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老年糖尿病
概述
什么是老年人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原因是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血糖增高。糖尿病主要分为 1 型和 2 型,老年人是 2 型糖尿病的高发人群,下文会重点介绍。
为什么会得糖尿病?年龄增长、中心性肥胖(主要是“胖肚子”)、高血压和某些遗传因素,与糖尿病的发生关系密切。
糖尿病有啥表现?可概括为“三多一少”:多尿、多饮、多食和消瘦。初次发作的表现常常是:发作性的心慌、出汗以及乏力,医学上称为“反应性低血糖”,常常出现在 2 型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怎么治?治疗糖尿病,还没有很好的办法。健康教育、饮食治疗、适当运动、使用必要的降糖药,是常用的四大手段。关键要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防止一些急慢性并发症的出现或发展。
糖尿病有啥危害?糖尿病可能引起一些并发症,急性的如酮症酸中毒,严重时可引起昏迷、危及生命;慢性的包括糖尿病心脏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病、糖尿病足等,让生活品质大打折扣,而且危害健康。
日常生活注意啥?老年人口服降糖药或者打胰岛素时,应在家人的监护下进行,防止用量过大导致低血糖,引起昏迷。
症状
老年人易得的 2 型糖尿病,主要表现是口渴、口干、乏力等,但很多人可能是因为视力模糊、双下肢麻木等症状,才去医院看病的。
老年人糖尿病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这是最典型的症状。
反应性低血糖,主要是心慌、出汗、乏力。
口渴、口干。
视力模糊。
下肢麻木。
皮肤瘙痒。
老年人糖尿病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出现糖尿病时,如果不及时治疗,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会出现以下并发症:
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性血管病变。
糖尿病性心脏病。
糖尿病足。
病因
老年人常见的 2 型糖尿病,除了跟遗传因素有关,还与一些“环境因素”密切相关,比如肥胖(特别是中心性肥胖)、热量摄入过多(吃得太腻、太饱等)、体力劳动强度不足、生活方式改变等。
老年人糖尿病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遗传: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更容易得糖尿病。
年龄:中老年人的生理机能逐步下降,各器官的功能慢慢老化,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
中心性肥胖:也叫“腹型肥胖”,主要是胖肚子和大腿根,男性常表现为“将军肚”,女性常表现为“苹果腰”。
高血压:血压过高会引起胰岛素抵抗,也就是胰岛素的生理作用(主要是降血糖)减弱了,进而使血糖得不到控制。
哪些人容易患老年人糖尿病?
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
年纪较大,一般过了50 岁,风险就较高。
“将军肚”或“苹果腰”。
血压偏高。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多饮、多食、多尿、消瘦。
恶心、呕吐、腹痛。
极度口渴、尿量明显增多。
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头痛、烦躁、呼吸深大(呼吸的幅度增大)、呼出的气体有烂苹果味。
脉搏虚弱、四肢冰冷,甚至休克。
建议就诊科室
内分泌科
医生如何诊断老年人糖尿病?
当医生怀疑糖尿病时,会进行一系列问诊,然后进行相关疾病的鉴别诊断。实验室检查是确诊的关键。
常用的实验室检查包括:
血浆葡萄糖测定:血糖升高是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正常的血糖范围是 3.9~6.0 毫摩尔/升,如果超过这个范围,需要重复一次测定,才能确诊。这项检查需要抽血,抽血前需要空腹,也就是前一天晚上 10 点到当天检查完成前不能进食。
尿糖:尿糖阳性是糖尿病诊断的重要线索。确诊后,医生也会监测尿糖来调整药物剂量。
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当空腹血糖超过 6.0 毫摩尔/升、未超过 7.0 毫摩尔/升时,需要做这个检查。方法是,前一天晚上 10 点到当天检查完成前不要进食,就诊时抽血检查空腹血糖的数值;然后将 75 毫克葡萄糖溶于 300 毫升水中,5 分钟内喝完,从喝第一口糖水开始计算时间,分别在 1 小时、2 小时、3 小时之后检测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反映 2-3 个月以来的血糖水平,也需要抽血化验。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身体下肢是否麻木?皮肤是否瘙痒?
什么时候出现这些症状的?
最近胃口怎样?体重是否有变化?
小便有没有泡沫和一股甘甜味?每次小便间隔时间多久?量多少?
家族中是否有这种情况?
有吃过什么药物没有?
有没有高血压?
有没有药物过敏?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为什么会有这些症状?
病情严重吗?
需要做哪些检查?
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可以根治吗?
需要注意些什么?
治疗
体检时查出糖尿病的人,需要马上开始治疗,通过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使用必要的降糖药等方法,能延缓病情的加重、恶化。
药物治疗
磺脲类:主要有格列本脲、格列齐特等,适用于经饮食和运动治疗没能良好控制的非肥胖型 2 型糖尿病患者,需要遵医嘱严格控制用量,防止发生低血糖反应。
双胍类:主要有二甲双胍片,用于无消瘦、无血脂异常、高血压、高胰岛素血症的患者,与磺脲类药物一起使用,可增强降糖效果。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主要用于2型糖尿病,降低餐后血糖。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可改善胰岛素抵抗,主要用于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
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DPP-Ⅳ抑制剂):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单独使用不引起低血糖。
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可以促进尿液中葡萄糖的排出、从而降低血糖,临床研究表明,该类药物对于某些心血管疾病和肾脏病变的患者有益。
胰岛素注射
如果在合理饮食、口服降糖药治疗不能控制,或者并发其他疾病时,需要注射胰岛素。
胰岛素按起效的快慢和作用时间长短分为速效胰岛素、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四类。
速效胰岛素:常用药物有赖脯胰岛素和门冬胰岛素。
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常用药物有人胰岛素和动物胰岛素。
长效胰岛素:常用药物有甘精胰岛素和地特胰岛素。
手术治疗
糖尿病患者的代谢手术,本质是一种减肥手术,通过减重来改善肥胖,从而发挥控制血糖的作用。
主要适用于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
通过腹腔镜进行的各种减肥手术最常用,并发症最少。
由于不同糖尿病患者情况不同,是否需要手术治疗请咨询医生。
此外,还有胰腺移植(目前尚未在临床广泛应用)和胰岛素细胞移植(目前尚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
其他治疗方法
饮食治疗:对于早期患者,改变主食的种类,多吃粗粮(如玉米、荞麦面等),可以避免餐后血糖波动过大。
运动治疗: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如散步、慢跑等,控制体重。
中医药治疗:一些中医药对糖尿病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必须在正规的中医院就诊,在中医师的指导下用药。
疾病发展和转归
对于早期患者,采用饮食+运动治疗,一般可以控制病情继续发展。
对于病情较重或有并发症的人,积极规范的治疗也能延缓病情发展,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但如果不进行正规、积极的治疗,可能会导致肾衰竭、尿毒症、失明、下肢坏死、冠心病等。
日常注意
饮食:少食多餐,也就是每顿正餐吃个六七分饱,两顿之间可以吃些健康的小零食,比如坚果、水果等;多吃粗粮,如玉米、山药、荞麦面,不吃“精制碳水化合物”,比如饼干、蛋糕等甜食。
用药:服用药物应严格按照医嘱,不要随意减停;注射胰岛素时应有亲友在旁,避免引起低血糖反应甚至昏迷。
每天都要监测血糖,把每天的血糖值都用本子记下来,复查时带给医生参考。
如果有下肢麻木的情况,那么在洗脸、洗脚、洗澡时要注意水的温度,防止因为感觉缺失而造成烫伤。
生活中要小心保护自己,避免碰伤、刮伤等。比如,切菜时要小心点,别切到手指,造成伤口久不愈合。
预防
摄入食物要适量,不要暴饮暴食。多吃粗粮,如粗制米、玉米、荞麦面、山药等。
如果家族成员中,有人得了糖尿病,其他人应该每半年检查一次血糖。
如果血压高,应该每 3 个月检查一次血糖,并密切监测。如果发现血糖异常,应该马上看医生。
控制体重,适当运动,避免肥胖。