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症是什么?肥胖症怎么办?肥胖症症状有哪些?

血管性痴呆是指因脑血管病变所致的痴呆。高血压病、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在 65 岁及以上人群中的患病率为 1.2%~4.2%,在 70 岁及以上人群中的发病率为 0.6%~1.2%,且其发病率与年龄有关,男性多于女性。通常认为,导致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与脑卒中(又称“中风”)的危险因素类似,如长期吸烟、大量饮酒的不良生活习惯及高血压病、冠状动脉疾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既往卒中史和高龄等。因脑部受损的区域以及影响的程度不同,血管性痴呆患者的症状表现可不同。尽管不同类型的痴呆临床表现不同,但以记忆、思维受损为突出表现。对危险因素进行预防和治疗,可减少血管性痴呆发病率。目前尚无特效药可治愈血管性痴呆,但药物治疗可防止血管性痴呆患者的病情继续恶化,且可减轻部分患者症状。

概述

肥胖症(Obesity)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表现为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和(或)脂肪分布异常,通常伴有体重增加。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及体力劳动的减少,肥胖症患病率与日俱增,已成为全球范围迅速增长的流行性疾病。

儿童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世界卫生组织(WHO)明确指出,肥胖本身就是一种疾病。同时,肥胖对机体的影响几乎涉及全身各个系统,可能会引发内分泌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生殖系统肿瘤、关节病变等并发症。

肥胖症患者要选择正确的减肥方法,建议通过饮食、运动的方法减轻体内脂肪含量,并长期保持。

亚洲人如果体重指数(以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37,或者>32 的同时还有糖尿病、高血脂等合并症,且在使用其他减肥方法无效或效果不显著时,可考虑减重手术。

症状

肥胖症有哪些症状?

肥胖症的常见症状包括:

常见表现有:

体重缓慢增加或短时间内迅速增加;

男性以躯干部和头颈部发胖为主;

女性以腹部、下腹部、乳房及臀部发胖为主。

轻、中度单纯性肥胖者一般无任何自觉症状。

重度肥胖者多有怕热,活动能力降低,甚至活动时有轻度气息急促,睡眠时打鼾等情况。

大部分肥胖症患者可有高血压、糖尿病、痛风等疾病的相关表现。

高血压相关表现:如头晕、头痛、疲劳、自觉心跳加快等;

糖尿病相关表现:如血糖明显升高、多饮、多食、多尿;

痛风相关表现:如大脚趾等关节疼痛、红肿,以及关节变形、肾结石、肾衰竭等。

肥胖症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肥胖对机体的影响,几乎涉及全身各个系统。肥胖症的并发症包括:

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等;

呼吸系统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

内分泌代谢系统的疾病:2 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脂代谢紊乱、高尿酸血症、肥胖生殖无能综合征、高胰岛素血症等;

消化系统疾病:脂肪肝、胆石症、胰腺炎、各种消化道肿瘤等;

生殖系统肿瘤:阴茎癌、前列腺癌、睾丸癌、乳腺癌、阴道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等;

关节病变:颈椎病、腰椎病、肩周炎、骨质增生、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股骨头坏死等;

精神病变:神经衰弱、自卑心理;

其他:感染、猝死等。

病因

导致肥胖症的基本原因是摄入比消耗的多。根据病因,肥胖症可以分为原发性肥胖症和继发性肥胖症。

原发性肥胖症又称为单纯性肥胖症,多和长期进食过量有关。

继发性肥胖症,指由于其他健康问题所导致的肥胖。发生在下丘脑—垂体的感染、肿瘤、创伤、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或性腺功能减退、胰岛素瘤等疾病,都可导致继发性肥胖症。一些精神疾病(如抑郁症、进食异常等)和药物因素导致的肥胖,也属于继发性肥胖。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体重指数严重超标;

症状不再是单纯性肥胖,而是同时伴有其他不适感,影响到生活质量。

就诊科室

内分泌科

营养科

医生如何诊断肥胖症?

通过明显的肥胖体型外观,医生即可作出诊断。然后会测量患者的身高、体重、血压、腹围、臀围等,以了解患者是否肥胖及其程度,还有血压情况。

医生还会观察患者的身体外形及脂肪分布情况,判断是何体型,如:苹果型(脂肪分布在腹腔和腰部),男性多见;梨型(脂肪分布在腰以下、臀部等),多见于女性。

如怀疑是由其他疾病或药物引发的肥胖,医生会仔细体检,查找相关线索。

为了进一步了解病情,更好地进行治疗,医生会建议患者做一些相关检查。

CT 或磁共振检查:是目前评估体内脂肪分布最准确的方法,可计算皮下脂肪厚度或内脏脂肪量。

血脂:单纯性肥胖者常见有甘油三酯、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

血糖:单纯性肥胖者可有口服糖耐量异常,所以医生可能会要求患者测空腹及餐后 2 小时血糖。

测定胰岛素:测定患者体内胰岛素,以判断病情。肥胖者可有胰岛素抵抗,基础及餐后血浆胰岛素增高。

腹部超声:检查是否合并脂肪肝、胆结石、慢性胆囊炎等疾病。

子宫及双附件超声:主要针对女性患者,肥胖女性容易合并多囊卵巢综合征,超声可见卵巢增大呈多囊样改变。

内分泌功能检查:通过检测性激素、催乳素、生长激素、皮质醇等指标,帮助判断病情。

必要时,可能还会进行血尿酸检测、肝功能检查等。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从什么时候开始发胖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体重是否逐渐上升?

体重增长速度是怎样的?

家中是否有肥胖者?

家人中有患高血压、糖尿病的吗?

平时偏好吃油腻食物、肉类吗?

有睡前吃宵夜的习惯吗?

平时的体力活动情况是怎样的?

曾经是否服用过可能导致体重增加的药物?

有无其他疾病?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肥胖主要是由何种原因导致的?

推荐何种治疗方案来减轻体重?

治疗期间需要注意什么?

治疗多久可以见效?

体重减下来后会反弹或复发吗?

治疗后体重能完全恢复到正常范围吗?

肥胖症会遗传吗?

想让孩子降低患肥胖症的风险,应该做些什么?

治疗

饮食治疗

限制能量的摄入量,使摄入量低于消耗量。

改变膳食结构和食量。进食宜低能量、低脂肪、适量优质蛋白质、含复杂碳水化合物(例如谷类),并进食足够的新鲜蔬菜(每天约 400~500 克)和水果(每天约 100~200 克),在膳食营养素平衡的基础上,减少每日摄入的总热量,即在满足人体对营养素需要的基础上,使热量的摄入低于机体能量消耗,使身体内的一部分脂肪氧化以供机体能量消耗。

注意饮食的能量密度,选择体积较大但能量相对低一些的食物,例如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容易有饱腹感而不致摄入过多能量。

应避免油煎食品、方便食品、快餐、零食、巧克力等食品,少吃甜食,少吃盐。

避免用极低热量饮食,若因热量过低而引起衰弱、脱发、抑郁,甚至心律失常等,应及时就医。

体育锻炼

体力活动或运动可增加能量消耗。提倡有大肌肉群(如股四头肌、肱二头肌)参与的有氧运动。以中低强度的锻炼为宜,每天 1 小时以上,心率以每分钟 120~130 次为宜。运动频率高、强度大,则体重减轻就多。

鼓励多步行,每日走路 30~45 分钟可增加能量消耗 420 ~ 840 千焦,减少静坐时间。

运动量和持续时间应恰当,并循序渐进。

应与饮食治疗同时配合,并长期坚持,否则体重不易下降,或下降后又再次上升。

药物治疗

减肥药物治疗只是饮食运动疗法的辅助治疗,并不能替代饮食控制和体育锻炼。我国的指南建议,有以下情况者可采取药物治疗:

食欲旺盛,餐前饥饿难忍,每餐进食量较多;

合并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和脂肪肝;

合并负重关节疼痛;

肥胖引起呼吸困难,或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体重指数(BMI) ≥ 24 kg/㎡ 有上述并发症情况,或 BMI ≥ 25 kg/㎡ 不论是否有并发症,经过 3~6 个月的单纯控制饮食和增加活动量,仍不能减重 5%,甚至体重仍有上升趋势者。

目前在全球获准上市的减肥药物有:

抑制肠道吸收、消化的药物(非中枢性减重药):如奥利司他。是脂肪酶抑制药,可使甘油三酯的吸收减少 30%,而以原形随粪便排出,减少能量的摄取而达到减肥目的。副作用有脂溶性维生素吸收减少、脂肪泻、大便次数增多、大便紧急感、大便失禁、胃肠胀气等。

食欲抑制剂:如盐酸安非拉酮,属于去甲肾上腺素能再摄取抑制剂,能刺激交感神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并抑制其再摄取,影响下丘脑的摄食或饱食中枢,增加饱腹感,抑制食欲,减少食物的摄入。副作用有恶心、呕吐、便秘、头痛、眩晕。

兼有减重作用的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消化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胀、消化不良等)、皮肤过敏反应、乳酸性酸中毒等。

手术

减重手术是肥胖症患者外科治疗的方式,需要通过外科手术(比较常见的是切除一部分胃、在胃部加一个可调节胃部大小的束胃带,部分需要改变患者的消化道解剖结构),达到限制食物摄入、减少吸收或两者兼有的目的,从而实现体重减轻。

减重手术本身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术后也可能会出现一些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因此手术标准非常严格。一般体重指数>37,或者>32 的同时还有糖尿病、高血脂等合并症,且在使用其他减肥方法无效或效果不显著时,才考虑减重手术。

日常注意

减肥计划要合理,家属与专业人员要共同鼓励、监督患者。

每天的运动时间不少于 30 分钟,运动强度循序渐进。

避免采用饥饿疗法。

避免减重过快。

预防

肥胖症应以预防为主,人们应该认识到肥胖症的危险性,尽可能地使体重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可从以下几点着手,降低发病风险。

少吃甜食及高脂肪、油炸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吃饭定时、定量、细嚼慢咽。

食物多样化,不挑食、不偏食、不暴饮暴食。

平时要养成多参加各种体力活动和劳动的习惯。比如:可以走路的场合不要坐车;每天安排一定时间进行锻炼,慢跑、爬山、快走、踢球等,每周至少 3 次,每次坚持 30~60 分钟中等强度的锻炼。

生活起居要有规律。根据自身状况,合理安排睡眠,每天不宜过于贪睡,最好不要长期熬夜,否则易扰乱内分泌,增加肥胖的风险。

不要长期处于压抑的情绪中,要保持心情愉悦、舒畅。

家长要注意协助孩子控制体重,预防肥胖症:

不要把食物作为奖励或惩罚孩子行为的手段。注意调整孩子的饮食习惯,比如:定时、定量。

不要在餐前 1~2 小时内给孩子吃零食,尤其是含糖多的甜食或甜饮料。

让孩子有节制地看电视、用电脑。餐后看电视、玩电子游戏、吃零食等不良习惯,容易导致儿童肥胖。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药品

慢肝养阴胶囊(康然)的功效与作用-慢肝养阴胶囊(康然)说明书

2023-8-3 0:11:30

药品

安乃近片的功效与作用-安乃近片说明书

2023-8-3 4:3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