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血液中氢离子(H+)与碳酸氢盐(HCO3-)分别代表体内的酸碱水平,二者的含量和比例保持稳定,对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至关重要。
代谢性碱中毒(Metabolic alkalosis)是指血液中的碱度过高,根据发病原因可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病因包括呕吐或胃肠减压,从胃肠道丢失过多的酸(氢离子),以及由于利尿剂使用不当,导致从尿液中丢失过多的酸(氢离子)。
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或者仅有原发疾病的症状。有时表现为精神神经方面的异常,如嗜睡、精神错乱或谵妄等。严重的代谢性碱中毒可有呼吸变浅变慢,也可发生肌肉痉挛、手足抽搐、感觉异常等不同症状;可以有低钾血症和缺水的表现。严重的代谢性碱中毒可发生昏迷。
抽取动脉血检测酸碱离子以及有关电解质水平(动脉血气分析),可以明确代谢性碱中毒的诊断,但明确引起发病的具体原因,则需要结合病史以及其他检查寻找线索。
主要治疗方式为纠正病因,补充水和电解质,必要时可静脉输注稀盐酸。
保持身体健康,饮食健康,保持水分,从而降低发生碱中毒的风险。
症状
原发疾病引起的临床表现
血容量不足:疲乏、易疲劳、体位性眩晕、血压低、心率快;
低钾血症:肌无力、心律失常、多尿多饮。
严重代谢性碱中毒的临床表现
呼吸变浅变慢;
精神神经方面的异常:头昏、躁动、谵妄乃至昏迷;
肌痉挛、手足抽搐;
感觉异常。
病因
当身体的酸性物质流失过多,或者血液中的氢离子向细胞内转移,或者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中碳酸氢盐过多(包括治疗时过量补充碳酸氢盐),都会打破正常的酸碱平衡,发生代谢性碱中毒。
各种可能引起代谢性碱中毒的原因概括如下,其中以体液大量丢失(尤其是频繁呕吐)和利尿剂不当应用最常见。
体内酸(氢离子)的流失
胃肠道:呕吐导致的胃酸大量丢失,如幽门梗阻;
肾脏:原发性和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体内碳酸氢盐过多
纠正酸中毒过程中补充碳酸氢钠过多;
乳碱综合征(长期摄入碳酸钙类抗酸剂,使钙和碳酸氢盐过量)。
收缩性碱中毒
大量应用利尿剂,大量排尿导致体液减少;
大量汗液丢失。
其他
饥饿后恢复进食碳水化合物;
滥用轻泻剂;
使用某些抗生素,如羧苄青霉素、青霉素、替卡西林。
就医
哪些情况需及时就医[1][4]?
对于存在可能引起代谢性碱中毒诱因的人群,当出现原有疾病的症状加重、或者呼吸变浅变慢、肌肉痉挛、抽搐、感觉异常等疑似代谢性碱中毒的症状时,应及时送医。
就诊科室
急诊科
内科、外科等相关科室
医师是如何诊断代谢性碱中毒的?
代谢性碱中毒的诊断并不困难,通过抽取动脉血分析酸碱离子(动脉血气分析)、以及血液中的电解质水平,通常可以明确诊断。
代谢性碱中毒的诊断:
动脉血气分析。
血清电解质检测。
明确具体病因:
一般的病因通常可通过病史和体格检查确定。如果病史不是很明确,可以进行血液检查或尿液检查。
医师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近期有没有呕吐、腹泻、尿量明显改变等症状?
近期有无服用药物(特别是利尿剂)、输液或者手术等?
既往有无肾脏疾病或其他慢性疾病?
患者可以咨询医师哪些问题?
什么是代谢性碱中毒?代谢性碱中毒会对身体有什么影响?
为什么会发生代谢性碱中毒?
没有感到任何不适,需要接受治疗吗?
代谢性碱中毒可以治愈吗?会不会有什么后遗症?
必须住院治疗吗?是否需要手术治疗?
如何预防代谢性碱中毒的发生?
治疗
病因治疗:
因持续呕吐或胃抽吸而发生代谢性碱中毒的患者,医生一般会使用减少胃酸分泌的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输注等渗盐水,必要时可补充盐酸精氨酸;
如循环血容量不足时,医生一般会使用生理盐水或葡萄糖盐水扩容,纠正轻症低氯性碱中毒;
低钾血症的患者,一般需要进行补钾,但应在病人尿量超过 40ml/h 时才可开始补钾;
低氯血症的患者,一般会补充生理盐水或葡萄糖盐水等。
补充水和电解质
根据尿液中的氯离子是否明显减少,可分为氯反应性的代谢性碱中毒、以及氯耐受性的代谢性碱中毒。对氯反应性的代谢性碱中毒患者,医生一般会静脉输注生理盐水或葡萄糖盐水,既补充了水分,又补充了电解质(氯离子)。
血液滤过或透析
对于严重的代谢性碱中毒,有时需要尽快纠正血液的酸碱度,特别是在患者血容量过多时,可以选用血液滤过或透析。
药物
使用乙酰唑胺等药物,可以增加碳酸氢盐的排泄,发挥治疗代谢性碱中毒的作用,但也可能会加速其他电解质成分从尿液丢失。
直接补充酸
对于严重代谢性碱中毒,以及无法接受透析的肾衰患者,医生可能会将稀释后的盐酸溶液,经中心静脉输入体内,这种方法快速、安全而有效。
日常注意
积极治疗可能引起代谢性碱中毒的原发疾病[1]。
利尿剂、抗生素、轻泻药等,应该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不能滥用[1]。
避免碱摄入过多,应用排钾性利尿药或治疗醛固酮增多症时,应注意补钾,用药过程中应密切监测钾离子水平。
预防
保持身体健康,饮食健康,保持水分,从而降低发生碱中毒的风险。
饮食:选择营养素和钾含量高的食物,如萝卜、香蕉、牛奶、豆类和菠菜等,有助缓解电解质缺乏。
预防脱水[6]:
在运动前、运动中和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
进行高强度运动时使用电解质替代饮料;
避免或减少饮用糖份含量高的饮料,如果汁,这些饮料会加剧脱水;
限制饮用苏打水、茶和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