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砒霜中毒
概述
砷中毒(arsenic poisoning)是外源性大量摄入或长期慢性接触砷化物,引起机体出现多器官损害的一种疾病。
砷俗称砒,为银灰色晶体,具有金属性,毒性很小,但其化合物都有毒性。砷中毒主要由砷化合物引起,三价砷化合物的毒性比五价砷强。
急性砷中毒以口服毒性较大的三氧化二砷(俗称砒霜),以及短时间内吸入大量砷化氢气体中毒多见。慢性砷中毒已经成为全球性、危害人类健康的一个大问题。长期接触砷化物可引起慢性中毒,饮水或燃煤中含砷过高,可引起地方性砷中毒。职业性慢性砷中毒是指,在职业活动中较长时期接触砷化物(烟雾、蒸气或粉尘)而导致皮肤、肝脏损害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
地方性砷中毒又称地砷病,为一种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是居住在特定地理环境条件下的居民,长期通过饮水、空气或食物,摄入过量的无机砷,而引起的以皮肤色素脱失和/或过度沉着、掌跖角化为主的全身性慢性中毒。地方性砷中毒在全世界广泛流行,已经成为一种世界范围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害病。
我国是地方性砷中毒流行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砷中毒病区包括饮水型(如新疆、内蒙、吉林、山西等)、燃煤污染型(如贵州、陕西等),病区居民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危害。
急性摄入砷中毒,尽早就医,尽早到中毒救治科或急诊科诊治。
砷中毒应尽早应用特效解毒药物,如二巯丙磺钠、二巯丁二酸。
改善日常生活方式,注意工作中的职业防护,有暴露危险的人群注意定期体检,是防治砷中毒的基础。
症状
急性砷中毒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是由短时间内口服、吸入或使用过量无机砷化物所致的中毒,口服后 10 分钟至 5 小时出现症状。三氧化二砷(砒霜)口服 5~50 毫克即可发生中毒,致死量约为 60~100 毫克。常见症状包括:
早期消化道中毒表现:口、咽喉、食管,有干、痛、烧灼感、紧缩感,声音嘶哑,恶心、呕吐,吞咽困难,腹痛、腹泻,“米泔”样粪便、血便等。
神经系统表现:头痛、头昏,乏力,口周麻木,全身酸痛、软弱无力。严重者烦躁不安、谵妄,四肢肌肉痉挛。
多脏器功能损害表现:可发生中毒性肝炎、心肌炎、肾损害、溶血、贫血、白细胞减少或增多等。严重者可发生呼吸、循环、肝脏、肾脏等功能衰竭及中枢神经病变,甚至呼吸困难、惊厥、昏迷而死亡。
急性吸入砷化物中毒表现:咳嗽、喷嚏、胸痛、呼吸困难,甚至咽喉、喉头水肿,以致窒息死亡。砷化氢中毒临床表现以急性溶血为主,吸入 3~7 小时后出现头痛、畏寒、发热、恶心、呕吐和腰酸痛,呼出气有蒜味。继之尿色加深(酱油色尿/茶色尿/粉红色尿),肾区叩痛、肝区胀痛等,严重者 12 小时内出现少尿或无尿,发生急性肾衰竭。
皮肤接触部位表现:可有局部瘙痒和皮疹,一周后出现糠秕样脱屑,继之局部色素沉着、过度角化。急性中毒后 40~60 天,指、趾甲上出现 1~2 毫米宽的白色横纹(Mees纹、米氏线),随指甲生长移向指尖,约 5 个月后消失。
慢性砷中毒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常见症状包括:
神经衰弱症状:头晕、紧张性头痛,乏力、易疲劳,注意力难于集中,记忆力减退,失眠,眼花,耳鸣,心慌、胸闷,腹胀、消化不良,多汗,肢体肌肉酸痛等。
多样性皮肤损害:好发在胸背部,皮肤皱褶或湿润。皮肤干燥、粗糙,可见丘疹、疱疹、脓疱,少数人有剥脱性皮炎。随后,皮肤呈黑色或棕黑色的散在色素沉着斑。毛发有脱落,手和脚掌有角化过度或脱皮,典型的表现是手掌的尺侧缘、手指的根部有许多小的、角样或谷粒状角化隆起,俗称“砒疔”或“砷疔”,可融合成疣状物或坏死、继发感染,形成经久不愈的溃疡,转变为皮肤原位癌。指甲失去光泽,变厚而脆。指甲出现米氏线。
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为肌肉疼痛、四肢麻木、针刺样感觉异常、上下肢无力,症状由肢体远端向近端呈对称性发展,以后感觉减退或消失。重症患者有垂足、垂腕,伴肌肉萎缩,跟腱反射消失。对于无明显临床中毒症状的接触砷的工人,其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可发现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其他器官损害表现:鼻咽部干燥、鼻炎、鼻出血,结膜炎,齿龈炎,口腔炎和结肠炎等;慢性中毒性肝炎,极少数发展成肝硬化;骨髓造血障碍。
病因
砷中毒是一种病因明确的中毒性疾病,由于口服、吸入或长期摄入砷化合物,引起机体多系统、多脏器损害。砷中毒患者尿砷、发砷、指甲砷或血砷含量均升高。
砷中毒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误服或自杀:大量摄入含砷化合物。
职业接触:焙烧含砷矿石,制造合金、玻璃、陶瓷、印染、含砷医药和农药的生产工人。
医源性接触:长期服用含砷药物或砷污染的药物,使用含砷药物治疗皮肤病,或含砷药物剂量、疗程使用不当。
地方性接触:饮水型砷中毒、燃煤污染型砷中毒、饮茶型砷中毒。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大量摄入含砷化合物:如食入三氧化二砷出现早期消化道症状,或吸入砷化物气体出现呼吸系统不适,或吸入砷化氢气体出现头痛、畏寒、发热、恶心、呕吐和腰酸痛、尿色加深等,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急救,并记录摄入毒物的时间、剂量、出现症状的时间等。
慢性接触并出现中毒症状:神经衰弱症状、皮肤损害表现、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症状,或肝区不适等其他脏器损害表现。应记录接触毒物的种类、时间、剂量,首次出现症状的时间,并尽快前往专科门诊就医。
建议就诊科室
中毒救治科
职业病科
急诊科
医生如何诊断砷中毒?
急性砷中毒可根据摄食或接触史,临床出现急性消化道症状、意识障碍、肝肾功能损害等作出诊断。急性砷中毒应与感染性急性胃肠炎相鉴别,患者血砷、尿砷含量明显升高。
职业性慢性砷中毒有密切接触砷化物的职业史,出现皮肤黏膜病变(皮炎、皮肤过度角化、皮肤色素沉着)、神经系统、消化系统为主的临床表现,参考尿砷、发砷等实验室检查结果,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类似疾病。
根据生活在砷中毒病区,有过量砷暴露史,并符合以下临床特征之一,可诊断为地方性砷中毒:
掌跖部位皮肤有其他原因难以解释的丘疹样、结节状或疣状过度角化;
躯干暴露部位皮肤,有其他原因难以解释的弥散的斑点状色素沉着,和(或)边缘模糊的小米粒,至黄豆大小不等的圆形皮肤色素脱失斑点。
其它辅助检查包括:
砷含量检查:尿、发中砷含量超过当地正常值上限,或血中砷超标。我国正常人群的尿砷均值为 1.73 μmol/L(0.13 mg/L),发砷超过 1 μg/g 应视为异常,血砷可于急性中毒时升高,正常水平为 0.13~8.54 μmol/L。
血、尿、便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尿常规、便常规、血尿生化等检查,并根据病情变化定时复查。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接触了何种毒物?怎么接触的?何时接触的?量有多少?持续时间有多长?
身边有其他人接触或者出现与您相同的不适表现吗?
有何不适症状?何时开始的?严重程度如何?持续了多长时间?
身体有何异常表现?有无尿液的颜色改变?尿量是多少?
皮肤损害是怎样发展的?有无拍照?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需要做哪些检查?要住院治疗吗?医保能报销吗?
目前都有哪些治疗方法?哪种方法最适合我的病情?
和我有同样症状表现的同事或家人,需要接受筛查和治疗吗?
治疗
清除消化道毒物
意外经口中毒时,应尽早用温水、生理盐水或 1% 碳酸氢钠洗胃,随后灌入活性炭 30 克、氧化镁 20~40 克或蛋白水;也可立即口服新配制的氢氧化铁,使其与砷形成不溶性的砷酸铁,再给予硫酸钠导泻。
药物治疗
特效解毒药:如二巯丙磺钠、二巯丁二酸,应尽早应用。
防治和纠正脱水、休克、电解质紊乱、肺水肿等。
皮肤或黏膜病损处,可用二巯丙醇油膏或地塞米松软膏。
出现迟发性周围神经病变时,予以营养神经治疗等对症处理。
吸入砷化物中毒伴呼吸困难时,依据病情应用糖皮质激素。
砷性皮肤原位癌常为多发性,局部切除不能完全防止复发和转移。
替代治疗
重症患者尽早血液透析,可有效清除血中砷,并防治急性肾衰竭。
呼吸衰竭患者,尽早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
疾病发展和转归
急性重症砷中毒应抓住时机,尽早去专科就诊,及时处理呼吸衰竭、肾衰竭等。该病通常可以治愈。慢性砷中毒引起的皮肤损害需尽早就医,尽快处置,减少癌变的发生。
日常注意
改善日常注意生活方式,是防治砷中毒的基础。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树立防砷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勤洗衣物。
工作时注意职业防护,佩戴口罩,穿戴防护服,减少职业性接触,并定时体检,早发现早治疗。
若工作中接触砷,应下班后洗澡,换上干净衣服再回家,以免将砷尘带回家中。
不要在工作场所进食、喝水。如果喝水不能避免,要注意防治水污染。
避免不合理使用含砷化物偏方治疗皮肤病等。
预防
砷中毒是一种可以控制和预防的疾病。因此,注意日常生活管理和职业防护管理,不但可以防治疾病发生,还有助于尽早发现,尽早治疗,减少并发症。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少与砷环境接触,减少砷污染的伤害。
加强含砷化合物及农药的管理,专人负责,标识清楚,妥善保管。
库房远离水井,食堂、住房,不得同时存放粮食和其他食品。
盛装过含砷制剂的各种容器和包装材料要保管好,不能用来盛粮食和其他食品。
因接触含砷制剂死亡的禽畜,必须销毁深埋,严禁食用。
饮水型砷中毒病区,通过改水等措施,使群众饮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安全水;燃煤污染型病区,通过改炉等办法使群众远离砷中毒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