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肿瘤心脏病是治疗肿瘤时出现的心血管并发症,比如高血压、心力衰竭、血管并发症和心律失常等。
许多现有的和新兴的癌症治疗方法都会危及癌症患者的心血管健康。据报道,33% 的癌症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
肿瘤治疗相关的心脏毒性主要分为两大类:化学药物治疗和放射治疗相关的心脏毒性。其中化学药物治疗相关的心脏毒性还被分成两类:
Ⅰ型化学药物治疗相关心脏毒性是指,经过治疗后,心肌细胞存在与剂量相关的心肌坏死和大面积不可逆损伤。这类毒性主要是由蒽环类药物引起的。
Ⅱ型化学药物治疗相关心脏毒性主要是由分子靶向药物引起的,这种损伤一般是可逆的,与药物剂量无关,也没有微观上的细胞坏死。
目前对于肿瘤心脏病患者的危险分层及临床监测主要包括:生物学标志物,以心肌肌钙蛋白(cTn)、B 型钠尿肽(BNP)及 N 末端 BNP 前体(NT-proBNP)为主;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心动图及以此为基础的新型影像技术,例如实时三维超声、应变超声等。
不同类型的肿瘤药物对心血管的影响各不相同,临床表现也差异很大。
治疗时不仅要针对高血压、血脂异常和心力衰竭本身,而且医生会密切结合肿瘤治疗史,根据不同化疗和靶向药物的特点和机制制定出最佳治疗方案。
对于合并癌症和心脏病的患者,在诊治过程中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不断观察、调整治疗方案。
对于癌症患者尤其是又发生心脏病风险者,注意监测心脏功能,以期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症状
肿瘤治疗药物本身或者抗肿瘤治疗措施可引起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包炎等心血管损伤。
肿瘤心脏病患者有哪些症状?
不是所有的心血管毒性都相同,化疗药物性心血管毒性的表现为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高血压、血栓栓塞事件(心肌缺血、心肌梗死)。根据不同的肿瘤药物,可能出现以下症状。
氟尿嘧啶、卡培他滨等为代表的抗代谢类化疗药,出现以下症状:
胸痛。
呼吸困难。
血压改变。
长春新碱、紫杉醇等为代表的植物类化疗药,可能有以下症状:
心跳不规律,过快或过慢。
胸痛、呼吸困难、乏力。
发热、心悸、出汗。
水肿、心慌、口唇青紫。
顺铂、卡铂、奥沙利铂等为代表的铂类药物,可能出现以下症状:
心跳不规律,过快或过慢。
心绞痛。
高血压。
气短,水肿。
血栓栓塞,出现相应部位缺血症状。
病因
化疗药物的心血管毒性各有特点,目前还不能准确予以解释,其对心脏功能和心肌的影响还有赖于进一步的研究。
肿瘤心脏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蒽环类:通过氧自由基损伤和引起铁离子代谢紊乱,造成心肌细胞能量代谢障碍,心肌纤维化坏死。
烷化剂类代谢产物: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起毛细血管微血栓形成和内皮通透性升高,药物外渗,造成心肌损伤,引起出血、心包积液。
抗细胞微管剂类: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伤。
抗代谢类:冠状动脉血管痉挛,导致心脏毒性。
哪些人更易患肿瘤心脏病?
根据对人群的观察,认为具有下列危险因素者更易患肿瘤心脏病。
吸烟。
糖尿病。
超重或肥胖。
患者使用的抗肿瘤药物类型、剂量,以及不同人对肿瘤药物的耐受性,都会有影响。
就医
肿瘤心脏病是十分复杂的疾病,不同药物出现的心功能损伤不同,因此患者应定期检测心脏情况,如血压、心率、心电图、心肌损伤标志物或超声心动图等,出现问题及时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肿瘤心脏病病情轻微时没有症状,因此患者需要格外留意自己的身体状况,定期体检,接受血压、心电图检查。一旦在应用抗肿瘤药物后出现高血压、心绞痛、胸闷、水肿等症状,应尽快前往心血管内科或肿瘤科门诊就医。
就诊科室
心脏内科
肿瘤科
医生如何诊断肿瘤心脏病?
心电图 :心电图是心血管病变的首选诊断方法,能迅速帮助发现疾病的线索。
心脏超声: 客观反映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尤其是评估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射血分数(LVEF),是肿瘤患者必须重点关注的一个指标,此外一些新指标也有助于在最早期察觉心肌损害。
心肌损伤标志物:帮助诊断疾病。针对心肌损伤,常用的指标有肌钙蛋白、脑钠肽等。例如,血液循环中的心肌肌钙蛋白含量升高,提示可能发生了心肌病变,肌钙蛋白水平有助于监测早期蒽环类药物的心脏毒性,特异性较高。脑钠肽可以作为判定心力衰竭及其严重程度的客观指标。
心内膜心肌活检:敏感性、特异性较高,但为有创性检测。
其他检查:肿瘤治疗的心血管毒性还会引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血栓栓塞、血脂异常、肺动脉高压乃至心脏瓣膜病、心包病变等,这就需要在治疗和随访过程中,根据不同的表现选用不同的监测方法,例如 24 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冠脉 CT、心脏磁共振成像、心肌核素检查等。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有没有什么症状?患病严重程度如何?
有没有肿瘤病史?
目前服用什么抗肿瘤药物?剂量如何?
患者可能询问医生哪些问题?
我原本心脏没问题,是怎么患上心脏病的?
我需要做哪些检查?要吃哪些药?医保能报销吗?
目前都有哪些治疗方法?哪种方法最适合我的病情?
能治好吗?
我是否需要调整某些生活习惯?
治疗
药物治疗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依那普利研究证据相对较多。这类药物治疗的启动时机、确切适应证等仍不十分明确。
β 受体阻滞剂。以卡维地洛研究证据相对较多。卡维地洛对于心肌的保护作用显然对保留患者的心室功能有所助益。
利尿剂。消除水肿,降低心脏负荷。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除保钾利尿作用外,可以阻止心肌和血管周围的纤维化,但不影响心肌组织的修复及瘢痕形成,可以改善舒张和收缩功能,改善心脏重构。改善疾病转归。
其他药物。辅酶 Q10、肉碱、乙酰半胱氨酸、维生素 E、维生素 C、促红细胞生成素、内皮素-1 受体拮抗剂、降脂药物等,都可能对癌症患者的心血管健康有益,但尚需进一步临床研究证实。
疾病发展和转归
随着肿瘤治疗的进展,患者长期生存率增加,但长期生存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也相应增加,且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恶性肿瘤患者疾病转归更差。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极为重要。
日常注意
癌症和心脏病多数都是基于不良生活方式基础之上。除了正规诊疗外,患者自己也要做好长期健康管理,摒弃吸烟等不健康的习惯,饮食控制和运动管理也相当重要。
饮食控制。采用富含蔬菜水果、谷物等的合理健康膳食结构,减少食盐摄入,增加蔬果类、海鱼和谷物。
运动管理。控制体重避免超标,是降低慢性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一个关键因素。肥胖能使心血管病死亡率增加 2 倍~3 倍。同时,肥胖还会导致癌症的死亡率显著升高。即便不肥胖,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也会增加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因此,运动会让人从心血管和恶性肿瘤两方面获益。患者要规律运动,尽量每周运动 150 分钟。
健康监测。已有高血压的肿瘤患者在治疗肿瘤期间,每天至少监测 2 次血压,血压平稳后调整为每周至少监测 2 次。所有合并高血压者都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采用合理的降压方案,将血压控制在 140/90mmHg 以下。对血糖、血脂的监测也同等重要。
定期复查。肿瘤患者出现心脏毒性的时间变化很大,有些肿瘤治疗诱发的心血管副作用出现很早,而有些会导致远期并发症。而且,肿瘤患者往往接受多种药物治疗,不同药物对心血管可能导致潜在相互作用。因此,这些患者必须定期体检,及时发现问题。不仅要在抗肿瘤治疗前、治疗期间和治疗结束时监测心脏功能,还要在抗癌治疗结束后的较长一段时间里定期复查。
心理健康。肿瘤合并心脏病的患者往往焦虑和抑郁,必要时患者和家属可以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焦虑和抑郁评估,如果确实存在问题,及时向心理医学科求助。
预防
预防该病,需要遵循三大基本原则:
优选疗效确切、安全性相对好的药物。蒽环类如表柔比星、脂质体多柔比星,紫杉类如脂质体紫杉醇、白蛋白紫杉醇,氟尿嘧啶类如卡培他滨。
采用序贯方案,避免药物毒性累加,尽量避免靶向药物与多药物联合。
根据患者情况,降低化疗强度,可以采用右丙亚胺进行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预防。
(感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黄鑫医师撰写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