助心脏恢复正常的节律和频率。心脏移植是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最终办法。
高血压性心脏病是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在病情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加以干预,都可以延缓疾病的进展。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预防发病,这包括健康饮食、戒烟限酒、规律锻炼、控制体重、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和压力等。
症状
本病早期症状一般不典型,可能只有轻度不适,如头痛、头晕、胸闷等。当出现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等心功能下降的症状时,提示病情已经比较严重了。
高血压性心脏病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左心功能衰竭
呼吸困难:早期表现为运动后出现呼吸困难、头晕、心慌等运动耐力下降的表现,休息后可缓解。病情进展到一定程度,会出现夜间不能平卧睡觉或者入睡后突然因憋气而惊醒,需要坐位或者高枕卧位方可好转。
咳嗽咳痰:夜间平卧睡觉时出现咳嗽、咳白色泡沫样痰,坐位或者站立时咳嗽咳痰减轻。当出现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时,可出现急性发作的呼吸困难和咳粉红色泡沫样痰。
严重的左心功能衰竭时,会影响肾脏的血液灌注,出现少尿的症状。
右心功能衰竭
消化道症状:胃肠道淤血引起腹胀、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症状。
水肿症状:长时间站立或者坐位,出现双下肢对称性指凹性水肿(手指按压皮肤后出现明显凹陷 ),平卧位时水肿可减轻。
颈静脉症状:在卧位或者半卧位时,出现颈静脉搏动增强、充盈明显(青筋明显)等。
全心功能衰竭
全心功能衰竭为心脏功能下降的终末期表现,可同时出现多种上述症状,往往还伴随心脏跳动的节律和频率不正常。
病因
哪些人容易患高血压性心脏病?
具有下列危险因素的人,更容易患上高血压性心脏病。其中,除了年龄和遗传因素之外,多数危险因素是可以预防或控制的。
年龄:男性 45 岁以上,女性 55 岁以上,高血压病发生的风险升高。
遗传因素:高血压病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父母均患高血压病,子女发病概率高达 46%。
抽烟:抽烟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血管增高。
过量饮酒。
饮食:高钠低钾饮食可导致血压的升高。
超重和肥胖:随着体重及腰围的增加,高血压病的患病率呈增高趋势。
精神应激:从事精神紧张度高的职业者,以及长期生活在噪声环境中的人,容易得高血压。
糖尿病。
血脂异常。
药物:长期口服避孕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甘草等易患本病。
缺乏体育锻炼。
睡眠呼吸暂停:夜间睡眠期间出现多次憋气或呼吸较浅症状者,发生高血压性心脏病的风险也较高。
大气污染。
就医
高血压性心脏病是一个缓慢发展的疾病。患者出现症状时,往往病情已经比较严重。首次就诊时,医生会进行血尿和影像学等检查来明确诊断。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高血压性心脏病病情轻微时没有症状,因此具备家族史或危险因素者需要格外留意自己的身体状况,定期体检。同时也要学会日常监测血压,及时发现血压的升高。
高血压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活动后胸闷、心悸、气短、活动耐力下降时,应立即前往心血管内科门诊就医。
就诊科室
心血管内科。
医生如何诊断高血压性心脏病?
血、尿检查:初诊时需要进行血、尿检查,这有助于发现导致高血压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或疾病。具体检查指标可能包括:
血常规。
肝功能(转氨酶、白蛋白等)。
肾功能(血肌酐、血尿素氮等)。
电解质(钾、钠等)。
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空腹血糖或糖化血红蛋白。
血同型半胱氨酸。
尿液分析(尿蛋白定量、尿白蛋白定量、糖和尿沉渣镜检)。
24 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可发现隐蔽性高血压、顽固性高血压,评估血压升高程度、昼夜节律以及治疗效果。
多普勒超声检查:心脏超声可显示出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变化,颈部血管超声可初步评估血管硬化情况。
心电图检查:用于在超声明确心脏结构发生变化之前发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变化。
胸部 X 线检查:观察心脏外形以及心胸比例,判断有无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其他检查:由于高血压性心脏病多合并高血压所致的其他器官的损害(比如心、脑、肾等),因此患者还需要接受眼底检查、头颅磁共振、肾及肾脏血管超声、肾上腺超声、睡眠呼吸监测等。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有哪些症状?严重程度如何?每次持续多长时间?已经出现了多久?
哪些情况下症状会缓解或加重?
何时发现血压升高?最高血压如何?有无服用降压药物?血压控制情况如何?
有没有糖尿病、血脂异常等病史?既往还有何种病史?
是否吸烟、是否喜欢大量饮酒?
平时工作压力大吗?作息是否规律?
平时是否有规律的体育运动?饮食方面有什么偏好?
有没有直系亲属也有高血压性心脏病?
在服用哪些药?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是怎么患上高血压性心脏病的?能治好吗?
我需要做哪些检查?要吃哪些药?医保能报销吗?
目前都有哪些治疗方法?哪种方法最适合我的病情?
我是否需要调整某些生活习惯?
这个病有传染或遗传的可能吗?我的家人需要接受筛查吗?
治疗
首先要改善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可以使用药物治疗。如果病情严重,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降压药:包括 ACEI/ARB(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 Ⅱ 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利尿剂、α-受体阻滞剂等。由于高血压疾病的个体化差异较大,且合并疾病不同,所以药物的选择应严格遵循医师的指导,定时定量服用药物,不可随意自行改变药物及其用法用量。
治疗心力衰竭药物:包括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RAAS(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 Ⅱ 受体拮抗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增强心肌收缩力药物、扩张血管药物等。
降糖药:如有糖尿病,单纯通过饮食和运动控制不理想时,就要积极用降糖药。
降脂药:医生一般会建议服用他汀类药物。
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以降低血栓风险。
抗凝药物:合并心房颤动时可用此类药。
手术治疗
对于高血压性心脏病的终末期,患者往往合并心脏跳动节律和频率的异常,必要时需要植入机械辅助装置(机械泵,可部分取代心室功能),来帮助心脏恢复正常的节律和频率。心脏移植是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最终办法。
疾病发展和转归
高血压性心脏病是个缓慢发展的过程,在病情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加以干预,都可以延缓其进展,及早干预有助于预防出现严重并发症。
日常注意
改善生活方式是治疗高血压性心脏病的基础。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在生活中应注意下列几个方面:
戒烟限酒。
健康、均衡饮食:采用“ 一高三低”(高纤维素、低胆固醇、低脂肪、低盐)的饮食结构。尽量少吃含饱和脂肪、反式脂肪的食物,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西式甜点等。
适量运动: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应适当增加运动量,有助于控制血压水平。出现心力衰竭时应在不诱发症状的前提下,逐渐增加有氧运动(比如走路、游泳等)。当出现急性心力衰竭时应限制活动,卧床休息。
保持健康体重:超重人群应减重。当患者出现心力衰竭时应每日监测体重,观察每日的出入水量(入量即进入患者体内的量,包括饮食、水、输液量等;出量包括尿量、大便、呕吐量等),帮助指导调整治疗方案。
管理好危险因素:尽量控制好血压、血糖和胆固醇(尤其是“ 坏胆固醇”)的水平。
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态平衡:患者可以做一些放松练习,如瑜伽和深呼吸,帮助自己缓解压力。
预防
高血压性心脏病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因此,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但可以延缓疾病进展,还有助于预防发病。
除了年龄和家族病史之外,多数危险因素是可以预防或控制的。做到以下几点,可以预防或延缓高血压性心脏病:
戒烟、远离二手烟。
严格限制酒精摄入。
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
健康饮食,少吃高胆固醇、高糖、高盐、高反式脂肪酸的食物。
控制健康体重。
适量运动。
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态平衡。
预防感染等可能加重心脏负担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