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瓜氨酸血症是因精氨酰琥珀酸合成酶(arginino succinate synthase,ASS)基因缺陷,导致血氨不能合成尿素,血氨蓄积在体内,形成以高氨血症为特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代谢性疾病,是一种尿素循环障碍性相关疾病。
根据精氨酰琥珀酸合成酶异常分为瓜氨酸血症 Ⅰ 型、瓜氨酸血症 Ⅱ 型,瓜氨酸血症 Ⅲ 型,其中 Ⅰ 型最普遍。该病的发病率为 1/70000。通常在儿童期间发作,可以渐进至成年;成人期发病较罕见。
瓜氨酸血症 Ⅰ 型及 Ⅲ 型,亦称为典型瓜氨酸血症,一般在出生后数日便会发现。瓜氨酸血症 Ⅱ 型的病症一般会在成年时出现,主要是影响神经系统。
患病的新生儿多为足月儿,娩出时正常,生后 24~72 小时内无明显症状,逐渐出现嗜睡、拒乳,迅速发展为体温不升、过度换气、呕吐、昏迷的症状,同时可伴有呕吐、嗜睡、惊厥等症状。
早发现、早治疗,发现疾病后尽早低蛋白饮食,控制血氨,同时给予头颅核磁共振成像(MRI,俗称核磁)检查评估脑损伤的程度及预后,这对提高瓜氨酸血症患儿存活率及改善预后的意义重大。
该病病死率、致残率高,往往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
在日常生活中,家属应该多关注患者的表现,以及饮食、神志、精神状态、体重的变化,患者有时不会表达不适,家属要密切观察变化,及早发现不适、异常的症状,积极就医,正确面对疾病,积极配合治疗。
疾病确定后,一定要积极控制患者的饮食,严格按照低蛋白饮食喂养。
瓜氨酸血症是遗传物质改变导致的疾病,可以通过早期筛查,包括产前诊断和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来降低患儿出生的几率,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症状
瓜氨酸血症的患者由于尿素循环障碍,导致血液中氨含量增加,从而会出现过度换气、呼吸性碱中毒等一系列症状。发病时可有惊厥发作,常导致患儿昏迷,进行性脑干功能减弱,颅内压增高,多在婴儿期死亡。
瓜氨酸血症的症状有哪些?
婴儿瓜氨酸血症的症状
瓜氨酸血症多在婴儿期发作,由于尿素循环障碍,导致高氨血症,血氨在体内蓄积逐渐增加,患者会出现血氨增高的一系列表现:
过度换气;
呼吸性碱中毒;
体温不升;
呼吸暂停、呼吸急促,呼吸困难;
肌张力低下或增高;
惊厥、昏迷,进一步影响神经系统可出现精神改变;
头晕、发热、嗜睡、呕吐,有些可表现为恶心;
腹胀和肝区疼痛;
新生儿喂养困难、昏睡、汗多;
食少、反应差;
脑干功能减弱,颅内压增高、脑水肿。
成人型瓜氨酸血症的症状
成人型仅发生于父母双方均携带此缺陷基因的后代。文献报道中有 2 例成年发病,均有突发的神经精神症状、自幼嗜豆等饮食习惯,且都伴有血氨、瓜氨酸升高,经 SLC25A13 基因检测均发现突变,其中 1 例发现 2 个突变基因,且分别来自患者父母。文献中亦有 1 例于青春期发病,该患者是由于服用口服氨酚待因片发病,已有报道称该药可引起成人型瓜氨酸血症。
病因
瓜氨酸血症的病因有哪些?
瓜氨酸血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病原因常常是基因突变等遗传因素导致的。
瓜氨酸血症 Ⅰ 型是由于精氨酰琥珀酸合成酶动力学异常引起的疾病,瓜氨酸血症 Ⅲ 型是由于精氨酰琥珀酸合成酶水平低下,或无法检测到引起的疾病,几乎均在成人期间发病。瓜氨酸血症 Ⅰ 型和 Ⅲ 型是经典型。
瓜氨酸血症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位于第九号染色体长臂。精氨酰琥珀酸合成酶是负责尿素循环的一个重要步骤,这个基因突变减弱了精氨酰琥珀酸合成酶的活动,从而使尿素循环瓦解,身体未能处理过多的氮,过多的氮以氨的形式及其他尿素循环中的副产物集聚在血液中,引起出汗、呕吐、腹泻、惊厥、精神异常,甚至昏迷、死亡。
瓜氨酸血症导致神经系统受累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已经有研究证实氨和谷氨酰胺具有神经毒性作用,可导致脑水肿和细胞死亡。另有学者研究表明,急性高氨血症可以活化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receptor,NMDAR),该受体最终介导细胞死亡。
就医
何时应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婴儿喂养后出现呕吐,食量减少,拒乳,伴有精神萎靡,喂养困难时,应立即就医,考虑代谢性疾病。
患者出现呕吐、食量减少,伴有多汗症状时,需要立即就诊,正常情况下,如果穿衣正常,不会出现多汗症状。
患者家族中,同胞出现不明原因死亡、发育落后的,应立即就医,寻找病因治疗。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在几小时内出现呼吸、循环障碍、惊厥、昏迷症状,出现不能解释的呕吐、精神欠佳、脑病症状的新生儿,应立即就医治疗,必要时拨打 120 求助转送医院。
患者出现呼吸性碱中毒、代谢性酸中毒时:患者呼吸频率增快,呼吸急促,患儿可表现为情绪苦恼,胸部起伏增快,此时为患者血氨增高影响脑部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应立即就医治疗,必要时拨打 120 求助转送医院。
建议就诊科室
儿科
内分泌科
遗传咨询室
医生如何诊断瓜氨酸血症?
根据患者血氨增高的临床表现,完善相关检查,测量血氨浓度,做脑部 MRI 检查,可确诊本病。
具体相关检查如下:
实验室检查:常有肝功能损害、血氨增高,急性期显著。
血液氨基酸分析:瓜氨酸显著增高。
尿液有机酸分析:乳清酸、尿嘧啶增高,在急性期显著,轻症患者稳定期可能正常。
酶学分析:经典型患者全身各组织精氨酰琥珀酸合成酶活性缺乏,成人型患者肝脏精氨酸琥珀酸合成酶活性降低。
基因诊断:ASS1 等位基因突变,是确诊的关键,有助于遗传咨询及下一胎同胞的产前诊断。
头颅 MRI:判断头颅受损情况。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家族中有无相类似病史?
患者出现症状的时间?
患者的年龄?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患者饮食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如何避免下一个孩子再次类似疾病?
如何做基因筛查?
如何护理好患者?
可以治愈吗?
治疗
该病的治疗方案,主要是让患者长期进行低蛋白饮食,提供足量的液体及热量,减少体内蛋白质的分解。治疗脑水肿及呼吸衰竭,口服适量抗生素以减少肠道产氨量,控制血氨产生。必要时给予血液透析治疗。有研究认为肝移植效果较好。
饮食治疗
低蛋白饮食,0.5~1.5g/(kg·d),避免过量高蛋白饮食,造成血氨升高,进一步加重瓜氨酸血症的临床症状。
药物治疗
及时给予静脉补液治疗,提供足够的能量。
对于出现呼吸衰竭患者,给予对症治疗,吸氧,必要时使用呼吸机治疗。
对于出现脑水肿的患者,及时给予降颅压治疗。
口服适量抗生素治疗减少肠道产氨,控制血氨水平。
手术治疗
血氨持续不下,病情进一步加重时,及时给予血液透析治疗或腹膜透析治疗。
肝移植治疗。
疾病发展和转归
该疾病发现难,诊断难,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预后差。
日常注意
在日常注意生活中应注意:
家属应该多关注患者的表现、饮食、神志、精神状态、体重的变化,患者有时不会表达不适,家属要密切观察变化,及早发现不适、异常的症状,积极就医,正确面对疾病,积极配合治疗。
疾病确定后,患者的饮食一定要积极控制,严格按照低蛋白饮食摄入食物。
预防
瓜氨酸血症是遗传物质改变导致的疾病,可以通过早期筛查,包括产前诊断和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来降低患儿出生的几率,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产前诊断:孕 12 周经腹绒毛膜活检术抽吸适量绒毛,或孕 15~16 周取羊水检测瓜氨酸及瓜氨酸与鸟氨酸+精氨酸比值。
遗传代谢筛查:目前瓜氨酸血症未列入新生儿筛查范围。如果出现异常,早期进行血氨、血串联质谱、尿气相质谱等筛查。
遗传咨询:准备怀孕之前,夫妻双方了解家族中有无相关疾病史,进行产前诊断及遗传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