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工业酒精中毒
概述
甲醇中毒(Methanol poisoning)主要由摄入或接触含有甲醇的制剂所致。血液检查提示血液中甲醇浓度超标可证明存在甲醇中毒。
假酒饮用史或工业生产甲醇接触史,是甲醇中毒的重要证据。
甲醇中毒可出现视力下降、失明、头晕、头痛、昏迷等症状。
对于有毒性临床表现的甲醇中毒者,纠正酸中毒的同时,可应用甲吡唑或乙醇解毒、必要时需积极行血液透析治疗。
病重者可能会导致患者遗留严重的脏器功能损伤(如失明),甚至死亡。
做好安全宣教,尽量避免误饮假酒及无保护的情况下直接接触甲醇制剂。
症状
甲醇中毒主要是由于摄入含有甲醇的液体所致,但大量吸入或皮肤接触也可能出现中毒。需要注意的是,甲醇中毒患者常伴随其他中毒,如乙醇、丙二醇中毒等。
甲醇中毒有哪些症状?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甲酸抑制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活性,致使组织缺氧、乳酸堆积,同时中枢神经系统的细胞和髓鞘等也因组织缺氧、钠钾泵衰竭而受到损害,出现:
头痛。
头晕。
嗜睡。
昏迷。
眼部损伤:最典型的表现为视物模糊、中心暗点以及失明。血中累积的甲酸会通过血液循环特异性损害视神经、视网膜和视乳头等。眼损害常导致视觉障碍,包括畏光、视物模糊等,甚至遗留永久性视力损伤。
视力下降。
畏光。
视物模糊。
失明。
呼吸系统症状:紫绀、呼吸困难。
甲醇中毒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病重者可能会导致患者遗留严重的脏器功能损伤(如失明),甚至死亡。
病因
大多数严重甲醇中毒都由经口摄入引起,吸入及皮肤暴露极少引起中毒。
甲醇中毒是怎么引起的?
工业酒精、汽车冷却剂/防冻剂和除冰剂、挡风玻璃清洗液等,通常含有高浓度甲醇。经口中毒者多由有意服用甲醇、误服甲醇或含甲醇的工业酒精勾兑的酒类等所致。
当生产或储存甲醇的工厂发生意外事故,如果短期内吸入高浓度甲醇,会引起急性或亚急性中毒;若经皮肤吸收大量甲醇也可引起中毒。人口服中毒最低剂量约为 100 mg/kg 体重,经口摄入 0.3~1 g/kg 体重可致死。
哪些人更易发生甲醇中毒?
我国发生的急性甲醇中毒,多为饮用掺有甲醇的“ 散装白酒所致”,且呈现群体发病特点;欧美等国家的急性甲醇中毒事件,多发生于误服含有甲醇的制品(如防冻剂等)。
甲醇中毒的机制是什么?
甲醇在人体内主要的代谢器官为肝脏。甲醇先在肝内醇脱氢酶(ADH)的作用下转变成甲醛,甲醛很快在醛脱氢酶作用下代谢为甲酸。
甲醇的毒性是由其本身及其代谢产物所致的。甲醇中毒表现为几个特点:
吸收迅速,代谢周期长:口服摄入后的甲醇在胃肠道内迅速吸收,血清甲醇浓度约在 30~60 分钟达峰,而其主要导致中毒的代谢产物之一甲酸,在体内半衰期约 20 小时,所导致的后果就是血中大量甲酸的累积。甲酸堆积后会导致代谢性酸中毒。病程后期,甲酸抑制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活性,致使组织缺氧、乳酸堆积,亦造成代谢性酸中毒。
组织相对特异性:主要伤害神经组织和眼部组织。
神经组织表现为甲醇的麻醉作用:同“ 醉酒” 一样,甲醇有明显的麻醉作用,对神经细胞有直接毒作用,严重时可出现脑水肿;甲醇的麻醉浓度与致死浓度较接近,故危险性较大。
甲醇对视神经和视网膜有特殊的选择作用,眼房水和玻璃体内甲醇的代谢物甲醛,可抑制视网膜氧化磷酸化过程,使视网膜和视神经发生病变易引视神经萎缩,导致失明。
就医
急性甲醇中毒的潜伏期 8~36 小时,若同时摄入乙醇,可使潜伏期延长。及时就诊,医生会根据病史,进行血液、眼科等检查来诊断。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可疑大量甲醇接触史,即使无症状也应及时就诊;如出现类似甲醇中毒的相关症状时及时就诊。
就诊科室
急诊科。
医生如何诊断甲醇中毒?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史,便、血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眼科检查来诊断本病。
具体诊断方法如下:
病史:可疑的甲醇接触史是诊断甲醇中毒的依据之一。
便、血检查:初诊时需要进行便、血检查,这有助于发现食物中毒的原因及病情严重程度。具体检查指标可能包括:
电解质及血糖。
血清钙水平。
血尿素氮和肌酐。
血气分析。
乙醇的血清浓度。
血清渗透压。
甲醇的血清浓度。
X 线或 CT 检查:必要时可排除脑梗死、脑出血等事件。
眼科检查:视力、眼底等检查。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有什么不适?从什么时候开始?
不适的感觉是否由明显的因素引起?是否有接触假酒或含有甲醇的物质?
是否有意识模糊、昏迷等伴随症状?
以前是否有基础疾病?
是否有其他人出现类似的情况?
是否同时有接触其他毒物的可能?
有无药物过敏史?
患者可能询问医生哪些问题?
甲醇中毒是怎么引起的?
甲醇中毒出现眼部症状就一定需要就诊吗?
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目前都有哪些治疗方法?哪种方法最适合我的病情?
此次病愈后还有复发的可能么?
如何避免甲醇中毒?
甲醇中毒失明后是否能恢复?
治疗
甲醇中毒患者首先评估气道、呼吸及循环,维持生命体征稳定。对于严重中毒患者,如果需要机械通气,则可能需要较大的每分钟静息通气量,以防出现严重的酸血症。甲吡唑或乙醇可作为醇脱氢酶抑制剂。
对症支持的治疗
胃肠道去污染:去污染对甲醇中毒几乎没有作用,因为甲醇的吸收速度很快。对于极少数患者,在摄入的极短期内应用胃管行吸引可能有益。活性炭、洗胃以及催吐对甲醇中毒无治疗效果。
纠正酸中毒
补充碳酸氢钠:甲醇的代谢产物为甲酸盐,酸血症会使甲酸更容易穿透终末器官组织(如视网膜),并且更可能从尿液中,跨过肾小管上皮细胞而被重吸收。因此,存在全身性酸血症时,甲醇中毒患者的情况可能更差。对 pH 值低于 7.3 的患者,可考虑应用碳酸氢钠,尽量将动脉或静脉 pH 值维持在 7.35 以上。
特效解毒药
甲吡唑:
甲吡唑可作为首选治疗药物。静脉给予 15 mg/kg 的甲吡唑负荷剂量,随后每 12 小时给予 10 mg/kg,并根据血液透析或在治疗超过 2 日后调整剂量。
开始治疗后应持续使用甲吡唑抑制抗利尿激素(ADH),直到排除摄入毒性醇的诊断,或视网膜或肾脏损伤患者的血液 pH 值恢复正常且血清甲醇浓度低于 20 mg/dL(6.2 mmol/L)。
乙醇:
甲吡唑国内往往难以获得,不能获得甲吡唑时,可考虑静脉或口服乙醇治疗。
静脉方案:
静脉给予负荷剂量(10 mL/kg,即 800 mg/kg)的 10% 乙醇溶液(以 5% 的葡萄糖溶液配制而成)能使血清乙醇浓度升高约 100 mg/dL。负荷量应持续输注 60 分钟以免副作用过多(如低血压、呼吸抑制和嗜睡)。
以 10% 的乙醇溶液行维持输注时,起始输注速率为 1 mL/(kg·h),随后根据连续测定的乙醇浓度(开始每 1~2 小时测定 1 次,随后在调节剂量或输注速率后测定)进行调节,血液透析期间应将输注速率增加 50%。
开始治疗后应持续使用乙醇抑制 ADH,直到排除摄入毒性醇的诊断,或视网膜或肾脏损伤患者的血液 pH 值恢复正常且血清醇浓度低于 20 mg/dL。
口服方案:
不能获得医药级静脉用乙醇时,可选择食用蒸馏酒精(体积分数为 40%~50%)稀释为 20% 的溶液,按静脉推荐用量的一半经口或经鼻胃管给予,即使用 5 mL/kg 的 20% 乙醇溶液使血清乙醇浓度升高 100 mg/dL(22 mmol/L),并以 0.5 mL/(kg·h)作为初始维持剂量。
血液透析治疗
血液透析是快速清除毒性酸性代谢产物和母体醇的最佳途径,如果怀疑甲醇摄入且患者出现终末器官功能障碍,或严重酸血症时,可考虑行血液透析。
疾病发展和转归
及时就诊、早期应用解毒药物、启动血液透析治疗,对预后有益;但对于病重者仍可能会导致患者遗留严重的脏器功能损伤(如失明),甚至死亡。
日常注意
如出现类似甲醇中毒的症状,应及时停止接触可疑甲醇制剂,在安全的情况下,争取保留可疑的甲醇制剂,以有利于后期的诊断。
保证甲醇生产的安全,做好防护。
避免接触、饮用工业酒精或勾兑白酒。
尽量将含有甲醇的制剂(如工业酒精、汽车冷却剂/防冻剂和除冰剂、挡风玻璃清洗液等)原离儿童。
预防
保证生产安全,正规渠道购买酒类产品,可避免甲醇中毒。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对于甲醇产品,严格遵循国家相关标准进行生产、销售和使用,严禁将工业酒精或甲醇进行勾兑白酒出售。
正规渠道购买酒类产品,拒绝饮用来历不明的酒类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